寧遠的傳奇和夢想(轉自朋友的文章)

作者: 81老黃牛

導讀我的朋友,歡迎來做客。 “寧遠古衛”,這是個念一念就覺得唇齒溢香的名字。朋友力邀我去古城游玩的時候,就說了這麼一句:今天的興城,曾經的寧遠,僅僅是她那穿越數百年的風情便讓人目眩神迷。 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呢? 從山海關出關,沿遼東灣一路北行,第一個到達的城市就是興城。按東北城市當量計,興城北有沈陽,東有大連,本身卻“城小言微”,養在深� ...

我的朋友,歡迎來做客。

“寧遠古衛”,這是個念一念就覺得唇齒溢香的名字。朋友力邀我去古城游玩的時候,就說了這麼一句:今天的興城,曾經的寧遠,僅僅是她那穿越數百年的風情便讓人目眩神迷。

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呢?

從山海關出關,沿遼東灣一路北行,第一個到達的城市就是興城。按東北城市當量計,興城北有沈陽,東有大連,本身卻“城小言微”,養在深閨尚不為人熟識。有人說,如果你要研究東北20世紀以來的歷史,要去大連;要研究100年的歷史,得去沈陽;而研究500年的歷史,就要來興城。她遠離工業,是我國現存古城中最完好的一座,這點上甚至勝過了麗江和平遙。

步出火車站,第一眼就可看見廣場正中矗立的袁崇煥雕像。

明末時後金兵鋒南指,袁崇煥在朝堂上力排眾議,堅持在興城設立要塞,為此在山海關外構建了一條一百多公裡的戰略緩衝帶——女真想入主中原必先破入山海關,要進入山海關就必須先攻占興城。天啟六年,努爾哈赤枕兵寧遠欲殺入山海關,結果明軍以堅城為依托,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擋住了後金的進攻,《清太祖實錄》如此評說此戰:“帝(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岔恨而回。” 歷史的巨人,在寧遠把筆鋒一抖,抖出了一座精致的小城,留下了鐵血大風的故事。

從站台乘坐1路汽車,大概五4分鐘的路程就能到達南關,南關下車,古城南門就在眼前。

整體上看,古城略呈方形。友人顯然為了此次接待做足了功課,他介紹說:城牆周長3274米,高8.88米,底寬6.5米,頂寬5米,牆頂外沿築垛口,內修女兒牆,這完全是一座戰略要塞的規模。城牆四面正中各有城門一座,東曰春和門、南為延輝門、西名永寧門、北稱威遠門。各城門上修築高聳的箭樓,各門內側沿城牆修有蹬道。四角的炮台突出於城角,是用來架設紅夷大炮。當年明清寧遠之役,清太祖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身負重傷,回盛京不久身亡。

從南門入古城,踏在青磚鋪就的路面上,古韻盎然。古城內南、北、東、西四條大街十字相交,而南街是古跡保存最多的街,在南街中段就聳立著高大的祖氏石坊。高架凌空聶立的兩座石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為表彰當時的遼西都督祖大壽、祖大樂兄弟鎮守邊陲的功績,默許其自行建立的旌功牌坊。這兩座石雕藝術瑰寶猶如一首凝固的音樂,其優美的旋律時刻回蕩在古城內外,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古城的正中心,雄偉壯觀的鐘鼓樓,凌空飛架,氣勢巍峨,沒等友人開口,我撒開腳丫登樓俯瞰全城風光。

鼓樓為樓高17.2米,分為三層。內部為興城出土文物陳列館。有“紅山文化”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珍貴出土文物,還有一架國內罕見的由整張牛皮繃制的直徑2.25米的巨型大鼓。


當我的指尖從鼓樓高牆灰色的青磚上劃過時,卻感到歷史的余溫不再燙手。從鼓樓眺望,今天的祖氏石坊處於古城繁華的商業街上,兩旁店鋪林立,游人如織。早先激動欲狂的心情漸漸平息,城牆內外的金戈鐵馬、氣吞萬裡作為歷史一部分而存在著、保護著,城裡現在已無法找到百戰余生的士兵和將軍了,時代的氣息傳到這裡,也就成了一整巷一整巷的民族服飾、銀飾及富有獨特地方特色的旅游飾品專賣。袁崇煥的軍旗牽引著這古城這老巷走近文化,於是巷裡巷外便有了深底陰文刻字的仿古招牌、立意高遠的木刻楹聯,便有了興城把文化與旅游、經濟結合的嶄新一頁。

朋友興衝衝的聲音將我從沉思中驚醒,他拽著我的手說:你看,那是什麼?我順著他的手指往東北望去,只見薄霧裡三峰矗立,狀若人首,整座山體在白紗般的雲霧裡時隱時現,分外妖嬈,恰似一位仰臥著的少女,婀娜多姿。我訥訥道:倒像是個美人?朋友笑道:今天我們挺幸運,能遇到輕雲落靄繚繞雲峰,這正是我們這裡赫赫有名的興城八景之首——“三首雲冠”。

我恍然大悟:“這就是首山!”

此山為屹立古城東北的天然屏障,是寧遠大捷的主戰場,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就有“欲守古城,必扼首山”一說,其主峰上依舊保存著明朝時修築的烽火台。

在這個古色古香的城市中,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小插曲。從東街走,我意外發現了一家包裝得很復古的音像店,裡面擺滿了最流行的大碟和最新的電影,還有許多世界名家的專輯。我有些錯愕,恍然間覺得時空有一些混亂,我怔怔的表情引起了老板的好奇,這個儒雅的中年男人走過來:“先生,有什麼需要?”我片刻之後才緩過神來,拈起維塔斯的歌曲精裝盒:“沒想到,我在好多大城市的店裡都沒找到的專輯這裡居然有……”

“興城每天都有外地的游客,這些東西,也算是平常了,”店主的微笑裡有一種說不出的自信,他接著指了指我手上的CD,“維塔斯19歲就憑借《歌劇2》開始風靡全球,我也是他的歌迷,可惜的是最近兩年來沒什麼新作品出來。”俄羅斯當代第一男高音如果聽到這句話,想必會欣喜非常,畢竟連我這個自命為其忠實追隨者的年輕人都不太清楚維塔斯那麼年輕就闖開了大大的聲名。

逛街完畢,朋友神神秘秘地說:你是碼字的,我帶你去個好地方。

曲曲折折來到古城內東南隅,他帶領我走進了一座廟宇。

我舉目一瞥,驚叫道:興城文廟!

正是舊時祭孔之所——文廟。文廟為三進院建築,東西垣牆南端,各有角門一座,東曰毓粹門,西稱觀德門。三重院落的建築群體例完整、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工藝精雕十分考究,照壁、欞星門、泮橋、戟門、大成殿、崇聖寺主要建築安排在整個建築中軸線上。東西兩角各有一塊石碑,上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這就是從古至今的下馬碑,彰顯出這位功蓋天地“至聖先師”的威嚴。

蒼松蔭翳,古柏參天,曲徑通幽,廊柱朱漆、雕梁畫棟。這裡曾是古時人們頂禮膜拜的地方,步入莊嚴肅穆、儒氣十足的孔廟,不禁使人產生十分莊重虔誠的神情。

不知不覺就是傍晚了,走出城門的時候霧已經漫漫席卷了整座城市。煙靄紛紛裡,百裡古城,千裡牧野,十萬人家。難以想像,她歷經570多年的風雨滄桑,今天仍然歇山卷柵,飛檐凌空,朱廊畫棟,蔚為壯觀。朋友目不轉睛地回望,低低地說:“這就是我的家鄉。”

我承認,這是一座有靈魂的小城,所有與這座小城相關的情感,沉澱到一塊塊或青或紅的古磚上,彙集到暮色中鐘鼓樓的月暈裡,流淌在孔廟飄渺的讀書聲裡,回響在祖氏石坊頂一望無垠的藍天上。每一個屋角,都是一個傳奇,每一角飛檐,都是一個夢想。世世代代的興城人都生活在一個個故事裡,在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屬於他們的寧遠古衛。在天涯海角,他們都為她驕傲,她就應該那麼小,那麼精致而嚴密,那麼結實而魅力逼人。

胸懷錦繡自繁華,興城已向所有的人敞開,她的歷史氣息使自己雍容而不輕浮。顯然這裡的人更有理由驕傲,他們和古城一起迎接晨光,一起送走夕陽,他們可以滋潤地生活在平凡的簡單日子中,他們的日子又和古城一樣展示給外來的人,在這裡生活了一年,我也漸漸感受到那一種活在其中的奮進,活在其外的恬淡。戀戀風塵,現代和傳統堅硬的碰撞並沒能使她走樣,她有深厚的底蘊含蓄的溫柔,這詩意散淡的從容每每讓外來的人羨慕和向往。

如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寧遠戲劇剛剛展開。她一直在回歸自身,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接中,探索文明的足跡,捍衛歷史的遺存。興城人民也懂得了,唯一的就是珍貴的。興城人民也在不斷努力,勇立潮頭而不驕矜,創造生活而不自滿,在默默中描繪自己的水墨丹青畫卷。在那一筆一劃的輾轉勾勒裡,我看到一個鳳凰小城在展翅——寧遠正在還原她的傳奇和夢想。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