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的祝願他們好起來

作者: 33711288

導讀經歷了一周的婺源之行,回到青島,心緒始終難以平靜。那裡的清山秀水、 粉牆黛瓦閃回在我的眼前,還有那些穿著樸素、待人真誠善良的鄉民。如我般從 小在城市長大,從小習慣了以城市文明的方式說話、辦事、待人接物包括思考問 題,並將城市的浮華、功利、虛榮深深印在身上的一群人,最應該回歸到中華文 化的腹地,全身心的感受原生狀態的鄉土中國。 感謝上蒼 ...

經歷了一周的婺源之行,回到青島,心緒始終難以平靜。那裡的清山秀水、

粉牆黛瓦閃回在我的眼前,還有那些穿著樸素、待人真誠善良的鄉民。如我般從

小在城市長大,從小習慣了以城市文明的方式說話、辦事、待人接物包括思考問

題,並將城市的浮華、功利、虛榮深深印在身上的一群人,最應該回歸到中華文

化的腹地,全身心的感受原生狀態的鄉土中國。

感謝上蒼,使蒼白、飄曳的我們,能夠以如此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的博大神秀

、感受一個民族代代傳承的血脈和文明,在荒僻的山村,在人跡罕至的湖沼,在

高山之顛,也在長河之畔。這是一群沒有根的人,不知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籍

貫延伸為模糊的傳說,未來更是虛無的不可把握。我們沒有家譜,向上追溯不過

三代,更沒有傳乘30代的老屋,倘若真有來世有陰間,一旦我們去了,憑借什麼

作為與親友、與祖輩彼此相認的信物?

什麼也沒有。我們是沒有根的一代。

明白了這一點很讓人難過。

從這一點來說,婺源之行就是一場洗禮,它給我的震動當然不是燦爛到天邊

的油菜花,也不是單純視覺意義上的皖南民居,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鄉民。

這裡是朱熹的故鄉,100裡地之外,100年之前,胡適也從這裡走出。風氣使然,

這裡的百姓是我見過的最平和、豁達的人群。也許是經歷的太多,也許是輝煌的

太久,也許純粹只是性情使然,他們面對一群群在他們老宅子裡探頭探腦、進進

出出的外鄉人,臉上始終掛著寬容的、善意的微笑。其實他們的內心並不理解這

些外鄉人的舉動——這些幾十年見慣了的山水老屋,有什麼拍的必要呢。況且他

們都不太富裕,許多老人的衣褲至今打著補丁,誰願意以自己的貧窮示人呢?從

這一點來說,他們的謙和微笑,很有些寬容的成分在裡面了。千年沿襲下來“溫

良恭儉讓”的民風,不允許他們有任何的怨懟。甚至連這裡的小動物都是心平氣

和、彬彬有理的,在延村,我四歲的兒子在小巷裡拍照,一條可愛的大黃狗竟會

一直耐心地等在身後直到拍完,其實它完全可以擦肩而過甚至狂吠幾聲。在李坑

,一群群荷包紅鯉魚在河道裡整齊的排列而行,方隊絲毫不亂。1000多年前,陶

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到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簡直就是今天婺源的真實

寫照。我們無法理清,上至程朱,近至胡適,這片土地,這種平和、醇厚的民風

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中華文化的形成,今天走進婺源,對每一個讀過些書、上過

幾天學的文化人來說,都應該是一次精神家園的回歸之旅。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