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禪寺游記

作者: 黑貓2010

導讀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南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的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距東冶鎮35公裡。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 ...

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南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的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距東冶鎮35公裡。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唐建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據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方整的基台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牆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牆上的柱子支撐。檐牆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鬥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著鴟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色。正殿重建於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築,堪稱國寶。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書題記的兩行字跡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層,所以,有字跡處微覺高起。看來,原有題記不止於此,或許在爾後修理時曾被刨去。



























殿內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內有一座佛壇,長八點四米,寬六點三米,高零點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壇上,整個佛像群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是一個動靜結合,各具形態,生動活潑的場面,也是一個尊卑有序、各盡其職、和諧協調的環境。佛坐蓮台,慈光四照,尊貴而端莊,嚴肅而安詳,似在講經說法。騎獅的文殊、坐像的普賢菩薩分列兩旁,帶著侍從和教民趕來恭聽。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分立兩旁,凝神注目,顯得虔誠而恭謹,好似要把佛說全記在心上;脅侍菩薩戴瓔珞,約寶環,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聞,心似有思;護法天王,威武健壯,一邊張目觀察外界,一邊側耳傾聽聖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蠻、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滿佛壇。這些塑像,姿態自然而若動,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美,誇張適度,衣紋簡練准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實感和動感。寺內,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壺門和疊梁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的傑作。











寺廟旁邊農民的舊窯洞及院落。









想看我更多的旅行照片,歡迎光臨我的相冊:http://photo.***/benxian_yang ;

我的博客:http://***/heimao1234567。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