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擁青山自在眠----2008年國慶江蘇游記之鎮江篇金山是京口三山中最西面,也是高度最低的一座山,其海拔高度僅為四十四米,但其名聲卻是最響。不僅是古今游客暢游鎮江的首選之地,也是古代帝王崇尚贊賞之處。在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中,都能很容易地找到金山建築的影子。據考證,清代道光年間之前,金山與焦山一樣,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對岸的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久以“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道光年間以後,長江水位下降,金山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士人們方能“騎驢上金山”。金山寺名聲在外,有很多書籍、文章對其做過詳細介紹,筆者在出游前和返回後也分別上網看過一些。我感覺最為詳實准確的應該是百度百科上的介紹,驢友們可以上百度網搜索,敲擊“鎮江金山公園”即可找到。既然有了這些介紹文章,我在這裡也不獻拙了。所以在這一部分中,我以談感受為主,以介紹景點為輔。提到金山寺,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兩個女人和一部名著。這兩個女人一個是水漫金山的白素貞,另一個是擊鼓戰金山的梁紅玉。一部名著就是《水滸傳》了。鎮江古稱潤州,筆者上初中的時候就從歷史教材和四大名著上了解過金山寺。記得那是七十年代中期,正值國內評法批儒、評水滸批宋江的年代。有一天我的一個同學拿了一本書,是那種大約現在B5紙的大小,有近兩釐米的厚度。封面中央有幾個大字----水滸全傳後五十回,上部頁眉處印著幾個小字----評水滸批宋江教材,下部中間還有四個字----內部文件。打開後第一頁,赫然寫著“毛主席語錄----《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那時年齡太小,並不理解當時的政治環境,只是拿過來看了幾眼,感覺很有意思,就向同學借過來看。因此,這就成了我第一次接觸四大名著,而且讀《水滸》先看的是後五十回。
在《水滸》第一百一十一回“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中,曾經對鎮江和金山有過很多詳細、精彩的描寫,在此筆者也想把這些描述列舉出來,和驢友們共同重溫一下。
在本回開頭就有一段“話說這九千三百裡揚子大江,遠接三江,卻是漢陽江,潯陽江,揚子江。從泗川直至大海,中間通著多少去處,以此呼為萬裡長江。地分吳楚,江心內有兩座山:一座喚做金山,一座喚做焦山。金山上有一座寺,繞山起蓋,謂之寺裡山;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回裡,不見形勢,謂之山裡寺。這兩座山,生在江中,正占著楚尾吳頭,一邊是淮東揚州,一邊是浙西潤州,今時鎮江是也。”“卻說柴進和張順也帶了兩個伴當,將干糧捎在身邊,各帶把鋒快尖刀,提了樸刀,四個奔瓜洲來。此時正是初春天氣,日暖花香,到得揚子江邊,登高一望,淘淘雪浪,滾滾煙波,是好江景也!有詩為證:萬裡煙波萬裡天,紅霞遙映海東邊。打魚舟子渾無事,醉擁青山自在眠。”“張順再來江邊,望那江景時,見金山寺正在江心裡,但見:江吞鰲背,山聳龍鱗,爛銀盤湧出青螺,軟翠堆遠拖素練。遙觀金殿,受八面之天風;遠望鐘樓,倚千層之石壁。梵塔高侵滄海日,講堂低映碧波雲。無邊閣,看萬裡征帆;飛步亭,納一天爽氣。郭璞墓中龍吐浪,金山寺裡鬼移燈。”看了這些表述,我們不得不佩服施耐庵的文筆。而實地一游之後,人們肯定還會對上述的描寫增添更深、更新的領悟。不多引述了,趕緊進公園看吧!走進金山公園的大門向前看,看到的首先是一幅秀麗的山水畫。遠遠望去,整個金山呈現出青黛的顏色,形似巨大的青螺橫亙在水面之上。再加上黃白色的江水和繞山而砌的漢白玉石欄,絕對就是“爛銀盤湧出青螺”的感覺。慈壽塔聳立在山巔,層層紅欄黃牆灰瓦的寺院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將金山團團圍住,這不是“山聳龍鱗”還是什麼呢?回首再看兩邊,玉盤似的荷葉撐起一把把小傘,綠楊翠柳隨風飄擺,倒映在水中,平靜的湖面中偶爾跳起紅色的小魚,漾起層層的漣漪。中間一條白色的石路指向遠處的山腳,想必用“軟翠堆遠拖素練”來形容是再合適不過了。親臨其境,人在畫中游。向前來到金山寺的大門口,迎面是一座高大的三門四柱的牌坊,康熙皇帝手書的“江天禪寺”四個大字寫在牌坊中間的匾額上,牌坊兩側是一對長聯,上聯是:江水濤濤洗盡千秋人物閱滄桑因緣聚散悟空性,下聯是:天風浩浩吹開大地塵氣倚聖教禪靜止觀覺有情。由於寺院內嚴禁火燭,香客們只能在大門口燃香禱祝。金山寺是依山而建,整體布局很有其獨特的特點。與大多數寺院坐南朝北、左右對稱的格局不同,金山寺面對江流、朝向西方。沿著中軸線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而鐘樓卻建在藏經樓後面的石壁上,正是像施耐庵所描寫的“遠望鐘樓,倚千層之石壁”。過了藏經樓,又是一個售票處,一張登塔的門票八元錢。女兒還不夠高度,全家買了兩張票後,沿著樓梯依次走過觀音閣、楞伽台、佛印山房。再向前,就來到了金山頂上的慈壽塔。以前在承德避暑山莊曾經看到過乾隆皇帝讓工匠仿造的金山塔,當初看到時覺得風格獨特,非常壯麗,現在看到“原件”後,感覺到更勝一籌。登到塔頂環顧四周,俯視山下,但覺天風浩浩,江水濤濤,樓宇森然,山石疊翠。雖談不上高接霄漢,但也是“梵塔高侵滄海日,講堂低映碧波雲”。時值國慶,來鎮江旅游的游客很多。但與北京頤和園、長城、故宮、北海那種摩肩接踵的人流相比,金山公園還是清淨了不少。否則,就憑慈壽塔中那僅有的一條不足一米寬的登塔木梯,每層那不足一米寬的繞塔回廊,還不得被游人擁擠、踩踏個七零八落。下塔後轉個小彎,就來到了留雲亭。亭中石碑鐫刻“江天一覽”四字,這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金山寺游覽時留下的古跡,所以留雲亭又稱為江天一覽亭和吞海亭。站在亭側背倚寶塔,面對大江,但見夕陽之下,霞騖齊飛,天水一色,人入此境,渾似仙客乎。不遠處有一台址,名曰妙高台。傳說“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裡。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將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韓夫人梁紅玉巾幗不讓須眉,健步登上妙高台親擂戰鼓,鼓氣助陣,宋軍士氣大增,大破金兀術的鐵甲騎兵。後來這個歷史故事被搬上戲劇舞台,梁紅玉英風千載,流芳百世。時過境遷,斯人遠逝,站在這裡雖已聽不到那隆隆的鼓聲,但追憶先人,仍可感受到面對強虜猶自不息的民族精神。前日恰逢我們的宇航員凱旋歸來,萬民同歡,神州共慶。神七上天恰似紅玉擊鼓,雪百年之恥辱,振民族之氣魄,揚華夏之精神。下得山來,先參觀了慈舟禪師紀念堂,堂前由漢白玉石欄圍起的一塊假山石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塊假山石正面看上去,好似唐憎騎著白龍馬,豬八戒跟在馬後邊。從後面看上去,有似幾只樹熊在爬樹。依次看過山後的白龍洞、日照岩、御碼頭、玉帶橋後,我們折返向西。在金山與百花洲之間,有一座橋橫跨在水面之上。橋上有亭,亭東面額匾上寫著“花洲冷泉”四字,向南的側面寫著“東南形勝此為先”。此時金龜西斜,加之雲煙騰起,天色已然暗了下來。走在橋上,顧盼兩側的荷塘扁舟和橋上燕語鶯聲的東吳佳麗,忽又億起雨中西子湖畔的斷橋來。西湖邊上輾轉纏綿、死去活來的愛情故事,到了這裡卻演化成了一場悲劇。白娘子窮盡西湖之水,水漫金山,也沒能夠救出心上之人,最終被鎮在雷峰塔下。白素貞追求愛情的決心被世人稱道,千古傳誦,但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作為金山寺住持的法海和尚為民除妖的初衷本也無可厚非。功過是非,見仁見智,總之一句話----金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轉過百花洲,還想到對面的天下第一泉去看看。花了10元錢買了張往返的船票,帶著我七歲的小女兒登上了駛向對岸的電動船。湖面不寬,不到十分鐘就到達了對岸。下船後我們先看了被稱為“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中冷泉位於芙蓉樓的北側,是一個大約十米見方的池子,池畔石欄上有清人王仁堪題寫的“天下第一泉”五個大字。泉邊,一位少女導游正在給一個旅游團隊作著講解。據她所講華夏大地上被稱為“天下第一泉”的地方共有三處,分別是濟南的趵突泉、鎮江的中冷泉、北京的玉泉,但其中真正的第一泉應該是我們所在的中冷泉。原因在於其它兩泉是皇帝封的,而中冷泉是茶聖陸羽評定的。筆者聽到後啞然一笑,但也不想當面戳穿。人家畢竟鎮江人,這種“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戀鄉情節還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游記裡還是要說說清楚。按照各種史料的記載,被題為“天下第一泉”的地方有七處,分別是:濟南的趵突泉、鎮江的中冷泉、北京的玉泉、廬山的谷簾泉、峨眉山的玉液泉、安寧的碧玉泉、衡山的水簾洞泉。其中以趵突泉、中冷泉、玉泉和谷簾泉最為著名。而在這四泉之中,趵突泉、玉泉確曾受過御封,但被陸羽列為“天下第一泉”的卻是在江西廬山大漢陽峰南面康王谷中的谷簾泉,而中冷泉僅被陸羽排為天下第七泉。後來唐代的另一品茶專家劉伯芻根據此泉特有的優點,將其定為“天下第一泉”。據史上記載,中泠泉又名中濡泉,泉水清澈,水味甘醇清冽,沸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池中泉水已經渾濁不堪,與“甘醇清冽”已相去甚遠了。離開中冷泉,我們來到了南側的芙蓉樓。與江南建築小巧玲瓏的風格不同,兩層重椽的芙蓉樓矗立在湖邊,顯得很高大。樓前的水面上幾株荷葉在微風中搖擺著,離岸邊不遠的水中立著三座兩三米高的玲瓏塔,明顯是仿造西湖的三潭映月。今天是多雲天氣,而且正逢農歷初二,天空中玉兔已跑得無影無蹤。站在樓前的空地上,遠眺東面依稀可見的金山,心中默想著如果今夜月色當空,這裡將是什麼樣的一幅美景呢?明月當空,邀數位好友同座樓中,置幾許龍井於玉壺之中,取中冷泉水,烹茶煮酒,談棋論道,吟詩作畫,“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絕對是神仙境界。“爸爸,你聽!”小女兒的一聲問語把我從幻想中又拉回到現實中。不遠處的樹林裡隱約傳來了動聽的絲竹之聲,循聲找過去,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在樹林間的草地上坐著個小馬扎,對著琴譜悠閑地拉著二胡。樹林裡很安靜,除了我們,沒有其他的人,我們坐在草地上靜靜地聽著。曲調很熟悉,對了,是《春江花月夜》。平時工作繁忙,整日裡為了榮華富貴奔波於官場、商界,城市裡的浮塵喧囂很難使人心情平靜下來。此時看到這位女士如此氣定神閑,如此脫俗入境,好像我自己一下子也超脫了。是非成敗轉頭空,煩心多少事,都付琴聲中。肚子又在提抗議了,已經六點多鐘了。想著老婆還在百花洲等著我們,趕緊拉起女兒衝向碼頭。這時天色已暗,游人稀少,這艘可乘十數人的船只上只有我們兩個乘客。我一面望著黃昏下漸漸遠去的芙蓉樓,一面與開船的老哥聊了起來。小女兒在船上感到很新鮮,一會兒爬到船頭,一會兒又跑進艙內。雖然一天下來已經感到有些疲倦,但她在精神上卻仍然很興奮。船到湖中央,開船的老哥突然問起我的小女兒:小朋友,你知道王昌齡嗎?你讀過唐詩三百首嗎?知道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嗎?看到小女兒搖了搖頭,他就慢慢地吟訟了起來: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聽老哥念完,我撲地一笑。這位老哥見我笑他,忙問“我念錯了嗎?”“沒錯!”我趕緊回答。我心裡在想,這吳地發音是真有意思,“玉壺”兩字我怎麼聽都覺得像是“夜壺”。笑歸笑,一個船夫居然如此文雅,這不能不讓我肅然起敬。看來“吳地自古多雅士”,此言不謬矣!棄舟登岸與老婆會合後,我們從百花洲的大門出了公園。打上一輛的士,不到五分鐘,就來到了金山公園東側靠近長江的“江鮮一條街”。出租司機把我們直接送到畢士榮江鮮大酒樓,我們之前在網上也曾看到過這間酒樓的介紹,它的名氣好像很大。進了酒樓的大門,裡面裝潢得金碧輝煌,全是可以坐十人以上的,配有旋轉餐台的大餐桌。沒敢先入座,到江鮮池邊一問價,撤退!向裡看去,街上的江鮮店很多,不知那家最地道、實惠,還是找個當地人問問吧。在街口的一間超市門口,我們詢問了一對抱著孩子,推著嬰兒車的小夫妻,他們給我們推薦了一家位於超市西側三百米左右的,叫姚記江鮮館(強烈推薦,電話:0511-85517779,13655290850)的小餐館。進到餐館內,我就預感到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這間不足20平米的小房間內擺了八張桌子,每張桌子上都鋪上了一次性的塑料餐布。我們進去的時候,所有的桌子都坐有食客,而且大多都是本地人。我們進去後,老板又臨時加了一張桌。一個小伙子拿來一本很簡單的菜譜,上面只寫著各種魚和蔬菜的名稱,沒有烹制方式,也沒有價格。但他會告訴你價格,並給出建議的烹調方式。在我們點了一份雜魚(20元)、一份江鯰(40元)和一份煮蠶豆(5元)之後,點菜的小伙子連忙告訴我們不要再點了,不夠可以再加。過了幾分鐘菜上來了,哇噻,裝魚的盤子直徑肯定超過了30釐米。嘗了一下,鮮,實在是鮮。趕緊又要了一瓶銀標的上海老酒(18元)和一瓶1.25升的果粒橙(居然只要6元,與超市一樣)。酒足飯飽後走出餐館,路上我們又去看了其他幾家江鮮酒樓,對比了價格後,我們更感覺到姚記江鮮館----好!值!走出街口打車回到錦江之星,又在街上轉了一個多小時後,回房間洗澡、睡覺。窗簾在晃動,起風了,風中好像帶著淡淡的桂花的香氣。躺在床上回想這一天的旅程,一個個或婉約,或壯觀,或綺麗,或典雅的景點名勝又出現在了腦海中,與之相關的那些歷史人物也如夢似幻地浮現在眼前,焦光、王昌齡、梁紅玉、白素貞,還有宋江、張順。。。上海老酒的後勁上來了,在觀賞完美景,品嘗完佳肴後醉入夢鄉,該是多麼的愜意啊!今夜我願做一介漁樵,像施耐庵在《水滸》中說的那樣----打魚舟子渾無事,醉擁青山自在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