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風情(承仙山莊老易)
鳳凰能夠吸引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苗寨風情。澳大利亞歷史學家格底斯在《山地民族》中說:
世界上有兩個災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種族,他們是中國的苗人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這兩個種族的歷史,幾乎是由戰爭與遷徙來譜寫。
據說苗人原來是在黃河之北的,由於受別的民族欺負,就遷徙到湘西、貴州一帶的深山老嶺中。
以鳳凰古城為中心,附近幾十公裡內有幾十個苗寨,保存完好有旅游價值的就有黃絲橋古城、奇梁洞、三江苗族家庭博物館、都羅寨、德夯苗寨、勾良苗寨等。在網上看,大家力薦的叫"老洞古苗寨",傳說這是個原始風味最濃郁的苗寨,2000年才通電,今年才通有公路。商業味還不濃。
我住在"鳳凰國際青年旅館"。在旅館訂好了去"老洞古苗寨"一日游的票。在客棧買,只要80元,否則就是88元。交通、門票、中餐、看歌舞表演全含在內。
早晨8點鐘,導游來接我了。這是一個看上去很滑稽可愛的苗家男子。30歲的年紀,一身苗家土布裝束,抓個苗家男人的煙槍(有一尺長,木制的)。扛面小三角旗幟。個子較小,皮膚黧黑,額頭光光,真像個小嘍羅。他謙和地笑,露出潔白的牙齒,頓時感到了苗民的純樸。
他扛著煙槍,只是做道具而已。他自己掏出一盒煙,敬上我一支。邊走邊聊。他說他們以前只知道在外面打工,他自己就是跑過廣東、北京的。正因為在外跑過,所以能說一點普通話。
二年前,他們村上的年青人生發了開發家鄉搞旅游的念頭。17個年青人集資了十來萬,組織了導游、車子、表演、農家飯等一條龍服務。當地政府不收取費用,算是對他們進行"扶貧"。
先坐中巴車離開鳳凰城,沿著沱江向上游走,行了約20分鐘,到了長潭崗水庫。長潭崗水庫就是在沱江上面建個攔水大壩,很高,有70多米,可以發電。所以這兒也叫"長潭崗水電站"。有了這個水庫,就可以對鳳凰城邊的沱江進行調控,保證不旱不澇。因此沱江的水質總是清澈的,能給游客以美感。
下了車,開始坐船了。我們上了一條木質機動船。全船16人。要求還是很嚴格的,每人都要穿上救生衣。兩岸全是岩石,山勢如刀削,直指雲天。水路全長幾十公裡,機動船行了40多分鐘。我以為這長潭崗水庫並不漂亮,岩石猙獰,樹木稀少。除了山高水清,別無長處。
我們一邊看兩岸,一邊生發感嘆:這麼多層層疊疊的大山,藏個百把人土匪,怎麼剿啊?解放軍就是開進來一個團,也不夠呀!
可想而知,當初解放軍挺進湘西,開展剿匪,真是不易呀!
棄船上岸,沒有碼頭。還是在我的指揮下,找了一個略微水深的地方,泊了船。這兒應該是沱江的上游之一了,水流漸行漸細、曲曲繞繞。抬頭依然是峻奇的苗嶺。我們穿行在一條山谷中。因為是雨後,泥土地爛,大家就找有石頭的地方走。眾人跳躍著走,也饒有情趣。
在峽谷中又走了50分鐘,才看到一條公路。上面有車子在等我們。
早就在網上知道:老洞古苗寨還保留有過去的習俗,寨主可以有小老婆,據說寨主有三個老婆。
一上公路,我就發現一個男子像是寨主。因為在網上看過他的尊容。個子不高,但很壯實,一只眼睛不好,戴幅獨眼罩,很像電影中的獨眼龍。
我問導游,導游說他正是寨主。我就把他叫下車來。他自己開著一輛依維柯快客,旁邊坐著一位婦女,他說是大老婆,小老婆在寨裡哩。在中國,可以公開娶有小老婆,可能還就獨此一處吧。
同行中一位小伙子趕緊同寨主夫婦合影。
這些充滿"搞笑"的東西,我以為也是旅游的需要,也許是一種"表演"。可是導游堅稱這是事實。
寨主說他在此等待另一批游客。
別了寨主,我們又上了中巴車。車子在苗嶺盤旋前行,走過一個個苗嶺,繞過一塊塊雲。回頭看,下面是千溝萬壑,遠方是苗嶺疊疊。真仿佛是走在天上。
如此又行了十多公裡,見到了幾個小苗寨,終於開進了一片平坦地,仿佛來到了江南!群山環抱之中,是一馬平川,田陌交錯,水流淙淙。好一個世外桃源!
古寨因寨旁有一神秘原始山洞,在漢代以前古寨的苗民居住在此山洞內因而得名"老洞"。導游帶領我們進入了這個"洞"。洞,是原始的。高3米,寬5米,長10多米,可以住下幾十個人。裡面有三個人跪在地上,頭部蒙著麻布,身上披著蓑衣,像鬼又像妖,一般人看了會嚇壞的。我不怕,走近去摸摸他們的蓑衣。原來都是村民,裝神弄鬼的樣子,敲打著鑼、釵,裝模作樣地做著法事,這顯然是太人工了。我想他們大概是等游客來了,就敲打鑼釵,等游客走了,就休息。我特地在一位村民旁邊看了看,看見有煙頭。那一定是他無聊時抽的。
洞中焚著香,煙霧很重。在這裡,每人丟下一元錢。買張紙燒燒,保個平安。
出了這個洞,又拐個小山坡,看見了苗寨。
在一方田地旁邊,是一大片石頭房子,一家挨一家,簡直就是石頭城堡。
到了村口,有十幾位苗家女子站成一排,攔住了路。導游介紹說:這是苗家人迎接客人的風俗,要過三關:一是喝碗苗家米酒,二是對歌,三是打苗家鼓。
喝酒我是沒問題。對歌,我是不行。好在我們這一團隊中,有一個台灣客人,50多歲,能唱歌,輕而易舉過了關。打苗家鼓,更沒問題。幾個姑娘搶著打鼓,也過去了。
已到了中餐時間,就進入了苗家院子。8個人一桌,坐下來吃。凳子很矮。菜肴也不豐盛,8菜一湯,腊肉、烏雞湯、炒雞蛋(是洋雞蛋)等,多是蔬菜。不好吃,飯也不香。
院子中坐著5、6位老人。大概也是把全寨子中的高壽老人集中起來,介紹說最大的是100歲,還有95歲的。都是精神矍鑠。
院子中也有賣苗族服飾的,什麼腰帶、鞋墊、挎包等。
飯後有兩個行程安排。一是參觀苗人的民居,二是看他們的表演。
這個寨子的民居值得一看。近百戶人家,全是以石頭為主,你真佩服他們本事,不用水泥、石灰,全用山中扁平的石板壘起來,歷經百年,依然不倒。整個寨子中沒有一棵樹,也看不到泥土,路面都用石板鋪就。巷子七拐八拐,處處相連,像個迷魂陣。但在每一個拐彎處,都有幾個暗槍眼對著你。如果敵人進入寨子,那等於進了伏擊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樣的寨子可以防火,防攻。
寨子中有昔日"湘西王"的老屋,有寨主的老屋,也有土司的老屋。規模都不大,也就是一進房子,一個院子,再附帶廂房。都不算奢華。
至於苗族歌舞。只是熱鬧而已。在寨子邊的一塊平地上,用毛竹搭起的巨大棚子裡,就是"劇場"。觀眾約有五、六十人。我邊上的一批就是南京口音的。先前在村口的那些苗家女、村上的導游。都成了演員。有唱歌的,有擊鼓的。擊鼓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節目,什麼豐收鼓、迎客鼓、歡慶鼓等等,樣式有雙人擊鼓、三人擊鼓。小伙子的雙手上下翻騰、步伐矯健,既像行雲流水,又似江蛟出海,一氣呵成,氣勢不凡。
還有互動節目,就是大家一起跳竹竿舞,苗族人、漢族人,姑娘小伙的,嘻嘻哈哈的,不亦樂乎!
總之,這種不是專業演員表演的,我覺得反而真實、地道。因為它只是原生態、粗加工,沒有燈光,沒有舞美,苗家後生自己就是編劇、導演、演員,才更真實、更自由。
其實,鄉村文藝,不就是自拉自唱麼?
通過苗鄉一日游,我們看到了苗族人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也感受到了他們樂觀而不屈的生活態度。苗族人大多皮膚黧黑,個頭偏小,在我們的審美習慣中,並不漂亮,他們在現代城市生活中是不被人看重的,但他們有自己傳統的生存方式,這應該是我們尊重的。
下午3點多鐘,我們坐上了返程的車。回來就是全程坐車,不要再渡船了,2個小時就到鳳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