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遊記列表



避“運”游(71)——口外八廟(五十)

出大紅台西行,登山可達班禪六世居住的吉祥法喜殿。 (吉祥法喜殿) 大紅台西北角利用地勢建殿,名吉祥法喜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高二層,為班撣起居之所。 吉祥法喜殿重檐歇山,上覆魚鱗鎦金銅瓦,前後檐裝隔扇,東西山牆直貫到頂,牆上設藏式小窗兩層,東西間設扶梯通達二樓。 (吉祥法喜殿匾額) (吉祥法喜殿側面) “吉祥法喜”意思是在吉祥的福地傳布佛教,人天歡喜。 殿內一層明間上懸乾隆御筆: 芬陀普湧 意思是佛教思想及佛的境界是潔白純淨,而佛陀坐蓮花寶座之上,—到處湧現,佛無處不在。 左右有楹聯為: 初地總持超梵乘 恆沙普演護祥輪 意思是:總持著菩薩 ...

避“運”游(69)——口外八廟(四十八)

群樓的中間巍居著三層的“妙高莊嚴殿”,是佛教聖地須彌山的像征,通高二十九米。 妙高莊嚴殿意思是此殿如同須彌山一樣高大莊嚴。 (參觀簡介) 此殿面闊七間,高三層,為六世班禪來承駐時講經之所。 六世班禪曾在此殿為乾隆皇帝講經,由章嘉國師翻譯。 在這裡,六世班禪將從西藏來承德途中,每到一處為乾隆祈禱祝壽的記錄給乾隆,並敬獻吉祥哈達和40件禮品。 乾隆將自己的披架裟畫像及弓箭、金幣、金冊、金印給六世班禪。 (妙高莊嚴殿) 妙高莊嚴殿居於群樓中央,呈正方形。 妙高莊嚴殿一、二層設前廊,三層除北面正中三間外,設有圍廊。 妙高莊嚴殿中央三間三層上、下相 ...

避“運”游(67)——口外八廟(四十六)

琉璃牌坊以北是該廟主體建築大紅台。 大紅台由三層群樓圍繞著“妙高莊嚴殿”組成。 大紅台平面成回字形,是藏式的“都綱殿樓”的一種發展形式。 大紅台與東紅台、吉祥法喜殿相毗連。 (由東南方拍到紅台) (由西南方拍到紅台) (紅台西牆.吉祥法喜殿.) 東紅台向前比大紅台凸出半間,吉祥法喜殿則退後。形成一種不對稱的均衡感。 大紅台實際是紫色,像征吉祥、高貴、權力。 大紅台外牆下部裝花崗岩條石,上部砌磚,抹朱紅灰面,三層。 大紅台正面開三層窗,琉璃牆門的上層開2個窗,兩側為3層,各開12個窗,南面共開38個窗。 普陀宗乘之廟的大紅台,牆壁上鑲嵌著典型西藏風格 ...

避“運”游(68)——口外八廟(四十七)

南樓中間為進入大紅台的門殿,明間兩側牆面掛四大天王畫像。 門殿東側供七祖佛,從北向南為:迪洛巴、沈格巴、那若巴、 金剛持、薩拉哈、固陀羅菩提、仲比巴。 門殿東側和西側牆壁中,布滿干佛龕,原供礤礤佛各2810尊,現大部分已毀壞。 門殿頂部均飾有色彩艷麗的六子真言天花,即崦、嘛、呢、叭、咪、畔六字。 喇嘛教主張信徒反復誦念六字真言,以求功德圓滿,得到解脫。 通過南樓一層的門殿,進入圍樓內的天井: (圍樓內) 無處登樓,轉貼一張站在二樓拍的片: (圍樓內[轉貼]) 大紅台由三層群樓圍繞三層殿樓組成,平面呈“回”字形布置。 群樓東西各十三間,南北各十一間 ...

避“運”游(65)——口外八廟(四十四)

碑亭以北,登石階,到月台,有一座三間四柱七樓式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 牌樓前兩側置石像一對,高2.45米,雕刻精美。 (東面的石像) (西面的石像) 封建時代,在皇宮裡大像像征和平景像,寓意“萬像更新”。 而在佛像後的背光和菩薩的坐騎,置像以護神,寓意佛法無邊,神聖不可侵犯。 此處的石像像征大乘教有大力,能普渡眾生。 琉璃牌坊上面有雲龍等圖案組成的飾件,五光十色,光彩奪目。 牌坊翼角翹起,鬥拱層疊。 拱門門額用九塊青石構成,門額正面雕刻卷草圖案,底座刻蓮花瓣紋飾。 四柱是黃綠琉璃相間的雲紋和綠柏圖案。 三門之上有綠琉璃額枋,額枋兩側為蓮花,中 ...

避“運”游(66)——口外八廟(四十五)

(側樓前為:二龍戲珠) 兩側“二樓”中嵌黃色琉璃二龍戲珠大花板。 整座牌坊用黃綠琉璃和青磚構成,體現出皇家氣派和封建的社會等級觀念。 當年能夠進入牌坊的人必備“蒙古王以下,頭等台吉以上”的官職,其余的人只能在牌坊前叩拜。 現在的時間是: 10:00. 我從中間券門進入牌坊,到琉璃牌坊的背面看看: (從北面看琉璃牌坊) 背面中間的正樓無匾額,嵌黃色琉璃正龍盤坐大花板: (正龍盤坐) 背面兩側“二樓”中嵌黃色琉璃二龍戲珠大花板: (二龍戲珠) 閑扯一段: 與熱河須彌福壽之廟興建目地相同,在北京的香山,建有宗鏡大昭之廟。 宗鏡大昭之廟前(東面)也建有規制相 ...

避“運”游(64)——口外八廟(四十三)

(行宮平面圖[轉貼]) 山門分居中的大山門和院內與碑亭相對的東、西山門。 在廟圍牆的東西兩面,正對碑亭中線的位置,開有東、西兩座山門。 東、西兩座山門之外,各建有制碑一通,如避暑山莊麗正門前下馬碑的式樣。 石碑上刻有章嘉國師所做的規定:“凡蒙古扎薩克等來瞻禮者,王以下頭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其登紅台禮拜,其余有官職者只許在琉璃牌坊瞻仰,余概不准入廟門。” 東、西兩座山門置蹬道,上起廡殿,左右對稱。 (東山門:梵香遍滿) 東山門額上為“梵香遍滿”,意為香氣布滿寺廟。 內供黑色財寶天王(現已不存)。 (東山門上看大紅台) 東門外原是外八廟最高的行政管 ...

避“運”游(62)——口外八廟(四十一)

走進山門,時間是: 09:00 . 須彌福壽之廟是外八廟中最後建設的一座,是在藏漢建築藝術融合有了豐富經驗的情況下建設的,因此漢族傳統建築手法與藏式建築手法的融合又有進一步發展。 首先,它是藏式建築更多地融進了漢式手法,如門殿、碑亭、牌坊、寶塔都是漢族傳統形式。 (須彌福壽之廟.全景圖) (須彌福壽之廟.導游圖) 山門內左右各立幢杆一對。 進入山門以後,迎面有高大的碑亭。 碑亭三開間方形,重檐黃琉璃歇山頂。 碑亭下有須彌座台基 四面開拱門,四出踏步。 (碑亭) (碑亭側面) 前檐題額“智光普照”: (碑亭金龍匾曰:“智光普照”) 走進碑亭看看。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