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山西好風光之十——洪洞

作者: dyx雲游四方

導讀我說山西好風光之十——洪洞7月24日中午11點,我在介休坐大巴去洪洞縣。在這裡,洪洞的“洞”字,不是念“洞”(dong),而是念“同”(tong)。大巴先是走高速公路的,但是發生了一件令我想不到的事。這輛車途徑霍州時,居然不下高速公路,而是停在高速公路上,男女老少一起拿著行李,爬到低於高速公路1米多的土路上,非常危險……下午1點多到洪洞,好賓館真難找� ...

我說山西好風光之十——洪洞7月24日中午11點,我在介休坐大巴去洪洞縣。在這裡,洪洞的“洞”字,不是念“洞”(dong),而是念“同”(tong)。大巴先是走高速公路的,但是發生了一件令我想不到的事。這輛車途徑霍州時,居然不下高速公路,而是停在高速公路上,男女老少一起拿著行李,爬到低於高速公路1米多的土路上,非常危險……下午1點多到洪洞,好賓館真難找,連洪洞賓館也滿員,只好打的才找到了一家2星的焦山賓館,放下行李就坐中巴去了著名的廣勝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勝寺位於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裡的霍山南麓,霍泉亦發源於此地,寺區古柏蒼翠,山青水秀。廣勝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創建,初名俱盧舍寺,唐代改稱今名。大歷四年(769)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毀壞後重建。明清兩代又予以補葺,始成現狀。廣勝寺分上下兩寺。車停在下面,我懶得爬山,叫了一輛小車,10元錢把我送了上去。上下寺聯票35元。上寺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天中天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創始於漢,屢經興廢重修,現存為明代重建遺物,形制結構仍具元代風格。山門內為塔院,飛虹塔矗立其中,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啟二年(1622)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13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鬥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寺內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資料。向後為彌陀殿五間,內施六根大斜梁,減少兩縫梁架,在結構上有獨到之處。殿內奉彌陀佛和觀音大勢至菩薩,稱“西文三聖”,工藝甚佳。東壁及扇而牆上滿繪壁畫,內容為三世佛及諸菩薩。金皇統間平水版大藏經原存於此,後移北京圖書館。大雄寶殿五間,懸山式,殿內木雕神龕及佛像,或剔透玲瓏,或豐滿圓潤,工藝俱佳。毗盧殿五間,廡殿式,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是元代建築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該殿裝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內奉毗盧、阿閃、彌陀三佛及脅侍菩薩、護法金剛等像,沿壁木雕龕閣,內供鐵鑄佛像35尊。四周壁畫,以後壁十二圓覺技藝最佳。寺內碑碣數十通,對研究廣勝寺的歷史很有價值。那裡游客不多,我的時間也不緊,所以我就慢慢地游覽了一遍。出來後得知,下山的車也是10元,那時自我感覺還可以,所以就沿台階走了下去。台階有點陡峭,也不寬,才一米多,而且一直向下的,中間很少有緩衝的平地,我是一股足氣衝下去,有點累。下寺門口沒有人管,票也不用檢。我真的不知道那些管理人員在干啥?下寺由山門、前段、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山門高聳,三間見方,單檐歇山頂,前後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築。前殿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構造奇特,設計精巧。後殿建於元至大二年(1309),七間單檐,懸山式,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作。殿內四壁繪滿了壁畫,1928年被盜賣出國,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殘存於山牆上部16平方米的畫面,內容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工精細,色彩富麗,為建殿時的作品。兩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檐插廊,兩山出際甚大,懸魚、惹草秀麗。下寺毗鄰的是水神廟,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台)、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築。在水神明應王殿內四壁繪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畫,尤以南壁東一幅戲劇壁畫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廣勝寺文物的第三絕,它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1998年,該畫與古壁的打球圖同時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但是目前卻是一副破爛不堪的景像。下寺門外就是霍泉,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十丈不測其深。霍泉現由海場、分水亭、碑亭組成。此泉可非同一般,出水量如北京永定河引水渠夏季流量,且一年四季恆定。令人驚奇泉分兩渠,北渠開往趙城,南渠駛向洪洞,當地有水三分歸趙城,七分歸洪洞的說法。從表面上看渠的寬窄是有差異的,旁邊有古亭、石碑、石橋。泉水出口處是人工圍成的大池,足有兩個多藍球場大小,池中碧綠的水草在清澈的池底伸展手臂輕柔漫舞。池中的東南角,雙人床大小的地方有五個出水口,北三個一排,南兩個一排,很是齊整 。看完之後,原路返回,坐中巴回縣城住宿。25日早上,我打的來到了著名的大槐樹景區。門票50元。“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裡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祖輩相傳、婦幼皆知。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就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樂15年,在將近50年的時間裡,明政府在山西共組織了18次規模宏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樹下彙集轉遷,所以被稱為大槐樹移民,當時移民主要遷河南、山東、安徽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移民遍布整個中原地區。明代大槐樹移民以其移民範圍最廣、數量大,成了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大槐樹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洪洞縣成為了億萬大槐樹後裔永遠牽掛於心的老家。洪洞大槐樹景區,位於洪洞縣城西北2公裡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無論是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每天的游客都是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景區的範圍很大,同時還在不斷的擴大規模。景點主要有根雕大門、根字影壁、槐香橋、鸛鳴橋、蓮馨橋、同源渠、過廳、遷民壁畫、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樹遺址、二三代大槐樹、石經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樹、思源潭、獻殿、祭祀廣場、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點。在那裡人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幾百年前是一家,我和你的祖宗都是老鄉,這對於我國目前創建和諧社會是有很大幫助的。出了大槐樹景區,我打的來到了離縣城中心廣場不遠處的蘇三監獄。“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到大街前。未曾開言心好慘,過往君子聽我言。”想當初,京劇【玉堂春】中的名段“蘇三起解”,讓蘇三在中國幾乎成了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洪洞縣,直到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縣司法科還保存著蘇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蘇三的同鄉這個情節,就是從蘇三的供詞裡發現的。蘇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莊人。六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改姓為蘇三。 “玉堂春”是她的藝名。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蘇三後,一見鐘情,過從甚密。蘇三要王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離京歸裡,雖對蘇三不能釋然,但奮志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土。在王景隆返家之際,蘇三卻被鴇兒以一千二百兩銀子的身價,賣給山西洪洞馬販子沈燕林為妾。沈燕林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裡趙昂私通。沈燕林帶蘇三回到洪洞,皮氏頓生歹心,與趙昂合謀毒死沈燕林,誣陷蘇三。初審時洪洞縣衙將皮氏與蘇三收監。趙昂從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兩銀子行賄。知縣王氏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蘇三受刑不過,只得忍屈畫押,被判死刑,監於死牢中,皮氏卻消遙法外。正當蘇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負屈之際,適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雖風聞蘇三被賣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陽府,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獄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件全部人員至太原。王景隆為避親審惹嫌,遂托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貪官王氏被撤職查辦,蘇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終成眷屬。蘇三有幸,傳奇般同王景隆團聚。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熱忱地寫了《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後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等,廣為演出。由於蘇三故事曲折動人,當年的“蘇三供堂”、“蘇三監獄”由此聞名,長時期內被人們保存維修。“蘇三供堂”即洪洞縣衙大堂,為明洪武二年知縣楊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後又重建。光緒四年知縣艾紹濂又全修大堂。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幸毀於1977年。據傳,蘇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監,三次受審。“蘇三監獄”位於洪洞縣西南角。門票30元。當我來此游覽時,不禁為明代監獄的設計而叫絕。一進掛有“明代監獄”匾額的大門,首先看到的便是蘇三的塑像,外院當年監獄的辦公場所,右邊的院落是普通監牢,中間是過道,兩邊共有監牢十余間,過道頂上布有鐵絲網,網上掛有銅鈴,一有犯人企圖越牆逃跑,便會觸響銅鈴。過道的盡頭,正對的是獄卒的值班室,右面的牆上有獄神的供位,傳說當年囚犯入獄都要參拜獄神,就是獄神下面的牆基處,有一小洞,是當年運送屍體的出口,犯人在獄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從大門抬出去的,只能從這個小洞拉出去。過道盡頭的左邊,便是死囚牢的大門,死囚牢雙門雙牆,門上畫有狴犴,狴犴是龍的兒子,長得卻像老虎,因此人們誤稱為“虎頭牢”,大約是因為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專門掌管刑獄,大門只有一米六高,所有進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頭,顯示對法律的敬畏。進了門洞,裡面還有一道門,而這兩道門卻是一扇從右開,一扇從左開,不明就裡的囚犯如果越獄,往往出了第一道門卻怎麼也打不開第二道門,一個小小的改動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獄時間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進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牆,左面就是當年關押蘇三的牢房,裡面有蘇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還有當年蘇三坐監時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繩索磨下的印記,井口只有半尺多寬,這是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殺。據說,右面的高牆裡灌裝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牆越獄,流沙便會從挖開的小口中源源不斷地流來,使其難以挖通圍牆。1964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確認,蘇三監獄為我國罕見的明代監獄,並題詩曰:“虎頭牢裡羈紅妝,一曲攪亂臭水漿。王三公子今何在?此處空留丈八牆。”十年動亂期間,蘇三監獄被拆毀。為了使“蘇三監獄”這一僅存的明代監獄得以保留,洪洞縣人民政府後做出了修復“明代蘇三監獄”的決定。修復事宜於1984年5月開始,同年10月竣工。出了“蘇三監獄”,就回賓館取行李、退房。午餐後坐汽車去運城……



(廣勝寺)



(飛虹塔上的彩塑)



(中國人的“根”)



(大槐樹的根)



(監獄中的蘇三)


精選遊記: 臨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