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遊記列表



中國式狂歡,你相信是清明節嗎?

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人們踏青歸來,個個簪楊戴柳,家家楊柳滿檐,故有"滿街楊柳綠如煙,劃出清明三月天"的詩句。 踏青,是春游的前身。古人為什麼要在清明這一天踏青呢?清明節不是鬼節嗎?踏青這麼浪漫的事情,又怎麼會被古人安排在鬼節這一天呢?中國式狂歡節又怎麼會是清明節呢?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首先要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說起。公元前651年,晉國發生著名的“驪姬之亂”,公子重耳開始十九年的流亡,期間因飢寒交迫,昏死在荒郊,有賢臣介子推“割股奉君”。晉文公登基。介子推不言功祿,隱居綿山(在今山西介休)。晉文公親自尋訪,三日不見。文公求賢心切 ...

寒食清明狂歡日

第三課:“射生宮女宿紅妝,請得新弓各自張。臨上馬賜清明酒,男兒跪拜謝君王。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可見在當時寒食、清明節期間活動的豐富多彩。其實在古代,寒食清明節可以說是一個狂歡的節日。到了南北朝時,寒食節活動從單一的禁火寒食開始向娛樂性方向發展,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提到寒食節的習俗活動有挑菜、鏤雞蛋、鬥雞蛋、鬥雞等。但那時的游戲娛樂性活動到了唐代才達到全盛時期。首先寒食節有了固定的節期,唐代官方規定:寒食節放假七日,大小官吏及軍隊將士均可休息,長年以來已成慣例。由於自唐以後 ...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第一課:“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寒食節是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春秋時期,介之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祿,攜母隱居介休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境內)。後晉文公求訪而不獲,放火燒山,母子二人抱木而焚。遂把這天命名為 “寒食節”。以此來紀念介之推。 次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回想介之推“做個清明國君” 的話,便把寒食第二天定為清明節。後因寒食清明時間相近,合二為一。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融。寒食清明禁火期間,家家禁火吃寒食,寒食節中的寒食首推之推燕、子推蒸餅、蛇盤兔和青精飯。在此期間,鄉裡保長會拿著雞毛撣子 ...

清明節,祭祖·狂歡進行時

清明活動還有很多,它們被傳承近三千年,已然升華成為中國人心中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又實在是靈魂的一種無比聖潔的寄托啊!在這些淳樸民俗的背後,源遠而又深厚的中華文化永遠是最真摯最神聖最強大的後盾!清明節,祭祖·狂歡進行時生活在介休綿山的我們,為這裡是清明節發源地而感到無比自豪、無比驕傲!然而,我們又感到責任的重大和神聖!歷經兩千五百余年,清明節在近百年的政治動蕩和戰亂頻仍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那時的我們力所不及,眼巴巴看著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貝在史無前例的困境中苦苦掙扎著、呻吟著……誰能抵擋那種撕心裂肺呢?困境從不相信淚水!當陽光再次普照九州 ...

清明節、祭祖、現在時(三)

打秋千——“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秋千習俗同”古代有打韆鞦的習俗,也叫千秋節,千秋兩字過去均為“革”字旁,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動。這是遠古時人們為了獲取高處的食物而進行的活動。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綿山抱腹岩掛鈴,就是打秋千的雛形。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禱之詞,取“千秋萬歲”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倒轉為“秋千”,即成為今日的“打秋千”(介休方言稱之“打悠千”)。唐代,宮中打秋千盛行,被稱為“半仙之戲”。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 ...

清明節、祭祖、狂歡節現在(二)

拜掃——“生身不忘宗,千裡趕上墳”在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介休綿山,寒食清明節的早上,各個家族的最長者帶領兒孫們(女子有避諱)整齊肅穆的前往祖先的墳地祭拜。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將食物(最重要的就是子推饃)供祭在親人墓前,孩子們將“蛇盤兔”、“子推燕”撒於墳頂滾下。首先由最長者代表全家向祖先祭酒,撒紙錢,為墳墓培上新土,整理墓前的柳樹(新墓要插新柳,植樹的習俗正是從這一風俗中演變而來),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從長輩到晚輩按次序跪拜)。臨走時要在柳林裡裁出一些齊整的柳枝,將“蛇盤兔”“子推燕”分散穿在柳枝上,回家後要將柳枝 ...

清明節,祭祖·狂歡現在時

清明節,祭祖·狂歡現在時在寒食節的發源地——綿山(山西介休市東南20公裡處),生活在這片故土的人們對清明寒食有著更深的感觸和理解。也正是因此,這裡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活動得到了最真切解讀和傳承。飲食——“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將五谷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干果脯,磨成面)。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 ...

綿山景區作為介子故鄉

綿山風景區作為介子故鄉、中華民族“忠、孝”優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清明文化及“中國古老狂歡節”的發源地,距今已經歷了2700多年的歷史。可稱之謂文化源遠流長,特別是作為道教文化的大羅宮可與布達拉宮相媲美。針對節假日制度改革後,綿山作為法定假日“清明節”及寒食文化的發源地。綿山風景區在宣傳力度和各項旅游活動及政策方面都作為了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特別是綿山通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和在市委、省政府機構的高度重視下,綿山被中國民協批復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和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這一重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刻的誕生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