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遊記列表



觀星賞燈

觀星賞燈 綿山夜景華夏一絕。蒼茫夜色之中,滿山建築的燈景懸在空中,宛若人間仙境。特別是那些以《周易》為主要內容的不同名稱、不同造型的燈圖,體現了現代科技與宗教文化的完美結合,真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仙境在綿山。夜裡的綿山很美,懸崖絕壁上都懸掛著六十余種古代天文燈圖,夜景絢麗多彩,天上繁星點點,好久沒看到那麼多清楚的星星了,還有流星!推薦大家,一定要夜宿綿山。夜裡10:30靜山,所有路燈及照明都關掉,這時的綿山漆黑一片,看星星是個不錯的機會!記得帶手電。 (````) (````) (`````) (````) (``````) ...

記清明節上綿山

記清明節上綿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都很熟悉,就是以前不知道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是一體的。 今年清明節很特殊,因為今年清明放假了,國家規定其為傳統假日。我想我們的祖先一定會為此高興,後人當然也會為此高興,最起碼不至於讓這點兒蘊藏巨大力量的傳統文化湮沒在茫茫現代化的大海中...... 借清明假期我們宿舍集體去了介休綿山。介休以前叫定陽,後人將此地改為介休,我想是因為介子推在此地“休息長眠”。選擇綿山不光是為了一覽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在清明時節為介子推掃墓。 以前從未去過 ...

三國駐華大使高度評價綿山

三國駐華大使高度評價綿山 2009年4月3號至5日,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組織斯裡蘭卡、尼泊爾、越南三國駐華大使,應邀參加了綿山第二屆寒食清明文化節活動,並參觀訪問了介神廟、正果寺、雲峰寺、大羅宮景區。座談會上,三國駐華大使對綿山作出高度評價,並提出了友好建議。 前外交部副部長、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會長吉佩定表示,來到綿山,非常震驚,很是敬佩。閆吉英先生作為民營企業家,有獨到的戰略性的文化眼光。綿山很了不起,但外界還不像對五台山、雲岡石窟、平遙古城了解的那麼多,相信隨著發展,綿山會越來越出名。外交部現有2500余名外交官,離退休的有600余名,這也是很 ...

山西動車詳實自助游攻略,晉祠、天龍山、王家大院、平遙(適合小長假)

臨時決定和胖子去山西玩玩,選擇了經典的晉中游路線,太原-王家大院-平遙。自助游,沒有導游強迫購物,沒有旅行社亂收費,玩得很開心,回來寫點心得供大家參考。總花費2200多,後面有詳細的。我的小長假行程安排 3日:北京-太原 住如家 4日:游覽晉祠公園 游覽天龍山風景區 吃太原名吃 住如家 5日:太原-介休-臨石 游覽王家大院 臨石-平遙 游覽平遙 住古城內衙門官舍 6日:游覽平遙 平遙-太原 太原-北京 太原市區不大,繁華的地區是迎澤區,其中的迎澤路是貫穿東西的主干路,最東頭就是太原火車站和太原長途汽車站,很多旅游景點的車都從那裡始發。迎澤路的兩邊都是高樓大 ...

“走西口”與綿山淵源

解讀“走西口”與綿山淵源央視一套開年大戲《走西口》打開風塵厚重的歷史大門,展開中國晉商的文化長卷。講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艱辛與悲涼,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淚、堅韌、誠信寫就的奮鬥史。《走西口》讓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之人再次認識了“晉商”。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期間,晉商曾稱雄國內商界500年之久。歷史上的晉商之所以名聲在外,可以說是走西口走出來的。那是明代中後期,山西大部遭災,山西人迫於生計,逃荒要飯走西口。大致是兩條路線,一條向西,進入內蒙古的包頭;一條向東,進入河北的張家口。前者是狹 ...

綿山寒食遺跡(哀號坡)

哀號坡哀號坡位於介公嶺山腳下。史載介之推跟隨晉文公出亡19年,曾割股啖君。文公返國後封賞功臣,“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遂偕母歸隱綿山。文公為迫使其出山,竟三面舉火。而介之推寧肯燒死也不改初衷,母子相抱被焚於大柳樹下。晉文公面對枯木余煙,不禁頓足哀嚎。隨從們爭相效法,哀嚎坡之名即由來於此。屈原《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可謂這段歷史的生動記述。 (··) (··) (····) ...

綿山寒食遺跡(介公墓)

介公墓介公墓,位於綿山介公祠上方百米處5公裡的柏樹嶺下的圓形山丘。據說介之推母子被焚後,晉文公命隨從收拾他們的遺物,依山為墓而建的。綿山回鑾寺至今還保存著北宋鹹平五年(公元1002)所立的《大宋國抱佛山回鑾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碑文中記載,“當山有晉文公忠臣介之推敕葬陵墓,傳曰生唯忠孝,設顯威靈。每年清明大地禁火,信之者福沾雨露,犯之者禍惹雷霆。”墓周布滿蒼松翠柏,有東晉、隋、唐、宋、元、明、清墓碑數十通。游人至此,無不肅然起敬,佇立仰之。 (···) (···) ...

綿山寒食遺跡

思煙台思煙台位於綿山哀號坡上方半坡上的一座高台。說起它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晉文公焚林以求介之推,有白鴉繞煙而噪,或集之推之側,火不能焚。晉人嘉之,起一高台,名曰“思煙台”。並由此而又生出介之推並未被燒死,後又改名王光,於東海賣扇的傳說。清代乾隆、嘉慶間介休人程學孔曾作《介山思煙台》詩,“樹隱綿山路,崎嶇石磴連,霜寒台畔草,雲過廟旁煙。蛇蟄焚林後,鴉鳴禁火前,只今偕隱處,臨眺獨潛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