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紀行

作者: 自然huang

導讀發表於2006年09月03日 青藏高原紀行 青藏高原向來以它的神秘聖潔為人們景仰,隨著青藏鐵路的貫通,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爭相登臨,正以自己的真切感受,努力地去揭開它那撩人的面紗,品讀它那深沉的風韻。 我們一行五人,在慶祝“八一”建軍節的日子裡,和軍民共建單位上海市邊防部隊的領導前往西藏學習考察,因而也有幸踏上這神聖的征途。 一、在西寧 乘飛機抵 ...

發表於2006年09月03日

青藏高原紀行 青藏高原向來以它的神秘聖潔為人們景仰,隨著青藏鐵路的貫通,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爭相登臨,正以自己的真切感受,努力地去揭開它那撩人的面紗,品讀它那深沉的風韻。

我們一行五人,在慶祝“八一”建軍節的日子裡,和軍民共建單位上海市邊防部隊的領導前往西藏學習考察,因而也有幸踏上這神聖的征途。

一、在西寧

乘飛機抵達海拔高度2275米的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西寧,氣候已覺格外得涼爽,無愧於夏都之稱;中午在上海室外溫度為37度,而在這裡下午的室外溫度僅為27度。這是沿青藏鐵路進藏的必經之地,也是登臨平均海拔高度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的生理適應之地。

歇息一宿,沐著晨曦,我們乘車沿國道穿行在高原綿亙逶迤的崇山峻嶺中。

駛過兩旁草被蔥郁綠意盎然的山巒,攀越了一段長而陡的山路,我們登上了海拔高度3520米的日月山——真正從屬於青藏高原的景觀。這裡,是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時與皇宮護送的衛隊與她的親人告別的地方。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經此山,她懷揣寶鏡,登峰東望,不見長安故鄉,悲從心起,寶鏡下滑墜地,一分為二,一半化為金日,一半化為銀月,日月交相輝映,照亮著西去的征程。我們行走在這記載著漢藏從此結束干戈走向和平的唐蕃古道上,肅立在這烙印著文成公主為國家的統一昌盛舍棄宮廷優越生活走向荒原走向大漠的壯舉的石碑旁,只覺得這歷史離我們並不久遠,文成公主依稀就在我們身旁。高原廣袤,山脈綿綿,為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的寺廟坐落在這高峻的山脊上雖然顯得小點,可來此瞻仰的游人絡繹不絕,在他們心中,公主的胸襟如此博大,公主的精神何等曠遠!天接嶂崖,地凸峰巒,這唐蕃古道蜿蜒崎嶇,直聳雲天,可以想見當年公主跋涉時是多麼地艱難。然而當你仰望古道旁矗立的文成公主的塑像時,你必然會不由地驚嘆——那臉龐上的堅毅、從容乃至微笑,無不告訴你當時的公主是走得那麼輕松,那麼坦蕩!

由日月山盤旋而下,車速加快,行進在一馬平川;再看窗外,竟是金燦燦的一片油菜花!再眺遠處,綠波蕩漾,天光一色,這是聞名遐邇的青海湖!這青海湖位於海拔3260米的高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面積有兩個洞庭湖大。我們乘游艇經海軍魚雷發射實驗基地而行,浪花隨船舷濺起,在我們的身後留下了長長的白練。同行的邊防部隊政委置身於這樣的境地,心情更加激動,放眼湖光山色,收眸基地壯景——因為這青藏高原也曾是他戎馬生涯相伴的地方,他為保衛祖國邊防在這高原度過了三十多個春秋。游艇風馳電掣,將我們直送湖中的一個小沙渚。徜徉在沙灘旁,回望來時的方向,山巒疊嶂,郁郁蔥蔥,菜花滿野,金光燦燦;再看眼前的湖面,無邊無垠,碧波生輝,藍天相接,雲霞增色。欣賞這樣壯美的景色,領略如此博大的氣勢,你不能不為祖國江山的“多嬌”而感到自豪!你不能不為守衛邊防的政委和他的戰士們而感到欽佩!

初上高原已覺呼吸的急促,200多公裡的輾轉更使身體顯露出疲憊;可我們一行在政委的引導下,緩行慢步,起坐有節,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狀態。一路談笑風生,感受青藏高原的風物人情;尤其是中午在景點吃飯時,幾樣藏族小菜讓我們胃口大增,手撮糌粑團,嘴嚼松茸菇,煞是有滋有味! 二、在西寧至拉薩的列車上

晚8點半,高原的太陽還沒有下山,我們除辦理了一般乘車手續外,還在候車室工作人員仔細地過問下填寫了一張健康情況登記卡,然後登上了西寧至拉薩的旅游列車。這是目前世界上設備最先進的列車。全密封的車廂,每個乘客的床頭或座位上都安設了一個氧氣輸送的裝置,一旦乘客因缺氧感到不適,只要隨手撳鈴,乘務員或醫務人員即刻便會替你接通氧氣管。衛生間安設的是高壓衝洗貯存蹲式便桶,沒有任何污染;感應式水龍頭,潔淨的衛生手紙,應有盡有,讓你覺得似乎仍在家中的溫馨;這列車如同航班一樣,決不允許超載一人,硬座車廂寬敞有序,硬臥車廂也有別於其它列車——竟也像軟臥車廂,一間間的隔離有致,充分體現了“人本”意識。

夕陽西下,夜幕漸垂,還未等我們盡情地體味完這新型列車的各種優越狀況,列車便穿行在塔裡木盆地之中。舟車顛簸,鞍馬未歇,此時我們也覺昏昏欲睡,隨著車廂內靜謐的氛圍沉入了夢鄉。

“格爾木到了!……!”播音員的聲音雖然平緩從容,卻是那樣的緊湊有效,幾乎所有的乘客都隨著這報站的聲音,拿著照相機圍向了右側的窗口。眺望遠處,晨曦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盡管此時的地域毗鄰塔裡木盆地,呈現在你眼前的是浩瀚的渺無人煙的大漠;然而,廣袤無垠的天際,縷縷霞光簇擁著那燦爛的湧動的日暉,而整個蒼穹在它的牽引下正漸漸地脫去青衣而換上藍裝,你能不為這景色贊美嗎?這是高原大漠的日出,這是蒼茫大地的蘇醒,這是篷勃生命的召喚!

沐浴著高原霞光,列車飛奔前行。我們忽而左窗瀏覽,忽而右窗憑眺,一路風光美不勝收。途經可可西裡大草原,不時地會有藏羚羊在你眼前出現,或一兩只,在不遠處昂首張望,或三四只,在鐵路旁跳躍而去,它們那緊張的神情都表露出對眼前疾駛而過的龐然大物是那樣的驚羨而又懼怕。看到高原上這可愛然而也是珍稀的伙伴,我們在想,隨著進藏的列車越來越多,藏羚羊一定會漸漸熟悉這滾動的長龍,會親近與它們共享高原風物的乘客;因為長龍是友好的,因為長龍承載著我們的人類是它們的親密朋友。看,那野犛牛不是已經習慣了轟鳴的火車聲響嗎?不是已經把眼前的長龍當作朋友了嗎?偶爾在窗前閃過的一兩頭野犛牛踱著方步,不緊不慢,全然不在意,竟是那樣的雍容大度!

列車時速漸慢,播音員告知:列車正在翻越唐古拉山脈,車廂內正在“強制”輸氧,請乘客們坐臥休息,不要隨意走動!此時車廂內的氧氣管道正“咝——咝”地吐著氣,電子顯示牌也正逐漸顯示海拔高度:3800米……4000米……4300米……,而周圍不少乘客竟無視眼前美景,也“自覺”地就床而臥;而也在此時,手機聲響,兩位在另外車廂的年齡較大的同行者高原反映強烈,我們急忙前往探視,只見各自都躺在臥鋪上,鼻孔插著氧氣管,呼呼地喘著氣。詢問症狀,都覺頭疼目暈,渾身乏力,昏昏欲睡;果不然,當顯示牌顯示海拔高度5000米時,這兩位同伴都已熟睡過去。還是政委這位老“高原”指揮得當,“沒事!把他們的枕頭墊高點!翻過唐古拉山脈,他們必定醒來!你們趁列車經行山口之際,趕緊抓拍幾張藍天雪峰的風景照!”

越過唐古拉山脈,列車又飛奔前去,穿行在羌唐大草原上,進入了祥和而富有生氣的藏牧民生活牧養區。原野澄碧,湖泊蕩漾;青藏高原大小湖泊一百多,而羌唐草原則占據大半。極目矚望,蓊郁的山麓連綿起伏,湛藍的天空雲霞起舞,高處的雪峰在這綠色長廊藍衣霓裳的映襯下是那樣的潔白,那樣的銀燦;憑窗近盼,青青的草原生機盎然,散養的牛羊滿山滿野,天穹下那鱗光閃閃漣漪點點的湖面在這綠色的元素搭配中又是如此的勃發,如此的盎然。車過那曲,路基與草原的隔離柵欄逐漸減少,只見平時放牧牛羊的悠閑散漫地躺在草地上的牧民,或騎馬,或開著摩托來到路旁,以那淳樸憨實的微笑,以那友善熱忱的揮手,歡迎我們列車的到來,歡迎來自內地來自東部帶來新的文化生活的客人!

三、在拉薩

整整26個小時,列車沿青藏高原爬山繞嶺,穿雲破霧,將我們送上了海拔高度3650米的拉薩。車廂門才開啟,只見迎面前來接站的已在西藏探親一月有余的學校一位女老師和她的援藏丈夫;再往前走,又見驗票處手持鮮花哈達夾道歡迎的西藏邊防部隊的領導和戰士們。乘車前往駐地已是深夜,但窗外撲入眼簾的拉薩夜景卻處處呈現出高原山城的迷人姿色,撩人心動,睡意早已悄然退去,而因缺氧盡顯疲憊的兩位長者此時也精神抖增。順著這些“老西藏”“新西藏”的指點,新建的橫跨拉薩河的寬闊雄偉的拉薩大橋,聳立在拉薩廣場旁的塔樓和高原聖寶野犛牛的金身塑雕,無不盡收眼底;尤其是眺望那宏偉矗立的布達拉宮,真可謂金碧輝煌,天上宮闕,人間瓊台啊!我們在想,聖地拉薩召喚著藏族無數的虔誠子民頂禮膜拜,吸引著許多中外游客欣然前往瞻仰,或許正是這布達拉宮輻射出的神聖金輝的影響。

正是前晚布達拉宮夜景的吸引,我們在西藏的第一天就直奔大昭寺——這裡最高層的鐘樓是瞻仰布達拉宮的最佳位置。當然這裡也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迎娶文成公主而建造的寺廟。相傳這裡原是一個荒草叢生的沼澤,沼澤地中心的湖泊叫“吉雪印臥堂”,文成公主觀天相,認定臥堂湖乃羅剎女的心髒,此相極不利於藏王立業,於是建議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以鎮之,這便是大昭寺的來歷。如今寺內供奉的最珍貴的一尊佛像便是當年文成公主由大唐帶入西藏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大昭”藏語為“覺康”,意為“釋迦牟尼”之意。這尊佛像凝聚著歷史,凝聚著藏漢交流的深情厚意,它與大昭寺門前最著名的“唐蕃會盟“一道成為漢藏友誼的歷史見證。古樸的大昭寺歷經千年歲月,香火卻長盛不衰,如今更是游人如織,其神、其聖已非一般。我們一行小心謹慎,側身前行,好不容易才擠進了滿地匍匐的祝福祈禱者堵塞的寺門。看到藏民對文成公主如此的景仰虔誠,不由地又想起了日月山所見情景,不由地再次激起對文成公主為國家和平統一,為民族團結發展所做貢獻的敬佩之情。

在鐘樓上,抬眼望去,布達拉宮巍峨壯觀的身姿一覽無遺。它是一座宮堡式建築群,結構嚴謹,下寬上窄,錯落有致;宮牆由花崗岩砌成,鎦金瓦蓋頂,下端絕大部分是潔白的,在它的上端中間部分是由白宮環護著的紅宮;它坐落的這座山巒叫紅山,依據山勢蜿蜒修築到山頂,它的背面更有高峻綿亙的山脈,在藍天青山(除此時夏季外,其它季節這背景則是雪峰)的映襯下,更見其氣勢磅礡;在紅白雙色的交織中,更見其聖潔莊嚴。

瀏覽一會,我們便由鐘樓而下,離別大昭寺,趕往布達拉宮廣場,等待這裡的工作人員安排我們進宮殿參觀。青藏鐵路的開通帶動了西藏的黃金熱線游,而游客的增多不僅使拉薩等旅游勝地大小飯店旅館爆滿,也使各景點門票費節節攀升;像布達拉宮這樣的聖地門票已是重金難求,而且入內者需經過像乘航班那樣的嚴格審查。到了約定的時間,導游拿了我們的身份證於十天前我們傳真過來的材料進行核實,然後經過電子儀器搜身,便開始了布達拉宮的徒步攀登。謂之“攀登”,其言實不為過。我們沿宮殿右側的耳門而入,穿過拱形過道,那由碩大的大理石石板砌成的一級級的寬闊然而卻是陡峭的“攀登”之道便展現在眼前。這是一條呈W型的幾乎是90度角的登宮入殿之道,欲上白宮的入口處,必得沿石階繞著半個城堡攀登五個長長的坡道。聽導游講,這布達拉宮高119米,相當於13層樓高。此時我們開始擔心已有高原反應的兩位同行者上不了這高高的宮殿,昨晚入住邊防大廈我們已經有了切身的感受:在拉薩上樓梯,上一樓相當於在上海登六樓,上二樓便如同在上海爬十二樓;而眼前又是拉薩的十三樓哇!然而,“不登布達拉宮就沒來西藏”的警語給了兩位長者無窮的力量;雖然氣喘吁吁,一步一挪,抬腿十分艱難,但在我們的攙扶下最終還是登上了白宮的入口處,已經先時到達的同組游客看到我們這批年齡稍大的游伴沒有掉隊,都向我們投來欽佩和鼓勵的眼神。其實,這攀登是一種戰勝“自我”的意志磨礪,是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體現。試想想,當初國家的足球隊為衝出亞洲增強隊員的體能,將隊伍拉上雲南的海埂基地進行訓練;可那裡是2000多米,而此處卻是近4000米呀!

進了白宮,導游一邊講解,一邊引領我們去瞻仰認識這莊嚴而神秘的大殿。相傳,藏族吐蕃王松贊干布好善信佛,遷都拉薩後,經常在拉薩近旁的山上誦經祈禱,給這座山取名為“布達拉”。“布達拉”是梵語音譯,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音菩薩所居之處。公元641 年松贊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後,欣喜之余,為公主造了布達拉宮。當年所建的布達拉宮高9層,共有999間宮室,連山上修行室共1000間,堂皇壯麗。然而世易時移,布達拉宮飽受雷、電、戰火劫難,歷盡滄桑,破敗不堪,僅存法王洞和主殿帕巴拉康。現在的布達拉宮是十七世紀以來重新修建的。

我們繞牆柱而行,緣木梯而上。這白宮高七層,位於第四層中央的東大殿是布達拉宮最大的殿堂,歷代達賴喇嘛在此舉行坐床、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動;五、六兩層是攝政辦公和生活用房;最高一層是達賴喇嘛冬宮——這裡從早到晚,陽光燦爛,俗稱“日光殿”;殿內陳設豪華、金盆玉碗,珠光寶氣,顯示出主人高貴的地位。宮殿外,有一個寬大的陽台,從這裡可以俯視整個拉薩城。遠處是起伏連綿的群山,美麗的拉薩河宛如一條緞帶,從天邊飄來。近處是片片田隴阡陌,綠樹村舍;側身旁顧,又見那古老的大昭寺金碧輝煌的金頂。

來到紅宮,文物景觀更為神聖燦爛。它的主體建築是各類佛堂和達賴喇嘛的靈塔,其中以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最大,最華麗,高14.85米,塔身用金皮包裹,鑲珠嵌玉,據說共用黃金11萬余兩,珍珠、寶石、珊瑚、琥珀、瑪瑙等18677顆。當時,清康熙帝還特意從內地派了100余名漢、滿、 蒙工匠進藏,參與了紅宮乃至整個宮殿精雕細琢的工程。紅宮中最大殿堂是西大殿, 殿內正中上方高懸乾隆所賜“湧蓮初地”匾額,設有達賴喇嘛寶座。殿中還存有清康熙帝贈送的大型錦帳一對,是布達拉宮的珍寶之一。殊勝三界殿是紅宮最高的殿堂,一旁的經書架上,還置放著雍正皇帝賜與七世達賴喇嘛的北京版《丹珠爾》經書。紅宮最西是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傳說殿內的壇城是用20萬余顆珍珠串綴而成的。紅宮有別於白宮,主要是宗教活動場所和靈塔祀殿,而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居室和政治活動中心。紅白兩色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舊西藏政教合一的社會特征。

由白宮到紅宮,徜徉近兩個小時,如果不是時間限制,我們決不肯依依作別。因為這裡收藏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和工藝品,堪稱西藏歷史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尤其是那人物形像栩栩如生的壁畫,它是布達拉宮和整個西藏歷史的絕唱,它所記載的宗教故事、風俗民情、人物傳記、歷史事件等,既再現了一千多年來漢藏民族和睦相處文化融合的情景; 又見證了西藏亙古至今始終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永遠不可分割的確鑿歷史。

四、在當雄和林芝

入藏後的第三天的早上,旅館叫早的電話鈴聲已響過幾遍,而同行中住在同一房間的另兩位卻覺得頭疼腦脹,幾經努力,才終於起身打點好行裝,勉強吃了一些早點,便急忙趕到旅館門口;而西藏邊防部隊的現任政委和其他領導已等候多時,為他們的老領導余政委和我們一行高原的繼續跋涉送行。“高原反應對每一位第一次來訪者都是公平的,或輕或重,或早或晚。像他們這樣的,只要堅持挺住,更沒事!”有老政委的“高原”診斷,開出的“良方”,這兩位精神頓起,似乎那疼脹的感覺也隨即化為烏有。

為我們即將長途跋涉的高原之行,西藏邊防部隊的領導調用了部隊兩部最好的越野吉普,選派了兩位技術過硬的駕駛員;而且還專門抽調醫院的張政委作為隨行醫護,並隨車配帶氧氣袋。

我們的車一出拉薩城,便向著漸行漸高的公路疾駛。余政委和我們同行的兩位長者坐前一輛車;我們和醫院張政委坐後一輛車,駕駛員是一位藏族士官,名叫“邊巴”,三十出頭,前額高高的,臉龐黑裡透紅,是典型的西藏人的特點。峰回路轉,翻巒越嶂,隨著窗外的山壑丘林逐漸掉落最低處,我們的話題完全聊開了。我們此行前往當雄的納木錯湖,距拉薩市400多公裡,海拔高度5100多米;隨後要去的幾個景點,路程平均都在300公裡,除林芝地區所在地八一鎮外,其它海拔都在4000至5000多米。因此由拉薩出來,總的感覺公路似乎都是往上的坡路。正因為這後面的旅程對初來西藏的我們一行是更加艱辛的考驗,邊防部隊的領導便格外重視,竭盡全力做好安全和後勤工作,保證老政委和我們一行順利完成對邊防戰士對學校教育的學習考察任務。

醫院張政委是山東人,醫學專科畢業,入藏當兵後一干就是16年,前兩年按資歷可以轉業地方,可他卻主動放棄;從他樸實的語言裡可以感覺到他對西藏對西藏人民已經產生了一種感情。或許是真的是一種與西藏的緣分,他竟爽朗地告訴我們,現在他回老家山東探親,總覺得沒精神,天天打瞌睡——當然這是“低原”反映;補充完這句話後,他便順理成章地為我們診治高原反應,讓我們及時地服用了藥丸。

司機邊巴話不多,專心於他的兩眼注視前方,雙手緊握方向盤;但不時插上一兩句,卻也為我們了解西藏的風景勝地和風物人情添加了權威的可信度。說起西藏喇嘛多,邊巴告訴我們,現在的西藏決不向內地人所傳,世俗規定家有兩個兒子的必有一個要出家,而完全是志願。至於喇嘛特別多,那是因為在西藏有百分之九十七的藏民篤信崇拜藏傳佛教,在他們看來,有幸能做喇嘛就是在積德,在行善,在為活佛普渡眾生,讓更多的藏民過上幸福生活。說起藏民一輩子只洗三次澡,邊巴更是憤憤不平:如果西藏人還沒解放,還是處在奴隸社會的話,大多數西藏人的確如此。可現在是什麼時候,你們在拉薩已經有感受了;若西藏人真如此,你們在八角街那樣的熙熙攘攘的鬧市區早就掩鼻而跑,還有心思購物嗎?其實不苟言談的邊巴是很有西藏人的自豪感的;而且這也表現在他對我們這些內地漢人的特別關照上。西藏地域廣博,可人煙稀少,我們沿途難得看到有村寨;而在車上因高原氣候所致我們必須大量的補充水分,因此小解就成了難題了。起初我們誰也不聲張,內練忍功,總盼著前面就會有人家;可邊巴是個很細心的人,當他注意到我們話語逐漸減少,而且語調也不像先前那樣的輕松,便在一個臨近小河且長有幾簇草叢的地方將車停住:諸位請便,這裡是西藏天然潔淨的洗手間!那鏗鏘有力的嚴肅中卻也夾著幾分幽默的聲調把我們給逗笑了。說完,他自己便面對馬路注視著兩旁,那陣式一看便知,它是在履行警衛的職責(以後的幾天他都是如此)。當我們上車後又特地告知:你所踩踏的土地很有可能是人類第一次涉足的地方。啊,他這是要我們體驗一種榮耀啊!

邊巴撳動了車上的CD鍵,車內響起了渾厚而高昂、淳樸而歡快的西藏歌曲。我們一邊欣賞這原汁原味的藏族民歌,一邊在體察這兩位西藏軍人,再想起前兩天在拉薩時陪同我們的支隊牛政委以及那些歡迎招待我們的藏族戰士,不由地悟出:或許是西藏這特有的高原純樸渾厚的文化孕育了這些邊防軍人?孕育了藏漢民族之間長盛不衰的友情?因為耳旁響起的藏族民歌的韻味和眼前這些戰士的情味竟是這樣的融洽啊!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伴著悅耳歡樂的《天路》歌曲,我們只感覺眼前的公路越走越高,天上的藍天白雲越來越低;當我們隨車登臨山頂時,路旁石碑鐫刻朱紅大字——雪山之舟;米拉山口,海拔5380米。這真是一條天路啊!此時正趕上高原時而升騰的雲霧在四周環繞,再回望來時的方向,縹緲的蒼翠中,似乎有一條白色的緞帶波浪起伏般的,一直飄到我們腳下。

駐足盤桓一會兒,我們便又系著這白緞,飄向那被西藏人稱為“天湖”的納木錯湖。這裡已是游人攢動,那邊的沙灘地井然有序地停滿了大小車輛,這邊的草地上一排排地安扎著白色的帳篷;然而再放眼朝納木錯湖眺望,豁然開朗,這周圍的人呀,車呀,帳篷呀,似乎頃刻間都顯得小了!

那木錯湖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西藏三大神湖之一,也是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意為“天湖”。它位於當雄和班戈之間,北側依偎著連綿的高原丘陵,東南部緊貼著海拔7111米終年積雪的唐古拉山的主峰,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在湖水的四周展開。

站在這純淨安詳的湖邊沙灘上,環顧四周,矚目遠望。那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深藍色;那山麓蓊郁綿亙,雪峰銀裝綠裹;那天穹湛藍,雲霞朵朵,真可謂水天相融,渾然一體,天公造化,精妙絕倫啊!難怪西藏人稱它為“天湖”,因為它的確是天上人間,人間瓊池呀!徜徉在納木錯湖旁,我們只覺得五髒六腑被這湖水洗得潔淨空明,思想靈魂被這藍天雪峰映襯得純樸童真。借用古人之語,此時的我們真的是“望峰息心,窺’湖’忘返”。同時又在想,若陶淵明能來此境地,必能寫出令後人更加叫絕的憤世嫉俗的山水詩;若吳筠能到此一游,也肯定能創作出讓後人更加欣賞拜讀的工整旖旎的風景駢文。

由當雄到林芝,公路呈下坡態勢,透過車窗,路旁景物如風馳電掣般,幾盤CD才放完,便來到已屬與印度和尼泊爾接壤的林芝地界的路口,早已在此等候的林芝邊防支隊的政委等領導,以藏族最隆重的禮節為我們獻上潔白的哈達;而當我們緊隨林芝邊防支隊的吉普來到八一鎮,來到林芝邊防中隊營地後,又受到藏族籍支隊長阿旺和列隊整齊精神抖擻的戰士們的歡迎。

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些純樸堅毅而又充滿自豪感的藏族籍戰士們,又回想著一路上陪伴我們的醫院張政委和司機邊巴,我們不由地悟出了他們身上的一種精神動力,因為順著他們的眼神我們又看到了對面牆上我們曾在拉薩邊防總隊也見過的十二個醒目大字——領導有情,紀律無情,管理絕情。正是部隊領導對他們的關愛,正是嚴格的組織紀律,正是嚴謹的工作作風影響陶冶了這些戰士們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情操。晚上我們又被熱情洋溢的阿旺隊長邀請到他家做客。

在林芝這世界上人類涉足極少的地方,我們在阿旺隊長的陪同下,登南迦巴瓦峰,觀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游巴松錯湖和魯朗牧場,盡情地品味地球上僅存的坐落在世界屋脊的這些豐富多彩的原始生態風貌。這裡集中了西藏秀美奇異的風光,山巒、雪峰、草原、湖泊……應有盡有,可以說是青藏高原具體而微的體現,先前在高原各地看到的景色,至此可以說已完全凝聚到了一個絢爛而空明、壯觀而神奇的畫框裡。

五、在日喀則和江孜

早就聽說上海參與援建的日喀則地區發展很快,而當我們車抵市區沿幾條主要馬路緩緩行駛後,先前聽說的抽像看法便形成了眼前目睹的感性認識。

日喀則也稱“後藏”,是歷代班禪的住錫地(即皇宮或行宮),是西藏僅次於拉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高原風光旅游城市,而且是世界海拔最高日照時間最長(一年中的日照時間比上海多1330個小時)的城市。司機邊巴是距此地90公裡的江孜縣人,順著他的指點介紹,從車窗兩旁看去,東西向的青島路將日喀則城分為新舊兩片。舊城的中心在宗山一帶,向西延至扎什倫布寺周圍。舊城以藏式民居和穆斯林居民區為主,丹增施館,民族手工藝品一條街以及大潔真寺都在這一塊。近幾年在上海等東部城市的援助下,市府對老城區進行了改造,既保持了原有的特色風格,又適宜地增設了一些城市居民的生活設施,極大地提高了老城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新城區則以珠峰路、上海路和科技路為主要干道,重要的職能部門、商業區、賓館、以及公交樞紐等都集中於此。尤其是穿行在新擴建的上海路和青島路上,你所見到的是筆直寬闊的馬路,兩旁兀然矗立的頗具海派風格的新樓,商鋪內琳琅滿目的商品,很有幾處竟然有內地大城市那樣的購物超市和大賣場,前來購物的顧客熙熙攘攘,摩肩擦踵,與同屬地區級的林芝相比,更能感覺到這座城市的活力,感受到這座城市在西部開發大進軍時由“上海速度”牽引著所邁出的步伐。

初來乍到,日喀則城市就給了我們如此親切的印像。下午在旅館稍事休息,我們便去拜訪學校那位女老師在日喀則援藏的先生。

馬先生住在地委大院由上海援建的兩棟四層宿舍樓的其中一棟。三室一廳的家居環境足以說明上海市府對毅然投身艱苦環境的援藏干部的關心。雖然是周日,但馬先生堆在桌上電腦旁的那一大疊統計報表材料又告訴我們,這些援藏干部是沒有休息日的,三年來他的行程軌跡幾乎就是宿舍——辦公室這兩點一線;而這次如果不是夫人來日喀則探親,他還不知道扎什布倫寺在哪條街,公園又在何方。作為地區行署審計局的副局長,對日喀則的開發建設投資項目等情況,應該說是駕輕路熟,容易談及問題的關鍵。10年來,上海先後分四批派出近200位援藏干部來到這邊遠的日喀則地區,他們扎根雪域邊疆,他們通過以“希望工程”、“健康工程”、“安康工程”為重點的援藏項目,把促進西部開發建設落到實處。最近幾年,上海加大了對日喀則地區開發建設的力度,不僅以雄厚的資金、一流的設計專家以及建後的反饋服務領導了東部城市援建日喀則的重任,而且也憑借駐日喀則援藏干部嚴謹認真的態度律己寬人的精神贏得當地藏民的高度贊揚。有此成績,有此殊榮,正是上海的援藏干部竭盡全力讓資金落實在具體的援建項目上;正是上海的援藏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始終以黨的紀律、藏民公僕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要知道,這在多年貧瘠閉塞而一旦開放的青藏高原是多麼的不容易啊!他的這些看法以及作為援藏干部的精神品質,在上海駐日喀則聯絡組長、日喀則地委副書記趙福禧(入藏前為浦東新區副區長)同志為歡迎我們的晚宴上,在與援藏干部領導們的交談中得到了更充實的印像。

根據我們在日喀則的行程計劃,聯絡組委派馬先生領我們特地參觀考察了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

一進校門,屹立在通往學校主樓甬道上的落成紀念碑上醒目的朱紅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一所2005年8月落成的由上海投資設計並全程監管建造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由學校大門走向主樓的開闊空間是修葺整齊布局別致的大花園,主樓是一棟呈丁字形的綜合教學實驗樓,在它的右前方緊靠圍牆呈弧形的大樓是學校行政機構和老師的辦公室;而在它後面的正中處則是師生共用的食堂餐廳;而在食堂餐廳的右側,便是剛剛建成的三幢學生宿舍樓;在食堂餐廳與學生宿舍樓之間有籃球、羽毛球場和其它各種體育設施。我們走在縱橫有序的水泥路上,一路盤桓瞻望,只覺得整座學校結構明快,造型灑脫,綠化清新,頗有東部沿海城市學校的特點。正當我們感慨,如果這裡再配上一個200米的塑膠跑道和中間寬敞的草場,誰還會懷疑它是坐落在上海市的一所學校呢?此時一直陪同我們站在一旁的校長說:“我們有哇!塑膠跑道和操場就在食堂餐廳的左側;只是被圍牆給遮擋了!”順著他的指點,我們穿過一個拱門來到了這由圍牆隔離開的才建成不久的紅綠相間的塑膠大操場。

就著“塑膠跑道”這個話題,校長激動地又娓娓道來。這所學校在去年落成時投資已經是2000萬了,而這在整個西藏也已經是最大投入的“希望工程”學校;但你們的韓正市長到這所學校看了以後,也有了你們剛才的感慨,並說,要建就一定要建最好的。不久,上海政府為我們這所學校又追加了1000萬,建造塑膠跑道操場和學校外這條長達200米4車道的水泥馬路。談到對這所學校援建的資金,專門負責上海援藏資金審核的馬先生在一旁插話道,我們上海同時還分別投資600萬元和650萬元,援助建設整個地區遠程教育網絡和解決中小學設備等,形成了以地區中專學校為總站、上海市對口五縣為分站的“白玉蘭”遠程教育網絡,並且完成了15所學校閉路電視系統的續建工作。另外,2005年上海市政府專門拿出40萬元獎勵10名高考狀元和190名應屆考取各類學校的貧困生,另外又拿出10萬元獎勵全地區200名優秀教師。

我們邊走邊談,當回到主教學樓大廳時,校長指著牆上一幅巨大的油畫深情地對我們說:“這是我們的希望,也是你們上海人的希望!”看著牆上一半以東方明珠為中心的現代化上海的剪影,一半以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為中心的日喀則城的輝煌遠景,我們頓時明白了這所學校的辦學宗旨:不辜負上海人民的期望,一定要憑借上海支援的先進教學設備,憑借在上海精神感召下的正逐漸煥發競爭活力的教師隊伍,培養出建設上海那樣的現代化高原陽光城的有用人才!看到我們久久注視著這幅畫,這位年輕而頗顯魄力的校長隨手拿出一本書,封面是那樣的熟悉,書名是那樣的親切——《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學模式探討》,我們不禁詫異,而我們的校長猛然想起,眼前的這位校長就是去年曾接待過的西部校長考察團中提問題最多,記筆記最認真的年輕人。“這是我去年從你們學校帶回來的,我這一年來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正努力對照實施;盡管還存在很多困難,但我們有信心用好你們成功的經驗!剛才你們看到的新建的學生宿舍樓就是為面向全地區招生的即將入校的高一新生准備的,以後條件成熟了,還要辦幼兒園!”聽到這樣的鏗鏘之語,我們的校長為能在青藏高原在世界屋脊找到教育之音事業知己,再一次握住了這位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校長的手。

離開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時,高原上那碩大的夕陽正緩緩地垂向天際。回首再看這學校,只見夕陽的余輝正慢慢地把它塗抹成金黃金黃的宮殿,就如同香火最盛的大昭寺的金頂,就如同夜色中布達拉宮的金碧輝煌!

此時在日喀則已是晚上8點多了,而余政委打來電話,讓我們隨即趕往地委;因為地委郭書記聽說我們明天一早要離開日喀則去江孜,已在地委等候,務必要見見我們這些來自上海的客人。當地領導如此熱情,如此重視,讓我們再一次感到身為先行改革發展較快的東部城市的教育工作者責任的重大;而與地委行署主要領導的交談,也讓我們近距離地了解到西藏的領導干部對西藏在統一安定的基礎上必能迎來經濟建設騰飛的信心。臨別,郭書記特地送我們每人一本由他領導策劃編撰的《西藏日喀則》,其意盡在書中:宣傳日喀則,投資日喀則,建設日喀則!

江孜是我們青藏高原之行的最後一站。它與錫金、不丹接壤,海拔4040米,也叫“英雄城”。1904年江孜軍民在這裡譜寫了反抗外國侵略,保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英雄篇章;現在江孜縣中心的山頂上,依然屹立著一座城堡,這便是聞名中外的宗山抗英遺址“宗山堡”。司機邊巴的家就在緊挨宗山廣場通往著名寺廟白居寺的老街上。數日相伴,情誼日漸;何況又是得益於英雄城澤被哺育的英雄後代!於情於理都決定了我們在江孜的主要活動就是拜訪邊巴和他的家人。

這是一棟典型的藏式民居,結構兩層,均為石、木結構,外牆主要由深紅和墨綠兩種顏色搭配。樓下是寬敞的未經任何裝修也沒有任何家具只放著一些農牧用具的大廳,往裡蹩進一個耳門,便是圈養著兩頭犛牛的露天牛棚;而在大廳更裡面的耳門內則是相同結構的羊圈。

主人的起居飲食究竟在哪?納悶間再掉轉頭環顧著偌大的空間,只見進門的左側有一個窄窄的陡直的扶梯。此時的邊巴又露出了我們已經熟悉的自豪感,領著我們援梯而上。才一探頭,就覺光艷燦爛,別有一番洞天!驚喜中我們魚躍而上,竟置身在一個寬寬的足有40平米的大陽台上,好奇的我們仔細觀賞著這獨特的真正屬於主人起居的樓台亭閣。朝南臨街,車水馬龍風物人情盡收眼底;北面紅白相間的廊道屋檐上掛著火紅辣椒,正中一張長沙發,正對著陽台上那姹紫嫣紅的各色花卉,尤屬那梨樹葉子醉人的紅與掛在屋檐上那辣椒撩人的紅交相輝映;兩邊是兩間主臥室,西面是配置完備的太陽能廚房,東面是一間長長的廂房與緊挨著的衛生間。見我們有如此的興致情趣,邊巴的家人始終等在一旁,待我們滿足後才分別引我們參觀他們的臥室和廂房。這長長的廂房主色調也是紅色,中間有兩根柱子,與靠裡側兩扇窗棱一樣雕著龍鳳,鮮艷華麗;臥室的藏床也是雕龍刻鳳,非常漂亮,而且也和這裡一樣,配上電腦電視皮沙發,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這古典傳統的華麗色彩與現代摩登的生活用品溫馨迷人。

寒暄時,主人分別將沙發前長長茶幾上的青稞酒、酥油茶等逐一地向我們敬上三杯;尤其是呈上犛牛、山羊肉干時那殷切情誼溢於言表,不禁又讓我們想起在林芝邊防隊長阿旺家做客時的情景。“這是我們高原的珍品,它的養料是雪域高原的冬蟲夏草和礦泉水……”,阿旺邊說邊用犀利的藏刀將一條腌制的犛牛腿肉一塊塊地切下塞到我們手中,直到我們大塊朵頤地把那犛牛肉吃完,他那憨厚爽朗的臉龐便綻開了笑容。眼前的邊巴重復著我們熟悉的動作和熟悉的語言,那熱誠,那自豪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火紅般的情感。而他這內心的火紅似乎又和那梨樹葉醉人的紅,辣椒那撩人的紅,以及屋內屋外所有的紅彙成了一片紅色海洋,向我們四周,向青藏高原,向祖國大江南北湧去。

臨行作別,哈達又掛胸前。看著眼前邊巴和他家人如此熱情好客,又想起所到之處那些藏族籍戰士對我們的盛情款待,還有那些不相識的藏民對我們的友好招呼,思緒中逐漸強化了這樣一個意識:自文成公主進藏後一千多年來,西藏人民始終把自己看作是漢族以及祖國其他民族的朋友;而改革開放西部開發的步伐又將他們與祖國各民族人民的距離拉得更緊了,他們把自己的熱情友善和幸福生活傳遞給我們,正是希望我們和他們一道在維護西藏統一和平的基礎上去建設富強繁榮的明天!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哎,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伴著這熟悉而溫馨的藏族民歌,我們踏上了歸途,前往拉薩貢嘎機場。

仰望藍天白雲雪峰,仿佛伸手可接,因為登上了一條神奇的天路;俯瞰草原湖泊山壑,宛然縹緲圖畫,因為走進了人間天堂。

我們顧盼流連,依依惜別。

在村寨旁,我們和剛放學的藏族小學生合影留念……

在青稞地邊,我們留下了到訪的足跡……

在天然溫泉池,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在貢嘎機場,我們得到了機場邊防戰士贈送的最新出版的兩張西藏民歌的光盤……

2006年9月3日完稿於上海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