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看故宮的後庭

作者: sac

導讀跨過了這道坤寧門,我們就來到了紫禁城中最秀美的角落--御花園。由於紫禁城不是一個可能隨便進出的地方,於是御花園就成了皇帝和他的嬪妃們日常休息散心的地方。整個御花園的總面積雖然有11700多平方米,對我們這些久居城市的人來說已經是非常龐大了,但相對於整個紫禁城來說還只是個“小地方”。戀人們總是希望“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跨過了這道坤寧門,我們就來到了紫禁城中最秀美的角落--御花園。由於紫禁城不是一個可能隨便進出的地方,於是御花園就成了皇帝和他的嬪妃們日常休息散心的地方。整個御花園的總面積雖然有11700多平方米,對我們這些久居城市的人來說已經是非常龐大了,但相對於整個紫禁城來說還只是個“小地方”。戀人們總是希望“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現在迎面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御花園中兩組連理枝中的一組,這兩棵樹並不是天生就長成現在這種相互依靠、相互連結的樣子的,而是花匠們人工把它們拉在了一起,於是我們眼前就多了這一組集合人們美麗願望的形像。連理樹的後面是一座青銅制成的鼎式香爐。為什麼叫它坐鼎式香爐呢?俗話說“三足鼎立”,在這裡鼎的形像是表示很堅固、很穩定的一種狀態。在紫禁城裡,大部分香爐都是鼎的樣子,有三個足,這也就表示明朝或清朝的皇帝都希望自己江山永固,可是那不過是個夢想罷了,最終他們都被趕出了這座宏大的宮殿,趕出了歷史的舞台。這座香爐是清乾隆年間制成的,在鼎身上刻有‘大清乾隆十年造’的字樣就是最好的證明。

御花園有三寶,每一個都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天成之物,現在在大家右手邊的就是這三寶之一‘海參石’。這些像海參一樣的石頭交錯著堆在一起,圓滾滾的樣子就和真的海參一模一樣,而這也就是它名子的來歷。

而現在大家後面的這塊石頭則是三寶中的又一寶,名叫諸葛亮拜鬥石。石頭上顏色最暗的那一塊就像一個頭戴綸巾,身著古時候那種寬袍大袖正在作揖的老人側面。而老人面對的另一條暗色上有一組呈北鬥七星樣子排列的白點,就像天上的北鬥七星一樣。整個石頭上天然形成的畫面就如同當年諸葛亮拜北鬥,祈求自己的生命能夠再延長一點,以扶住阿鬥時的情形一樣,這也就是它名字的得來。

接下來把守在門兩側的金色像龍一樣的神獸叫做獬豸,又叫做獨角獸,在傳說中是一種能辨忠奸的神獸。如果進來的是一個忠臣的話,它就會放他進去;如果進來的是一個奸臣的話,它就會毫不留情的把他推出去。不過,我想它有些太玩忽職守了,要不明清兩代那麼多的奸臣怎麼沒聽說它推出去哪個呢?

再往前走即將跨入從這道門叫做天一門,那麼為什麼要叫做天一門呢?這是因為門裡面的殿上供奉的是道教的玄天上帝。在道教的傳說裡,玄天上帝是水神,而御花園又位於紫禁城的北面,北面為玄武,屬水,自然要供奉水神以保平安。而天一門則是取‘天一生水’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紫禁城裡幾乎全都是木建築,因此防火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在這裡祭祀水神的原因了。據說在清朝的時候,這個玄天上帝曾經顯靈過一次,當時紫禁城裡有一處著了火,火勢一時難以控制。突然著火的地方就下起了一場瓢潑大雨,火就被滅掉了,人們都覺得奇怪,後來在欽安殿的門前發現一雙特別大的腳印。於是人們就說玄天上帝從大殿裡走了出來,這場火是他給滅了的,而在欽安殿四周的漢白玉欄杆上雕刻的全都是一些水裡的蝦兵蟹將,據說它們是幫助玄天上帝一起把那場火給滅了的,所以雕刻出它們的樣子也是有以水鎮火,希望減少火滅的意思。

進了天一門,映入眼簾的就是另一組連理枝,名叫合歡樹。合歡樹後面的就是供奉玄天上帝的欽安殿。欽安殿建於明永樂18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在嘉靖14年重建。清乾隆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為避他的祖父康熙大帝玄燁的名煒,把在欽安殿裡供奉的玄天上帝給改了名,叫做真武大帝,但欽安殿作為紫禁城中舉行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的地位並沒有動搖。

欽安殿門前植有兩棵白皮松,大家可別小看它們,想當年乾隆皇帝在世的時候,它們可是被他親封的“白袍大將軍”。幾百年過去了,那個給它們封號的人已經化成灰了,可這兩位白袍大將軍還依舊站立於此,而且更加茁壯了。

出了欽安殿左拐出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座建築雖然比起前面的三大殿來一點也不起眼,可是說起在這裡命運發生重大變革的人來,大家可都一點了不陌生,她就是在後來在幕後統治中國數十年之久的西太後慈禧。這座延暉閣最初建於明代,那個時候它叫做清望閣。清順治後改成現在的這個名字,清朝的很多皇帝都在這裡吟詩做對。到了晚清,這裡就變成選秀女的地方。每次選秀女的時候,凡是在旗的,也就是說滿族或者是由於某些原因成為旗人的四品以上官員,要將自己十三到十七歲的女兒送進宮來參加選秀。要最終進得宮來的女孩並不是只要長的漂亮就可以了,她們要過明三關和暗一關才能入宮。所謂的明三關是指:相貌、聲音和隱疾,比如說晚上睡覺有沒有什麼不好的習慣、身上有沒有異味之類的考察。明三關有一關沒過就不能進入到下一關,這被稱為撂牌子,這樣的女孩就可以回家了。只有三關都過了的女孩才有機會見到皇帝、皇後和皇太後等人,這時候她們就要過這暗一關了。

這暗一關與女孩自身並沒有關系,反而與她們的父母、親戚、以及皇帝本人有關。像支持光緒皇帝變法的珍妃和她的姐姐就是因為過了這暗一關的微妙關系,才成為光緒帝的妃子的。當初光緒帝選妃的時候中意的並不是姐妹中的任意一人,而是另一位大臣的千金。和這位千金同時合格的秀女還有四人,一人是那個女孩的妹妹,一個是慈禧的外甥女,剩下的兩個人才是珍妃姐妹。慈禧為了攏住政權,要光緒帝選她的外甥女,為了避免那個千金和她的妹妹對自己外甥女地位有威脅,慈禧匆匆忙忙地把像征中選妃子的紅荷包交給珍妃姐妹。可是慈禧那想得到,幫助兒子反對她的,正是她親手選出來的人。

再往前走就是御花園中代表四季的四個亭子,現在我們在這一側可以看到的這兩個亭子是代表冬季的澄瑞亭和代表秋季的千秋亭。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園林造景講究的是形式上的對稱,現在我們看到的澄瑞亭和千秋亭也分別與御花園中軸線另一端的代表夏季的浮碧亭和代表春季的萬春亭相對稱。澄瑞亭和浮碧亭都是建於一座單孔石橋上的水榭式建築,往南方向伸出了一座抱廈,橋下一池活水,水中魚戲蓮葉底,一派江南風光。這兩座亭子除了名字外,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在澄瑞亭的亭頂上繪制的是金色團龍,而在浮碧亭的亭頂上繪制的則是在夏季盛開的各色鮮花,一會兒我們走到那裡的時候,大家不仿數一數在浮碧亭頂上到底有多少種鮮花。 

再往前的千秋亭與東面的萬春亭相似,是一座方形重檐的亭子,上有傘狀攢尖圓頂,政檐四角和出三支飛檐。亭子在四個方向各有一門分別對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兩個亭子在形式上沒有什麼差別。

人體大部分都是由水組成的,紫禁城中的人也例外不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皇城裡的人們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西井亭。井亭相對於宮中其它建築來說,已經是做得再簡單不過了:四個柱子撐起一個頂,一個滑輪固定在頂上,正對著下面的井眼。可是紫禁城中的日常生活用水全都靠它。

離開井亭,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被假山石圈起的建築叫做養性齋。這是一座凹字型的二層小樓,在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曾經在這裡向他的洋老師莊士敦先生學習英語和數學。在養性齋的對面有一棵枝干形狀極為扭曲的樹,它叫做龍爪棗,也叫龍棗,以前並不是種在紫禁城裡面,這是建國後栽種,七十年代新移種在御花園裡面。雖然是新種的,可是它的外形與整座御花園的氣氛十分融洽,倒一點兒也不顯突兀。

出了養性齋往左拐,在高大茂密的松樹柏樹中間有一座高台,這是御花園中的觀景台。以前。帝後們從觀景台後面的漢白玉樓梯登到台上來就可以看見紫禁城的壯觀景色。當然,那時候它周圍的樹木並不像現在這樣高大,如果現在有人再登上這座觀景台,那麼除了眼前這些高大茂盛的樹木以外,他可能什麼也看不到了。

順著我們腳下的道路,我們幾乎已經走遍了大半個御花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腳下的這條路。在御花園裡所有道路都是這種由非常小的、五顏六色的石子組成的圖案所鋪成的,曾有人統計過,在整座御花園中總共有這樣的圖案約計九百幅,圖案中包括人物、風景、花卉、建築、飛禽走獸、歷史故事等等。既然這裡叫做花園就不能沒有花,整個御花園中現在還保留有十七塊牡丹地,種植了共計一百余株各色牡丹。花開時,一片姹紫嫣紅甚是好看。

再往前走就是絳雪軒。絳雪軒的‘絳雪’二字是因為在它對面的琉璃花壇裡曾經種有五株海棠樹,開花時節,紅色的花瓣猶如雪花一樣,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絳雪’二字由此得名。絳雪軒是一個凸字型的建築,與和它正西面相對的養性齋正好契合。門窗上的所有裝飾物都是由楠木雕刻而成,在窗欞上更雕有“萬壽無疆”的花紋,完全沒有紫禁城中其它建築的富麗堂皇,反面顯得十分的雅致。絳雪軒對面的琉璃花壇上現在種植的是慈禧從河北運過來的太平花,它初夏時開花,白色的花有四枚花瓣,香味清香淡雅。據說太平花只有在天下太平的時候才開花,可是在紫禁城被八國聯軍占領、中國最動蕩的時候,它也是照開不誤,所以想必那只是人們一相情願的想法罷了。

在琉璃花壇前有一些漂亮的奇石,其中有一塊是與我們前面所看到的海參石和諸葛亮拜星石一起並稱為御花園三大奇石,這就是木變石,它的學名叫做硅化木。木變石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實就是一棵樹上的一部分,只是機緣巧合,在還沒有腐爛之前就被埋進了一塊密閉的、含硅質比較多的土地裡,在千萬年裡樹木中的成份不斷地被它周圍的硅質代替,最後它雖然保留了樹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它已經變成了一塊石頭。就拿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木變石來說,是乾隆皇帝手下的一名將軍在黑龍江找到並進獻給乾隆皇帝的。乾隆一高興就命人在這塊木變石上刻了他寫的詩。

從這裡再往前走就是和我們剛才看到的西井亭一樣,同為紫禁城主要生活水源之一的東井亭。東井亭在外表上看起來和西井亭差不多,但實際上有兩個地方與西井亭不一樣。第一個是它的頂:西井亭的頂是封住的。而東井亭卻是露天的;第二個是它的打水工具:西井亭是用一個定滑輪,只是改變力的方向。而東井亭使用的卻是在農村常見的轆轤,雖然現在已經井上並沒有轆轤,但是,在井台上的那兩個孔原來就是放支撐轆轤的支架的。

再往北走就是前面我們看到的,與千秋、澄瑞兩亭相對稱的萬春、浮碧兩亭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它們,數數浮碧亭的亭頂上到底有多少種花、果。穿過浮碧亭之後就到了“持”藻堂。“持”藻堂的名字源於漢代班固的‘“持”藻如春華’,意思就是說作文有辭彩。乾隆38年也就是1773年,乾隆皇帝命於敏中和王際華從《四庫全書》中擷其精華,錄為薈要,按經、史、子、集分布於堂內的書架上,據說乾隆皇帝經常在這裡休息、看書。現在在“持”藻堂牆壁上架子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當年刻在架子上的‘集部第五架’等字樣。西牆的架子上有一列名為“集部第七架’的書格上少了三個格子,轉而代替它們的是一個小過道。過道邊的木架上有一對聯,聯上寫道

左右圖書靜中涵道妙

春秋風月佳霧得天和

穿過過道是一間小室,室內是典型的滿族式布置。炕桌上的文房四寶據說就是按照乾隆皇帝在此讀書時的樣子擺設的。出了“持”藻堂就到了我們在御花園中的最後一個景觀--堆秀山。堆秀山是農歷九月初九皇帝和他的嬪妃們登高望遠的地方。整座山完全是由奇形怪狀的石塊堆砌而成,堆山匠師們稱這種手法為“堆秀式”,這個山就因此得名。從山下有三條路可以到達山頂,除了山的東西兩條嶝道以外,在山前正中有一個小門,門內有一個山洞,沿著洞內的石階盤旋面上,就可以到達山頂。在山頂上有一個方亭,名為御景亭。據說在山上還有三個大缸,在以前,每天都有人負責往這三個大水缸裡注水。那個時候,人們就是利用水的自然壓力使山腳下的這兩口噴泉噴出水來的。

離開堆秀山,出承光門、延和門或集福門後就來到了順貞門,出了順貞門後就是神武門了,而我帶你走的故宮內庭部分也要到此結束了,希望您在故宮過得娛快。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