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北京是根
?
今天和國內一個朋友通了電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些本已遙遠的人和事又清晰起來,一股難以名狀的感覺漸漸升起。?
從來不知道,原來自己的心底潛伏著這麼強烈的對於北京這座城市的情感,對它的牽掛和惦念一經喚起,便如洪水般噴湧而出。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那就是:愛。?
我走過了歐洲的很多城市,也喜歡上了歐洲的很多城市,但真正的能夠喚起內心深處的震撼、能夠讓我聽見發自心底的召喚的,唯有一個,那就是:北京。?
真的,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自己對這座城市的感情,當我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中的時候,當我夾著幾本書匆匆從燕園西南角的48樓趕往東南角的三教和四教的時候,我還不太明白這兩個字對於我的真正含義。只有身在海外,聽到電話的那一頭傳來熟悉的聲音一時竟說不出話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人,原來是有根的。?
很多丹麥的老人不會講英語——就像很多中國的老人也不會英語一樣——當然,我們可以將他的英語能力歸根於歷史的因素,甚至可以抱怨這個國家不夠國際化。但是,當他們執著地講著本國語言的時候,我從他們口中聽到的遠遠超過語言本身——那是一份深深的愛,對他們的故鄉、民族和土地的愛。?
當然,如果大家都掌握一門或幾門外語,顯然可以大大促進各個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交流、從而促進世界文明的傳承和人類的發展。在中國的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們這一代已經可以流暢地使用英語,可以走出國門向所有的人驕傲地介紹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這無疑是歷史的進步和我們這一代人的幸運。但是,當我們熟練地使用另一種語言與白皮膚藍眼睛們聊天開玩笑時,有的時候,是不是也很容易地暫時忘卻:我是誰。而只有當聽到熟悉的中文,或者一個人靜靜地坐下來翻看過去的照片,聆聽“梁祝”那動人的旋律的時候,才能夠再一次清晰地聽見從生命的源頭發出的聲音。?
我的同學在電話裡告訴我,我們在北大的宿舍可能要從萬柳學區搬回燕園,問我是否申請燕園宿舍,如果申請,她可以代我辦理。放下電話,燕園的一切都回來了:每天中午12:00必然人頭攢動的農園食堂,圖書館二樓人文社科閱覽室南面那一排桌子上的陽光,未名湖畔永遠不會缺少的談情說愛的身影……這是我到丹麥後第二次經歷的刻骨銘心的想念;丹麥的家是家,而北京,是根。
?
去奧斯陸的時候,為了打發船上無聊的時光,我們三個女孩曾比賽著唱中文歌曲,從當代到古典,有個女孩實在想不起來唱什麼了,於是哼出了一首“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那會兒,凡是能想到的中文歌都被我們唱了個遍。一首歌就代表著一段情緒、一個故事,尤其是當唱起那些和國內的朋友們聚會時的旋律,朋友們的身影便浮現在眼前。
?
我最近一直在看一本旅英華人女作家的自傳。這本書在丹麥非常暢銷,書自然是英文寫的,但一看就知道出自中國人之手,因為字裡行間的行文習慣和思維邏輯都是中國化的。
?
我發現,原來自己還是一個戀根的人。?
在了解歐洲的同時,我開始了解自己了。?
5月18日:“黑珍珠”的書香
?
今天去了久聞大名的皇家圖書館新館。這幢大樓臨海而建,被丹麥人驕傲地稱作“黑珍珠”(Black Diamond),Elizabeth數次向我推薦。我幾次乘車路過,一直沒有時間進去,今天一定要好好享受一番這裡的書香。?
整個建築的外觀通體透明,一股現代氣息撲面而來,和老館古典厚重的風格截然不同。及至進門,一層是丹麥最大的連鎖書店“GΛd”,還有一個咖啡廳。咖啡廳臨著圖書館大大的玻璃牆,坐在靠牆的位置上,外面的沙灘河床一覽無遺,難怪工作人員說,每天上午10點左右,靠牆的位置就滿了。
?
二層分為東西兩個大閱覽室,有期刊和報紙專架,也有電腦供人上網。三層是藝術和旅游類書籍。我遛達到音樂美術區,居然看見不少中文書。有一本書介紹中國扇面藝術,用的是最好的銅版紙,紙張滑潤,是台北中共國立藝術館出版的,書頁間有很傳統的中國味道。還有一套“世界女性音樂家年鑒”,拿起翻翻,裡面有一些女藝術家們的小傳和文章,很有意思。四層還有“Rare Books”,是珍本善本閱覽室。稍微翻了幾本,覺得腹中飢餓,一看表已近6點,只好起身回家,改天再飽眼福。這裡的藏書比哥大旁邊那個舊館要豐富得多了。
出門時夕陽正好,近處是現代化的皇家圖書館,遠處則是丹麥特色的尖塔,現代和傳統就這樣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下融為一體。?
回家的路上要經過好幾家書店,我的習慣是有書店必進,每個書店都要消磨那麼幾十分鐘,
所以早回家的計劃常常泡湯。?
我不怎麼喜歡“GΛd”。這個書店通常開在最繁華的地帶,比如哥市中心火車站和步行街都有
相當規模的分店。由於書店的地段好,租金貴,這裡的書價也比別處的高一些。就拿現在賣得很火的希拉裡·克林頓的《Living History》來說,別家都賣99.75克朗一本,“GΛd”就敢貼出109克朗的標鑒,反正這裡光顧的人多,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我比較喜歡的是“Round Tower(圓塔)”附近的兩家書店,它們一南一北,以圓塔為中軸對稱。這兩家書店規模都不小,而且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經常有打折書。我曾以30克朗買回“GΛd”裡賣到90克朗的書,今天一去,又相中了一本“150 Years Photography”,裡面收錄了150年來記錄世界變遷的新聞圖片。這本書四四方方,厚重有質惑,要價才19克朗,在國內書店也不可能賣這麼便宜的。但我猶豫再三,還是把書放回原處,原因不在價格,而在重量:哥本哈根-北京的航班規定行李托運不能超過20公斤,如今我的大箱子早已因為塞滿了書而有超重之嫌,如果加上這本起碼重5斤的書,怎麼把它搬回北京可是個現實的問題。?我的理想很簡單:坐在有著大的玻璃牆的臨海的咖啡館裡,手執一卷,再有一杯裊裊飄香的中國茶,看累了可以放眼眺望穿城而過的蕩漾碧波,還有那些坐在河床上談情說愛的幸福情侶,讓牆外的人和牆裡的書一起定格成一幀靈動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