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印像四霧籠袁家界久有凌雲志,
重上張家界。
千裡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峰巒如聚,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袁家界,
別處不須看。
以前曾到過張家界,而袁家界是從未有到過的,這次專門去看袁家界。袁家界位於張家界森林公園北部,面積約1200公頃,平均海拔1074米,是鑲嵌在武陵源核心景區的一顆明珠,風景以雄、奇、險、峻著稱。從迷魂台到天下第一橋,一條長3500多米的石板游道,環繞在懸崖峭壁的邊沿,信步漫游,沿途景色美不勝數。從空中俯視,這條游道恰似一條用千針萬線織成的土家花帶,打了兩個結,一頭系著迷魂台,一頭系著天下第一橋。袁家界名稱相傳來源於後唐時期,黃巢起義失敗後,朝庭四處抓人。黃巢手下有一名姓袁將士,為躲避追捕,便來到了這遠離人世的深山野嶺——青岩山隱居,他在這裡結廬為舍,墾荒種糧,並以自己的姓氏為這裡命名,起名“袁家界”。
隨著平整的青石板路向前走不遠,就到了袁家界很有名氣的“迷魂台”。有一小路蜿蜓南伸至一突兀崖頂平台,置身平台左右環顧,奇絕風光,萬千景像,盡收眼底。數百座奇峰在峽谷中峰湧而至,拔地而起,高則入雲,矮則臥地,大起大落,相映生輝。高低錯落的翠峰,如樓如閣,如台如栩,如凳如椅,如人如獸,有的似“天狗望月”,有的像“海螺出水”,有的如“一柱擎天”,有的像“將軍列隊”,群賢聚會,姿態萬千,氣勢非凡。幾道山坳和屏障將這些山巒有序地分開,使這些石峰更顯得層次分明,鱗次櫛比,井然有序,蔚為壯觀。山,翠野環抱千姿百態;石,拔地而起直插雲霄。不知道誰的一聲召喚,竟然將千百座山峰彙集在一起,座座似銅牆鐵壁,而且緊緊靠攏,負勢競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陣迷霧從山底緩緩飄來,成團成簇,雲繚霧繞,眼前景致瞬息萬變。群峰在輕雲淡霧間時隱時現,山移峰潛,變幻莫測,爭奇鬥巧。剛遮住這邊峰頭,又露出那邊奇樹,一會兒,那邊奇樹隱約不見了,使人難辨天上人間。導游說:迷魂台正是經常有這種煙雲,才這麼美的。如果天氣太晴朗時,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了,反倒不好看了。什麼東西都看得真真切切,一覽無余,反倒沒有了意境。人,難得糊塗;山,好在朦朧。游人至此,個個神魂痴迷,魂靈迷失在這片奇山異水之間,找不到歸途了不知居何處,這就是迷魂台的來歷。
登山的石階多是沿著懸崖峭壁修建而成,一邊是山壁,一邊是一覽無余的萬丈深淵,不少路凌空架出,險像環生,宛如“人在壁上走,雲在腳下飄”。那種近在咫尺的感覺是驚心動魄,其精彩與震憾,“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親臨其境才能真實感受到。往前走一段,突然現出一座山峰,那就是乾坤柱。話說此石,乃是上古時期,共工與顓頊爭帝位失敗失敗,怒觸不周山折了天柱後殘余的半塊。雖是殘軀卻不失頂天立地之勢。有道是: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雲猜是汝。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西風瞥起雲橫渡,忽見東南天一柱。游人拍手笑相誇,且喜青山依舊住。
前行不遠,有一座鐵橋,名稱為“連心橋”。導游說,與自己的愛人手挽著手共同走過連心橋後,將永不分離。橋旁的指示牌告訴游客:“萬丈深谷,一橋橫跨,橋上觀景更覺攝人心魄,這橋將你、我、他和自然連接起來融為一體,超然物外。”印像最深的橋面竟是縷空的金屬板,從橋的縫隙中看下去,腳下就是萬丈深淵。我本來就恐高,戰戰兢兢地壯著膽子往谷底撇了一眼,只見那峽谷猶如被鬼斧硬生生破開一般,筆直陡峭,深不可測,那腳底生寒的感覺至今仍令人記憶憂新。不少游人在橋上拍照留念,更顯得橋窄人多,迎面只有側身。我可不敢拍照,趕緊加快腳步。忽見對面有兩美眉,一著白色風衣,一著紅色風衣,勻稱的身材,三分高的皮鞋穿在腳上,Iveryvery服了She,在這樣的路上竟然還穿高跟鞋,不知道怎麼走的,出於好奇,不禁多看了三五眼。美女衣袂翩翩,猶似霓裳羽衣舞,天生一種清麗脫俗的氣質,微笑的臉如晨曦裡的蘭花。為何笑從雙臉生?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風景勝。側身讓過,已越數步,猶覺暗香細細,裊裊不絕。看來人多也有人多的好處,風景只是養眼,美女才足動心。心為景動,景由心生。無奈笑語盈盈暗香去,幾度回首,美人仍在,連心橋中處。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欣賞,一路拍照。一座座山峰,一處處佳境,一位位照相者,多姿多態,“喀嚓”一聲,“ok”一句,留下的是永遠的美景和永遠的好心情。不久,來到了“神龜望天”,登台眺望,山谷中一座與岩罩平齊的巨峰,峰頂平坦,石縫裡還蓬勃生長著的松樹,一塊酷似海龜的巨石靜靜地趴在平坦的山峰頂上,龜背紋裂清晰可見,腦袋微微仰起,翹首望天,似在緩緩爬行,好像在詢問什麼。神龜是問什麼:是通天河的神龜質問唐僧,忘記相托之事;是東海龍王的神龜向大聖討寶,早日歸還金箍棒;還是抱怨觀音,為什麼不事先叫醒,取經路上只有白龍馬跟從?這一切,也許只有天知道。
距“神龜問天”西向20余米處,有5座石峰並列,一字排開,面南而立,頭皆微傾,神態恭順,活脫脫就是五位准備征戰疆場的女將軍。傳說宋朝楊家女將曾征戰於此,故此景點名曰:五女出征。看:大姐昂著頭,目視前;二姐邁開步,緊跟上;三姐、四姐跨馬舉槍,隨時准備上戰場;只有五妹稍遲緩,頭略低,身略躬,似整裝待發。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金槍當空舞?雨後復斜陽,山峰陣陣蒼。當年鏖戰急,跨馬面石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順著山道前行,一座巨大的天然石橋佩樹簪藤,懸在兩山之間,這就是袁家界的標志性景——天下第一橋,也是張家界“十大絕景”之一。橋面寬2米,厚5米,跨度為25米,垂直高差357米,是長江大橋高度的兩倍,是世界是迄今為止所發現落差最高的天然石橋。天下第一橋所跨的兩座大山原來是連在一起的,橋身是兩山相連的關鍵部分,但因中間石質較為薄弱,風化、崩塌作用的影響,又經過日曬雨淋、流水洗刷、山洪衝擊,久而久之,終於形成今天這一特別的奇景。橋雖不長,但高得出奇,往下看,看不到底,也不見水,只有雲霧。相機的角度再怎麼調整也只能拍到橋面,鏡頭裡的橋洞只是一小截。當地有一首土家民謠這樣形容天下第一橋的氣勢磅礡:一橋一橋高又高,天天都被雲霧包,初一橋上扔花瓣,十五還在空中飄。
站在岸邊,俯首橋下,山谷中陡地豎起一座座細長尖圓頂、覆蓋著郁郁蔥蔥植被的山峰,雲霧蕩漾,奇峰林立,就像從天上看這座山一樣,然而它又幾乎直戳到你的鼻尖。橋上長滿蕨類羊齒草和灌木叢,還夾雜著幾棵小松樹。人行其上,如游空中,虛無飄渺,手可摘星。兩端石峰上,生有高大挺拔的黃山松,綠樹叢簇,濃蔭掩映,郁郁蔥蔥。據說以前橋上沒建游道時,膽子小的游客根本不敢從上走過。如今上面修建的寬闊的游道,加了護欄,倒與別處無異。
關於天下第一橋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元末明初,土家族起義領袖向大坤在百仗峽戰敗後,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由金花小姐負責保護傷病員和部屬,撤至王爺洞時,一道深深的峽谷阻斷了前進的道路。金花小姐勞累已極,竟然昏睡過去。夢見一黑臉將軍,手持一柄利斧,氣勢洶洶地猛劈下來,嚇得金花小姐驚醒過來,只見一塊巨石搭在面前的兩座石峰之間,萬丈深淵變成了通途。金花小姐忙叫傷病員和部屬馬上從橋上撤走,手持長劍朝官兵衝殺過去。長劍又從手中掙出,變成了一條透明的白蟒,衝向敵群。嚇得官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至今,有些老人還指著橋西頭觀景台那亭亭玉立的少女石,說是金花小姐在觀白蟒追擊官兵。山下那條泛著鱗光的天子溪水,便是那長劍變成的。現在,天子山上的白蛇,就是那條白蟒的後代。而黑臉將軍用利斧劈下的那塊橫臥兩峰之間的巨石,就是現在的“天下第一橋”。那齊嶄嶄的橋面上,似乎還留著刀劈的痕跡哩。橋依舊,故事也還在,歷史卻過去了。
過橋有一亭,人稱“許願亭”,是一個歇腳的亭子,裡面貼滿了韓國游客的名片,叫做中韓友誼亭。一路上確實碰到不少韓國老年團,張家界的韓國游客特別多。甚至在某一時點,周邊的韓語聲遠遠蓋過我們的漢語,讓我瞬間產生一種錯覺:是不是到韓國了?景點,都有韓、中、英三國文字的引導牌和宣傳語,這也算是一種良性互動。橋邊欄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鎖,這是代表到此一游的客人們祈願,祈求能滿足自己的願望。新鎖舊鎖,講述了時間的長短,播灑著綿綿的愛情。有情才能更好有景,“景”只要與“情”沾上邊,就更令人動容了,也許就是“情景”一詞的由來?
天下第一橋,溝通著遠古的故事,連接著水墨畫般的的山脈,醞釀著大自然的美景。“放大了的盆景,縮小了的仙境”。此則袁家界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東鄰金鞭溪、遠眺鷂子寨,南望黃石寨,連接天波府,西通天子山,北距索溪峪。驢友游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何哉?袁家界之神韻,非其身可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