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麗江,聞名遐邇,尤其是麗江的老城――大研鎮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對像後,更是聲譽鵲起,引得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且麗江旅游熱經久不衰(雲南航空很牛地告曰:昆明到麗江的機票從不打折!)說起老城古鎮,我國作為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古國,舉不勝舉。我也到過一些有名的老城古鎮,如山西的平遙、安徽的西遞、浙江的烏鎮、陝西的韓城、江蘇的周莊、湖南的鳳凰、四川的黃龍溪 ﹍﹍ 但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雲南的麗江。
麗江有古樸的大研鎮四方街、有活化石般的東巴像形文字、有神秘的納西古樂;周圍還有美麗的玉龍雪山、有驚濤駭浪的虎跳峽、有壯觀的長江第一灣 ﹍﹍ 介紹麗江風光的各種版本的書籍猶如汗牛充棟,網上的各種“攻略”、游記也是數不勝數,毋庸我再贅言,我想描述的是麗江的情調。雖說東西南北的古鎮各具特色,麗江也不過是些小橋流水人家,但她卻別有一種能讓人流連忘返的韻味。麗江的魅力,就在於那是一個能吸引人去“發呆”的好地方。發呆,就是泡一壺好茶,坐在河邊的遮陽傘下或小酒吧裡,望著腳下潺潺的流水,漠然於熙來攘往的過客,什麼也不想,讓大腦處於真空狀態,全身心地沉浸在最大限度的松弛中;或是整日裡無所事事地在街頭“晃悠”。
記得我第一次到麗江是在五月的和風裡。我從南部中越邊境的金平縣(雲南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縣,逢到趕集時縣城大街猶如民族服飾的博覽會。)大跨度地轉移到最北端的梅裡雪山,差不多橫穿了整個雲南省。麗江是我旅行計劃中的最後一站,經過長途跋涉後疲憊的我,本想在麗江走馬觀花一番就打道回府,不想一住就不忍離去。麗江的特點是她被稱為高原江南的“人家盡枕河”。在這座古老的小城裡,條條水渠穿城而過,家家流水戶戶垂楊,而街道和人家就依水而建、傍水而居。高高低低的四合院、曲曲拐拐的石板路、擠擠挨挨的小店鋪、溫溫柔柔的東流水、依依垂垂的楊柳枝、顫顫巍巍的老奶奶,繪就一幅天上人間的世外桃源,這,就是令人向往的麗江。由於旅游業的發展,如今沿著水渠兩邊,鱗次櫛比地開出了許許多多的酒吧、茶館、飯店、工藝品商店,一家挨著一家。初來乍到的下午,我信步逛到一個水渠的拐彎處,見一家茶館門前正對著一幅美麗的風景,便踱了進去泡一壺新茶坐下慢慢品茗賞景。展現在我眼前的是:水渠邊一棵飽經滄桑的大樹將它那粗大遒勁的樹干彎到對面,夕陽給大樹、流水、木橋罩上一層金色的輪廓光,一個彎腰駝背的納西族老太太正拄著拐杖顫悠悠地過橋。在我們攝影愛好者的眼裡,光線是最好的景物造型師。這幅畫給人以平靜、安詳、和諧,使人產生一種舒適輕松的好心情,讓自己那顆驛動的心平靜在這種心境中,沒有思緒,只是靜靜地欣賞著眼前的美景,細細地品嘗由此帶來的這份寧靜而致遠的享受。坐在我旁邊桌子上的是兩個廣州“美眉”,我本想教導她們好好受用眼前的良辰美景,誰料她們說已在此風水寶地坐看了三天! ――道行遠在我之上,自嘆弗如。“美眉” 在廣告公司上班,因實在忍受不了整日在電腦屏幕前絞盡腦汁的設計,終於下定決心逃出“圍城”來忘卻一番,圖得就是這個讓腦子一片空白的”發呆“。
我以為,發呆,就是麗江給人的最大享受。麗江區別於其他旅游地給人最深的感受,即麗江不是一個適合走馬觀花的地方。許多到過麗江的游客都願在這個美麗的古城裡小住幾天,而在麗江終日無所事事一呆幾個月、甚或是成年累月的中外游子也大有人在。古城吸引了許多各種呆客留在那裡,或經商、或開店、或賣藝、或打工、或閑混。我第二次去麗江是兩年後的10月,哪個景點都不去,終日只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晃悠和呆坐,是專門去發呆的。似我同類的還不少:一個上海的白領小姐辭了外企的高薪已在麗江發了三個月的呆,在等她去西藏旅行的老外男友,旅館老板優惠每天只收15元房錢(當然是多人間的私人旅館,為游麗江的中外背包客的首選。);一個昆明來的醫藥銷售代表,因失戀而來此撫平心靈的創傷,終日批著一身苗族服飾獨依橋頭,問她何時歸故裡答曰大約在冬季;兩個荷蘭來的阿姆斯特丹帥哥,許是看怕了他們引以為豪、用不停息的風車,哪兒也不去,成天只在酒吧不分晝夜地呆坐,桌上堆著永遠也喝不完的啤酒,這也許是老外們發呆的方式吧。真弄不懂這滿是坑坑窪窪的石板巷道、斑斑駁駁老屋的古城,怎會使人產生這麼一種溫柔的、難以割舍的情愫?我每次到麗江,都要獨自坐在水渠邊的茶桌旁看著過往的游客苦思冥想,試圖找出答案來,但終究無果而終。這回昆明的賣藥小姐解開了我的結,她說,麗江是女性化的。是的,麗江因著有了這曲曲折折的流水和亭亭裊裊的楊柳而水靈靈的、濕潤潤的、溫柔柔的,具有女性的溫存和柔美,因而也成了許多過客游子的羈絆而流連忘返,他們沉醉在《麗江的柔軟時光》(麗江一本暢銷書)裡。
第一次到麗江,我逛到古城最有魅力的後街,一則是走得有些累了,再則是被這裡的情調打動,便在街邊找了一張柳樹下的茶桌小憩。後街,一條一米來寬的水渠將石板小街一分為二,兩邊林林總總地開設了數不清的商鋪,其中一段集中了各種餐館、酒吧、茶座。水渠兩岸楊柳依依,清風徐來,樹蔭下安放著一張張木桌藤椅,三三兩兩的游客,喝茶的,看書的,呆坐的,各得其所,好一個悠閑的所在。這裡白天晚上都是游客聚集的“沙龍”,人氣極旺,獨具情調。凡到麗江的游客,很少沒有去那兒坐過的。高原五月的太陽已經有些灼人,我坐在樹蔭下,卸下沉重的攝影包,沐浴著和風,把身子埋進藤椅,舒服地伸開疲憊的雙腿,一邊品嘗著當地小吃“麗江粑粑”一邊悠悠哉哉地欣賞四下的景色。仰望,藍天白雲下柳枝隨風起舞心情也隨風飄揚;俯視,潺潺渠水無語流淌學古人輕嘆一聲“逝者如斯夫”;近觀,水渠兩邊的小商鋪裡雜陳著各種工藝品琳琅滿目,爭奇鬥艷的游客和身著藍白納西古裝的婦女在窄窄的石板路上摩肩接踵形成一條交彙古今時尚的流動彩帶;遠眺,水渠對面一個金發女郎坐在樹蔭下正全神貫注地在寫著一堆明信片,她一定是在把與我相同的感受傳遞給遠方的朋友分享。這裡,熱鬧中不失安寧,繽紛中依然古樸,二者和諧共處,相得益彰,喜靜的愛動的都在此找到了滿足。
我以一種局外人的心情呆呆地漠視著眼前的一切而停止思維,讓思緒隨白雲遠遠地飄向藍天,把心靈浸入流水漂洗過濾,昨天今天明天、家事國事天下事都已乘風而去。此刻,只是讓眼球得到最大限度的享受,讓心靈得以最大程度的平靜,這就是陶醉吧。在麗江發呆,真是一種莫大的人生享受!此種經歷,猶如一顆被各種世俗煩惱擾亂的心重新被清水洗刷過濾了一遍,復歸澄淨、平和。虛度光陰中,見對面長著一雙水汪汪大眼睛的小老板娘閑坐著沒什麼生意,便邀來同坐,共享好時光。她與父母一起從昆明來此創業,獨自經營一個鋪子。她告訴了我許多在麗江上演的中外男女發呆客的浪漫故事:失戀的昆明賣藥小姐有老外發來E-mail說某月某日趕來看她,一對北京情侶雙雙辭去銀行的工作來此開家酒吧徹底發呆,而她自己也想從這些過客中找到自己的托付雲雲,不知不覺時光就在閑聊中逝去,我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在麗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個外國記者在麗江,看到大家都很悠閑,走路都很慢,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四方街上曬太陽,什麼都不做,終於有一天,他忍無可忍,對一個曬太陽的老太太說:“你們整天都這樣,不覺得浪費時間嗎?”老太太反問:“你忙忙碌碌也活八十,我曬曬太陽也活八十,你為什麼那麼急著去趕死?”
逛過了熱鬧的大街,轉到古城那些如蜘蛛網般密布的街裡小巷,則又是別一番風景:這裡少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是喜歡清靜的游客在旅游區裡難得的一塊淨土。幽長的巷子、高聳的屋檐、深深的宅院、斑駁的牆面、長滿青苔的卵石路,偶爾走過一個身著“披星戴月”納西民族服裝的老嫗,仿佛把你帶進了遙遠的東巴王國。有許多宅院式的旅館就掩藏在這些僻靜的小巷裡,它們雖然離古城最熱鬧的四方街只一牆之隔,卻內外兩重天。這裡,依然是發呆地好去處。白天游客都出門了,旅館裡靜悄悄的,在鮮花環繞的充滿納西風情的四合院裡,我獨自靠在頗有年頭的太師椅上,手捧一壺香茗,閑看雲起雲升,坐賞花開花落,讓自己陶醉在一個寧靜、安詳的環境和心境裡,繼續塑造著“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仿佛時光倒流,自己惶若置身於遙遠的東巴古國。這種愉悅的感受,只能意會難以言傳,正如古詩雲:“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在古城裡,近年開設了幾家由過去大戶人家的庭院改造的旅館,既有納西庭院的情調,又具現代賓館的舒適,倘舍得銀子,倒是個鬧中取靜的發呆的好去處。喜歡清靜的人還應該早起去逛老街。清晨的麗江安安靜靜,沒有穿梭往來的游客,沒有眼花繚亂的色彩,沒有密密麻麻的商鋪,石板路油油得亮在清晨的微寒中,一街的靜默,連狗都睡得死死的。長長的靜默過後,才是家家戶戶陸陸續續地打開家門,這是游客蜂擁而至以前的麗江。
晚更具魅力。晚上在古城泡酒吧,是游覽麗江的必需節目,也是最好的節目。每當華燈初上時分,流水兩岸次第亮起燈火:街邊,屋檐下亮起了一串串大紅燈籠,餐館裡透出昏黃的帶著暖意的燈光,誘惑著每一位過客;水邊,柳樹上吊起一盞盞燈泡,在樹葉中透出婆娑的光影,營造著水邊的氛圍;桌上,搖曳的燭光點綴了美妙的夜色,溫暖了你的心田;水中,紅黃藍綠的燈影恍恍忽忽地映在蕩漾的微波中,時而漂過來一只只紙船做的河燈;五彩的光影把小街的夜色裝扮得斑斕而繽紛,岸上水中相互輝映,繪就一道立體的光影畫廊,不由使人想起朱自清筆下的《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夜晚的後街是最迷人的時候,所有店裡和樹蔭下的都坐滿了不同膚色、操不同語言的中外游客,熱鬧非凡,整條後街摩肩接踵、人聲鼎沸,滿街的歌聲:酒店打工妹與游客的對唱、男游客與女游客的對唱、賣藝的獨唱,此起彼伏,熱鬧非凡。這家酒吧裡濟濟一堂的老外又笑又唱,那家飯店裡一伙中國游客開懷暢飲。臨水的餐桌座無虛席,這邊,一群游客圍桌而坐推杯換盞,熱熱鬧鬧;那邊,一對情侶在搖曳的燭光裡喃喃細語,安安靜靜;﹍﹍ 整個一條臨水的街道洋溢著一股濃郁的歡快氣氛,使人不由自主地興奮,想融入其中。
奇怪的是其他旅游景點這種喧鬧的場面往往會令人生厭,望而卻步,但麗江卻不。我不是個喜歡湊熱鬧的人,否則也不必從上海跑到遙遠的邊城去尋找一份意境。每當夜幕降臨,我都會情不自盡地來到這裡坐坐。在麗江的日子裡,我每晚的程序是,先輪換著找家有特色的小店吃晚飯(在麗江,有著各式各樣的中西餐飲品種,從麗江小吃到意大利匹薩,應有盡有,當然正版的幾乎沒有,價格也不菲。);然後再去欣賞百聽不厭的納西古樂,傾倒於七老八十的耄耋遺老們演奏從亙古傳下來的仙樂、笑倒於麗江名嘴宣科的狂放與幽默;最後的保留節目就是去後街要上一杯飲料,靜靜地坐在樹蔭下,看水中燈影搖曳,聽夜風輕拂臉龐,嗅古城氤蘊氣息,享寧靜致遠意境,惟獨沒有思維。我就這樣在夜風中每每獨坐至深夜,將靈魂融進這清涼的夜色,聽憑無語流水帶走心靈不知何往,這種天人一體的感受是一個旅人的最大樂趣,它能讓你悟到生活的意趣,也能使你感到大千世界的奇妙,這是上天在我多年的旅行生涯中時常與我的恩賜。麗江的奇妙在於,置身其中,既能滿足被熱烈的氣氛吸引從而也想成為其中之一的參與感,又能鬧中取靜視而不見地沉浸在自我的心境中。見了三五成群的喧鬧會感染到生活的樂趣,看到一二知己掩映在樹影下的悄然,又能感受心如止水的寧靜。麗江的情調,就是這樣的迷人和雋永,亦動亦靜總相宜。
夜深了,後街漸漸闌珊的燈光下,不肯離去的三兩游客依然在享受著麗江的夜,水中只剩下幾盞燈籠孤零零的倒影。夜風中,遠遠地傳來了老東巴幽幽的簫聲,如泣如訴,仿佛在傾訴著遠古的回憶,為麗江的夜平添了一層迷濛的情調。我離開了燈光璀璨的後街,轉到寥無人跡的小巷。這裡沒有喧嘩、沒有燈火,只有清冷的月光灑在已被歲月打磨得坎坷不平的石板路上。長長的巷子通向無邊的黑暗,偶爾傳來幾聲狗吠,打破了這夜的寧靜。奇怪,我突然想起了魯迅小說《藥》中的夜景描寫。黝黑巷子裡只有我一人,踩著自己在石板路上拉得長長的身影,漫無目的地胡亂往前走。其實到哪去並不重要,只是想把平靜的心境揉進這寧靜的環境,延續著發呆的意境。
“發呆,真好。”這是那位失戀的昆明小姐的感嘆,看來她在麗江找到了燙平心靈創傷的良藥。發呆,這就是麗江的情調,我以為。你煩嗎?去麗江發呆吧。
善意提醒:
多呆幾天。
最好獨自一人,千萬別跟團隊,一群人跟著導游的小旗懵懵懂懂在熙熙攘攘的古巷裡穿行,你什麼都看到了,但你未必什麼都感受到。
凡導游鼓動你去玩的,最好不去,因為那是導游的外快。
千萬別把在古巷裡的晃悠變成挨家挨戶忙購物的過程,這同樣是你什麼都看到了,但你什麼都沒感受到。
總之,麗江是呆的地方而不是看的地方,用心不僅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