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照片見:http://***/wangwei1982
英:有一個我曾經深深魅惑的男子,他儒雅,雍容的站在橋上,對我說:不管人事怎麼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麼溫潤,如黃昏裡的一簾幽夢,又如晨光中一支搖曳的薔薇……這便是烏鎮,讓人迷失又絕望的美。
《似水年華》靜靜地流淌在烏鎮默不作聲的小河裡,浸在已經松軟的木柱裡。文從北大畢業回鄉,在圖書館裡工作,他與從台北到烏鎮做時裝發布會的英相遇了。兩人在烏鎮擁抱,相愛,分開,陪伴他們的有古鎮女孩默默,英的未婚夫以及一些難懂的情緒。
結尾在50年後,50年對千年古鎮來說太短了,甚至留不下歲月痕跡,還是三進南式四合院,木結構房在蒼老中變得永恆,磚被歲月染成了青色,初春的嫩草從古老的青石路石縫中擠出,油亮的竹凳在木門板縫中露出一角。
觀前街,東大街,南大街,西大街的。石板路,馬頭牆,拱券門讓游人心甘情願的迷失,老街,河道,碼頭讓游人沒完沒了的流連。老街不短,不耗半日光陰是不能品味的。如果折進某條小巷,踏進某個深宅大院,恐怕半日也走不盡。老街的盡頭是橋。河岸有廊棚,美人靠之類的。
英問:這叫什麼橋?
逢源雙橋。 文答。
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烏鎮的橋上相遇又錯過。緣分在逢源雙橋上表現為一個微笑或一個眼神。
烏鎮的美似乎在她永遠睡眼朦朧半夢半醒,似乎所有的事物都烏夢老舊熏香醉人。老街的上岸有個高公生糟坊,酒坊原始土氣,釀酒是手工的。坊內有成百上千個酒甕,層層疊疊的。裡邊是數百年一直牽著江南人嘴的三白酒。
酒坊旁邊是“宏源泰”染坊,制作烏鎮民間傳統布料——藍印花布。這種仿佛染入水鄉韻味的布看上去朦朧沒有界限,卻又顏色分明。坊裡也生產姑嫂餅,這種餅用極細麥粉和糖和芝麻做成圓餅,口味多種。
在烏鎮,生活節奏被一個個茶館拖住,一杯杯菊花茶縱容著烏鎮人的閑散。茶館多臨河而建,有地處繁華的知名大茶館供有錢人聽故事,也有在小柵裡不起眼的小茶館供鄉裡鄉親,桌上一杯茶桌下一筐菜。
聽聽江南戲曲,品品清茶,窗外偶有風走進來與客人擦肩而過,於是坐下的客人就不想再起來,像剛被清晨喚醒又還想賴在夢裡一樣。
傍晚的水鄉漸漸冷卻,上了門板。此後的時光屬於水,一支支烏篷船投入到昔日的浮華舊夢中,黃色的酒旗隨風搖曳。
當船都歸宿了,水鄉也睡了,沒有槳聲攪碎夢境,只有靜靜的流水,洗淨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