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普陀(四)

作者: 往往

導讀春游普陀(四)醒來,6點,天已經亮了,日出是看不成了,從賓館出來,就到了海邊。來到普陀山,與我們耳目相接的第一道壯麗景色就是浩瀚的東海。但只有此時,我和海才是那末近。退了一夜潮,沙灘更闊,更潮濕,踩在上面並不那麼松軟,也不十分堅硬。海灘的東邊就是矗立在龍灣港上的南海觀音,太陽在她身後,把早晨的金光灑向大海。這裡的海水是渾濁的。在陽光 ...

春游普陀(四)醒來,6點,天已經亮了,日出是看不成了,從賓館出來,就到了海邊。來到普陀山,與我們耳目相接的第一道壯麗景色就是浩瀚的東海。但只有此時,我和海才是那末近。退了一夜潮,沙灘更闊,更潮濕,踩在上面並不那麼松軟,也不十分堅硬。海灘的東邊就是矗立在龍灣港上的南海觀音,太陽在她身後,把早晨的金光灑向大海。這裡的海水是渾濁的。在陽光的照射下,卻仿佛一個流動的調色盤,藍色,綠色,黃色交融相錯,就像一匹五色的彩緞,很難用一種色彩來形容。因此雍正皇帝用“紫濤”二字來比喻。一個“紫”字或許能描繪普陀海水的復雜色相。在沙灘上漫步的人並不多,有幾個和尚師傅在遛早。我指著西南面的一片廟宇請教是什麼地方,師傅聽我北方口音很是親切,說他是青島人來此修行10年了,又告訴我不遠處就是南天門,走過去也就15分鐘。還送了我一個開過光的佛像,真要謝謝師傅的好意了。因為潮水退下,從沙灘走過去路線短了許多,幾分鐘,我就到了南天景區。要游覽南山必須經過小松崗,崗上蒼松挺拔,綠草如茵。傳說每逢佳節,玉皇大帝的7位女兒便來這裡觀賞人間的美景,所以松崗又被當地人稱為“仙女坪”。在普陀山的小徑間漫步是最幸福的事情,現在這裡氣候濕潤,草木青青,在大海的襯托下,周圍的風景奇幻莫測,如入神仙世界。不知什麼鳥叫的清脆婉轉,讓人的心情十分愉悅,腳步也變得輕盈了許多。南天門孤懸入海,與本島一水相隔,架有一個小石橋,橋身似龍,頂多十米長,據說這是國內最短的跨海橋了。不過因落潮,從沙灘上就直達島上了。山回路轉,順路走就到了島的最南端,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聳,中有兩石如門,上有條石橫跨,上書“南天門”三個大字。進的門去,只見一寬廣平台,憑欄眺望,滾滾潮水拍打著岸邊巨石,那天水茫茫的景致真的讓人激動不已。從這裡還可上一巨石平台,上有龍眼泉,崖上有石鼓,左上方有獅子石。不大的一塊地方,摩崖石刻密集,清康熙年間武將藍理所題"海山大觀"四字,蒼勁有力,最為引人注目。這裡有一個不大的廟“大觀篷”,面朝蓮花洋。裡邊也是供奉的觀音菩薩。我覺得南天景區是普陀最有特色的小島,無論自然還是人文景觀都是值得欣賞一番的,但如果不是我自己找到這裡,就又要與它失之交臂了。其實普陀不大,慢慢玩,兩天足矣。

向西便是短姑道頭。此地舊時原為海灘,灘上有“闊十余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古跡”等字樣(因有一姑嫂拜觀音,觀音給小姑送飯的傳說得名) 出沒於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蓮禪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札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現今雖然有了客運碼頭,但游客仍綿戀著這個人普陀名山的第一處勝境。

回到賓館,剛好吃早飯,隨後導游來帶我們去朝拜南海觀音了。“南海觀音”銅像矗立在普陀山南端龍灣山崗,此處可謂風水寶地,依山傍海,秀林蔥郁。它是1997年建成的標志性的巨型露天銅像,從下往上看,四大天王把守天門,藍天白雲下,觀音菩薩高高在上,如不是因為周圍的凡人時時提醒你,你也許會以為真的到天國了。走上高高的台階,只見觀音雙目垂視,眉如新月,左手托起法輪,右手施無畏印,顯現大慈大悲相。這個觀音造型和其他觀音像雖無多大區別,卻很受端詳,你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觀音都是那麼慈眉善目,那麼超凡脫俗。據介紹,觀音像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三層座基13米,總高33米,占地5500平方米,亞金銅鑄造,總重70噸,其中僅面部就重1.42噸,含純金6.5公斤。耗資4000多萬元,堪稱當今世界觀音銅像之最,是海天佛國之像征。它也為普陀山增添了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氛,這裡一年四季香火興旺,游人不斷。我們去時還是淡季,雖沒有佛教盛事,還是有許多人前來參觀。我們在導游的指點下,遙看海上的睡觀音——洛迦山。這座小島遠看確實像一個安詳躺在蓮花洋中的觀音,天雖有輕微的霧氣,但觀音的頭、頸、胸、腹和腳都能分辨出來。島上有一塔,是五百羅漢塔,導游說那是觀音的心髒。據說那裡是觀音最早修行的地方。



(南天門)



(海的顏色)

(摩岩石刻豐富)



(南海觀音)



(海的顏色)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