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遊記列表



親親大自然之無法拒絕的綿山

之所以走上它,並如此不辭辛勞,並不是因為知曉盡頭有什麼天下奇景,只是想真正感受一下山的靈韻而已。而據說,靈氣往往是孕育在幽深之處的。果然,大山沒有讓我們失望,在“路”的盡頭,出現了一汪碧綠的潭。那水是那麼清,又是那麼綠,看起來好像很淺,連潭底的水藻都似乎要浮到水面上來了,卻又讓人感覺到十分幽深,深的就像一位哲人的眼睛,幽深而不可測。我站在潭邊感受著大山的心跳,我不知道“日落”是不是落入外面那一片紅色的汪洋中。 一條幽徑,曲折迂回。一段歷史,蕩氣回腸。 在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也能深深的感受到綿山的歷史文化。 走在回路上, ...

親親大自然之無法拒絕的綿山

人說山西好風光,從小就熟知的,想像著他的模樣,卻一直沒有機會目睹他的芳容。不過,自己還很年輕,總有機會的。 十一長假,拋開煩囂的城市生活,在工作之余,假期之閑,一起去郊區享受清新的空氣,明媚的春光,開始了這次“好風光”的自駕旅行。我們夫妻二人駕著愛車Q7,完成了北京—介休長達840公裡的自駕游。愛的旅途充滿了欣喜和精彩,也有刺激和驚險,記錄如下與大家分享。 D1:我們選擇大自然的懷抱【棲賢谷—水濤溝】 初到介休綿山,那條盤山公路是曲折的,還帶著緩緩的坡度,不知道要將我們引至何方,而我隱隱地意識到想像中的綿山正在靠近我,我即將要觸摸到它了。 ...

晃悠晉中北——(十四)路過雙林寺

回到介休汽車站,買好去平遙的票,10元一張,等開車的時候和跟車的小姑娘搭訕幾句。私人承包的中巴是掛靠在長途汽車站的,每天只要跑兩個來回就行,真是令人羨慕啊!沿途沒什麼風景,一邊就是鐵路,還有煤炭加工廠,一邊都是農田。上車的人倒是蠻多,後來居然還出現了站客,看來一天兩趟是夠賺的了。大概開了三刻鐘,我們在豎了一塊“雙林寺”大牌子的路邊下了車,踩著斜陽向裡走去。網上有人說從路口到“雙林寺”只有三、四百米的路,可俺們咋就走了老半天呢?路上迎面騎來一輛雙排人力車,拉著兩個老外,蹬車的老漢向我們投來渴望的眼神。終於走到了,依我看這點路至少有1 ...

綿山.介子推.寒食節

一座歷史文化名山,無數美妙的神話,一個夢幻般的仙境。綿山位於山西省介休市西南二十公裡處,東連沁源、西毗靈石,方圓三百余裡,其崗巒雄偉,崖壑幽深,且林木繁茂,澗流爭鳴,可謂人間仙境,在二千六百年前,晉國賢臣介子推就隱居在這裡。 有一個節日,2640多年來讓我們――山西介休人自豪,那就是承載著中國“忠孝”精神和思想的寒食清明節,在我們的故鄉發源,唐代興盛,歷經千年,成為盛大的國家性節日。在中國,除了湖北岳陽的汨羅江外,又有什麼地方還能夠跟我們山西介休的綿山相媲美呢?縱然是汨羅江畔的屈原,也對綿山上的介子推充滿了無限的敬意。介子推,這個讓我 ...

晃悠晉中北——(十三)王家大院

一早打的到建南汽車站,坐開往介休的長途車,縣道的路況一般,花了大概3小時才到。介休是個比較熱鬧的地方,路上人很多,熙熙攘攘的樣子,可惜沒有時間感受下風土人情。下車先在汽車站售票窗口打聽好最後一班去平遙的車是下午6點,心裡有個底就好。出了汽車站左手斜對面就是火車站,火車站不到的地方有個公交終點站,著名的的“介交11路”就在這裡坐,只此一條線路到王家大院的,千萬別坐錯。1小時後到達終點站靈石縣靜升村,這時別傻不啦嘰不下車,這就是王家大院所在了。在街上一家比較干淨的“中”飯店簡單用了點餐,在飯店門口遇到一個拉客的轎車司機,是平遙的來回包車, ...

自駕游綿山

第一次聽說綿山,就像給一個不會飲酒的人拿來了一瓶沒有名氣的陳年古釀。從聽說綿山(那時我真的是第一次聽說),我總是站在看過廬山的角度去評價綿山,其實我對廬山的印像也只是不懂裝懂的“借”一些古人的感受。至於廬山如何的“險”、如何的如入仙境,我是沒有品出個味來的。今年我沾了開會的光,有幸到綿山一游,確實我感受非淺。車行幾十裡便到了綿山的腳下,我們邁步在蛇行的去路上,那森郁突兀的山林,萬丈深淵的陡谷,多少人概括起來只是一個很膚淺的感受——“怕”。走過名山大川,再去游玩綿山,頓覺綿山似乎比廬山更美。不怕李白傷懷,嘆廬山瀑布天下獨有,我只 ...

神秘靈驗文化線路

神秘靈驗文化路線綿山,集天地之靈氣,彙天下之英才,不僅積累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等等,使它成為名聞神州大地的歷史文化名山,而且它還是百姓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吉祥平安、生活安康的靈驗寶地。它猶如一位能“食人間煙火,體民間溫暖”的“仙人”佇立在大地上。 因此,千百年來,有無 數懷著各種美好願望,追求各種美好理想、祈求各種美好生活的游人,到此來祈禱。綿山的先民們為了方便游客,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活動,除千年不衰的寒食清明節俗活動外,還有在懸崖上掛鈴、掛燈、掛雲牌的活動,當作寄托追求、實現夢想的最佳活動,帶來了無數的 ...

【綿上與介子】

????在我們的意念裡,山川形勝之地,總是人傑地靈,而山因人愈顯其名,人因有山可使英魂長居,山名人名相得益彰,從而締造出一種人文、自然景觀渾然交融的絕佳效果,這樣的所在,我們搜索枯腸大約可以想出幾處,而將山之精神與人之節操糅合得如此貼切的,我們便不能不說到綿山了。 ??綿山,即《史記》所述“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的“綿上山”。《左傳》稱綿上,後因春秋晉國功不言祿、志在政治清明的介子推被焚於此,又叫“介山”。介山,便是春秋高士介子推先生的休止處。山巔有介子推塚並祠存。 ??介子推,晉國大夫,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介子推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