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遊記列表



綿綿的山

時至五月,春暖花開。於是相邀三、五好友,自駕一車興衝衝的出發,這一行將到介休綿山一游。綿山又名介山,是因忠貞孝主、不畏權貴的晉國賢人介子推而成名的。無論傳說真假,綿山俊秀山體,綿延龍脈,蒼松翠柏,悠谷閑溪卻是值得一一去領會的。一路驅車三個多小時,在繞完綿延不絕的盤山公路,感受著山下事物輪廓漸漸縮小,享受著山風帶來特有的山林氣息中,我們來到了綿山售票廳,和著喧嘩、傳動的人群,走入山裡。瞻仰過介子推與其母莊嚴肅穆的大理石雕塑,我們一刻沒敢多停,緊趕緊的直奔另一處景點。綿山景點很多,但因為山體限制,每個景點的距離又相對較遠,這對於一 ...

親親大自然之無法拒絕的綿山

親親大自然之無法拒絕的綿山人說山西好風光,從小就熟知的,想像著他的模樣,卻一直沒有機會目睹他的芳容。不過,自己還很年輕,總有機會的。 十一長假,拋開煩囂的城市生活,在工作之余,假期之閑,一起去郊區享受清新的空氣,明媚的春光,開始了這次“好風光”的自駕旅行。我們夫妻二人駕著愛車Q7,完成了北京—介休長達840公裡的自駕游。愛的旅途充滿了欣喜和精彩,也有刺激和驚險,記錄如下與大家分享。D1:我們選擇大自然的懷抱【棲賢谷—水濤溝】初到介休綿山,那條盤山公路是曲折的,還帶著緩緩的坡度,不知道要將我們引至何方,而我隱隱地意識到想像中的綿山正在靠近我 ...

綿山游記

這是許久以來就有的一個願望了——去綿山看看!然總是不得其空。 終於有了這樣的機會,讓我領略了綿山的壯美、體會了綿山的滄桑、感受了綿山的精深。 那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天空像被水滌過的淺藍色絲絨,柔潤得讓人想去擁抱,不經意的有那一抹雲彩像是被風吹著的棉絮般輕輕巧巧地從眼前拂過。 車在平坦的盤山公路上行駛著,路邊的水泥防護欄給人安全的感覺。透過車窗一眼望去是滿眼的綠,聽說這些路旁的樹木都是綿山在開發後為了改善生態而新栽的。就這樣邊走邊看,我們只花了二十多分鐘就經過了一條七公裡長的盤山公路,來到了山門。帶了一名導游,我們開始了這次的旅程 ...

北出清明·南出端午

中國人是一個喜歡過節日的民族,是一個喜歡用節日來紀念一些有意義事情的民族,是一個喜歡用節日紀念那些值得崇拜的人或神鬼的民族。因此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民俗節日,這些節日中有紀念事情的,有紀念神鬼的,但是為紀念人而設立的節日只有兩個,而這兩個節日都是在距離我們很久遠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中,人們再也沒有為什麼人設立過全國性的紀念節日。這兩個節日就是寒食清明節和重五端午節。公元前638年,春秋時期,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途中飢寒交迫,昏死在荒郊,大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肉湯,救活重耳。重耳復國,號 ...

第二屆《清明(寒食)文化節》

在2008年的4月3日,山西綿山風景區舉行了首屆《清明(寒食)文化節》。 清明節源於寒食節。寒食節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距今已有2640多年的歷史。 山西介休綿山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紀念性節日———寒食節的發源地。寒食節又稱“禁煙節”、“百五節”,是中華文明古國的傳統節日,相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文化節活動確定了主題凝練、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富有新意的四大類十項活動,以“走進清明源地,體驗清明文化”為主題,通過論壇研討、祭祀、展覽、廟會和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展示清明(寒食)節的起源、文化內涵和傳承與 ...

清明節起源與傳承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 ...

綿山游記

深秋季節的山巒疊嶂之處、植被茂密之地,層林盡染,五顏六色,煞是好看。難怪人們一到此時便雲集到荒山僻野去郊游、去玩賞,原來人們向往的是那滿山遍野的紅葉,此時此景確實招人喜歡。它紅的干淨,沒有一點塵埃,如同這兒的民風鄉俗,那麼淳樸、憨厚;只有神工才能鍛造出這般醉人的景色。藍天下,碧水間,紅葉點綴,一望無垠。天際盡頭,一山高於一山,永無止境。 水濤溝的瀑布:五龍飛瀑在東水溝出口壁立千尺人的“龍首崖”,它上吻藍天,下蹈龍潭。從老龍頭吐出的水直瀉崖腰,猶如攀天玉柱。宛如透明玉帶,它凌空飄落,因風作態,變幻無窮;水又從半山腰的四個龍嘴流出 ...

綿山游記

第一次聽說綿山,就像給一個不會飲酒的人拿來了一瓶沒有名氣的陳年古釀。從聽說綿山(那時我真的是第一次聽說),我總是站在看過廬山的角度去評價綿山,其實我對廬山的印像也只是不懂裝懂的“借”一些古人的感受。至於廬山如何的“險”、如何的如入仙境,我是沒有品出個味來的。 今年我沾了開會的光,有幸到綿山一游,確實我感受非淺。車行幾十裡便到了綿山的腳下,我們邁步在蛇行的去路上,那森郁突兀的山林,萬丈深淵的陡谷,多少人概括起來只是一個很膚淺的感受——“怕”。 走過名山大川,再去游玩綿山,頓覺綿山似乎比廬山更美。不怕李白傷懷,嘆廬山瀑布天下獨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