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遊記列表



避“運”游(55)——口外八廟(三十四)

現在的時間是: 14:00 . 我懷著虔誠之心進入主殿——萬法歸一殿: (萬法歸一殿內[轉貼]) 萬法歸一殿是全廟舉行集會和慶典活動的中心場所。 每年七月十一日在殿內舉行佛教學位考試。 每年腊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此舉辦送崇活動,全體喇嘛在此念經,驅除妖魔祈求太平。 清代從漠南、漠北蒙古千裡迢迢到此廟上香拜佛者絡繹不絕。 普陀宗乘之廟建成時,適逢游牧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士爾扈特部,衝破沙俄重重阻礙,作出巨大犧牲,終於回歸祖國。 乾隆皇帝對此十分重視,曾在此廟和萬樹園舉行盛大慶典和法會,隆重接待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罕,並撥出大量物資和牧場幫助土爾扈特 ...

避“運”游(53)——口外八廟(三十二)

大紅台建築在山腰上,復雜的形狀經過精心設計,處理成幾個不等高的台頂。 大紅台正面基層是白台,實心,高18米,下部砌花崗岩條石,上部砌磚,白灰掛面,壁設三梯形盲窗,東西兩面砌石階磴道可達大白台台頂。 (登台蹬道[下段]) (登台蹬道[中部緩台]) (登台蹬道[上段]) 西側蹬道的台階有104級。 據說人一出生就有108種煩惱,腳踏這104級台階就能消除掉其中的104種,余生、老、病、死無法消除,這就需要今生的修行。 大白台頂上置四個大石雕幢竿座和四個大鑄鐵水缸: (大白台台頂) 大白台頂平台巨大,視野開闊。 再拍一張紅台中部的琉璃佛龕的近照特寫: (琉璃佛龕 [特寫]) 大 ...

避“運”游(51)——口外八廟(三十)

吃飽喝足,繼續前行。 現在的時間是: 12:30 . 我從琉璃牌坊中間的券門走過去,進入寺廟的第二部份——白台區。 (主樓後面匾額:“蓮界莊嚴”.) 琉璃牌坊中樓後匾額“蓮界莊嚴”,意為觀音道場。 (琉璃牌坊向南望是五塔門) (精美的石券門) 第二部分——白台區。 自琉璃牌樓往北至大紅台之間,是一片地形起伏的開闊地,時有巨石突起,蒼松翠柏散植其間,石板路在山坡上曲折前伸,前後左右羅列僧房和白台。 大小三十余座白台,成“×”形不規則布置。 白台分殿台、樓台、敞台、實台,形狀不一,體量不等,功能各異。 白台層高分一至四層,二、三層者居多。 白台大都白灰抹 ...

避“運”游(52)——口外八廟(三十一)

西五塔白台的東北方向有一座形制相同的東五塔白台: (東五塔白台) 東五塔白台離大紅台很近。 請您細看圖片右邊的下方: 有一道紅色的上覆著黃琉璃瓦頂低矮的牆垣將東五塔白台留在了寺廟的第二部分——白台區。 從牆垣位於中部的的入口處遠觀白台上的大紅台。 距離太近,沒有廣角鏡頭,只好分兩張拍: (白台上的大紅台[西半面]) (白台上的大紅台[東半面]) 再拍一張大紅台: (大紅台) 進入牆垣位於中部的的入口處,就是寺廟的第三部分——大紅台。 大紅台位於普陀宗乘之廟最後,位置最高,面積l.03萬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將幾組建築連成整體,視覺上進行誇張,更顯威嚴龐 ...

避“運”游(50)——口外八廟(二十九)

五塔門門後有一片開闊地,兩邊是瑪尼堆和許多的經筒。 經筒是藏傳佛教信徒祈禱常用的法器,外刻經文,內裝經書一卷,轉動時必須順時針轉動,邊轉邊念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這是藏傳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語,是所有佛教經典的根源,轉一圈經筒,念一遍箴言就相當於頌讀了一遍經書。 開闊地東西兩側圍牆上辟有東山門和西山門: (西面的山門) 穿過五塔門,迎面看到的是一座五彩繽紛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 牌樓十分艷麗,又顯得威嚴。 (中樓南面匾額:普門應現) 琉璃牌坊中樓前額“普門應現”,意為觀音顯現普渡眾生之門。 兩邊樓的坊額是琉璃制作的“ ...

避“運”游(47)——口外八廟(二十六)

進入山門,迎面是巨大的碑亭: (碑亭) (碑亭) 山門北為碑亭,平面方形三開間,重檐黃琉璃瓦歇山頂,磚拱結構,封實壁,四面開拱門,下承須彌台基。 碑亭南面牆上懸掛的是??? (這是?) 時間還早,我決定先走馬觀花摟一圈,看個大概。 正好過來一個近三十人的旅游團,導游是個年輕小伙子,說話很風趣,講解很到位。 走!隨團聽聽。 ..... 這伙年輕人行動就是快,僅用了20分鐘,就來到西五塔白台: (大紅台 攝於10:41 .) 導游指著大紅台說: “今天是九月初一。各位來巧了。普陀宗乘之廟每月逢初一和十五才會曬大佛。......” 從西五塔白台下來,僅過了5分鐘,佛像已收起來 ...

避“運”游(48)——口外八廟(二十七)

(香爐) 普陀宗乘之廟碑亭前的香爐只是擺設。 外八廟中只有普寧寺(大佛寺)香客們是可以進香的。 碑亭開拱門,下有石基欄杆,四出踏道。 (亭內三座碑) 碑亭內立有石碑三座: 中為《普陀宗乘之廟碑記》碑,記述建廟背景及經過; 當時,邊疆各少數民族大都尊崇藏傳佛教。 拉薩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的一個中心。 而藏傳佛教宣稱布達拉宮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據說有三處: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 《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說到:乾隆帝認為,觀音發祥於印度,然後先到西藏為本土,所以在承建觀音道場便“仿西藏,非仿南海”。 東為《土爾扈特全 ...

避“運”游(49)——口外八廟(二十八)

碑亭之北為五塔門。 五塔門門前有石像一對,取其堅忍負重行為代表大乘佛教之六度萬行精神。 (五塔門) (五塔門) 五塔門處於普陀宗乘之廟前、中、後三大布局中的前部分,為一座高十點五公尺的白台,形式十分別致。 五塔門中有拱門三座,壁上設有三層十七個梯形盲窗,頂上建有五座形色各異喇嘛塔,分別代表佛教中的五尊佛:紅色塔塔身飾以蓮花,代表無量壽佛;黃色塔飾有寶貝,代表寶源佛;白色塔飾以法輪,代表大日如來;黑色塔飾有金剛杵,不動金剛佛;綠色塔飾寶劍,不空成就佛。 佛教禮節中有五體投地大禮,亦有以頭面頂禮佛足代之。 一說如能由五塔門下經過,恰似頭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