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1005泰順-筱村(文興橋、文重橋)-洲嶺鄉(毓文橋、三條橋)-泗溪幾天下來,山路對小福們來說已經駕輕就熟了,除了底盤有點低,小福走山路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大家每天都是迎著朝陽,乘著山風,在一路的歡聲笑語中,到達一座座廊橋,感受著難忘而難得的廊橋之旅。到達筱村之前,車隊在一個村口長著高大古樹的伍蒲村停歇下來,這座同治年間的小村,和村口的老人小孩女人們,對我們表示著友好和歡迎,他們和古樹都深深的印在了我們的記憶中。來到筱村,幾乎沒什麼人。我們把小福停在路邊的稻草堆邊,沿著小路走進了文興橋。這座古廊橋始建於清,橫跨玉溪之上,全長46.2米,寬5米,單孔淨跨29.6米,距水面高11.5米,橋屋16間,系疊梁木拱廊橋。文興橋是泰順現存廊橋中環境較好的一座,保存完好。並非左右對稱,結構最具特色。橋內設有神龕。它的獨特就是不對稱,我們久久的觀賞,從各個角度看著它。然後又在田埂邊和一對正在打谷的農民共同“勞作”起來。其實,他們沒覺得我們在幫倒忙就已經很寬容了,還笑呵呵的讓我們加入,好好的體會了一番農活的辛苦。離開文興橋沒多久,我們在一個小學門口再次停好了小福,從路邊的一個小缺口進去,沒幾步就看到了文重橋。它位於筱村鎮東洋村水尾,為伸臂梁木平廊橋,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屢建屢毀,民國10年(1921)重建。廊屋十一開間,46支柱,橋面寬4.7米,全長26.2米,淨跨22.40米。為重檐歇山頂。大家在橋裡坐著,看看橋下溪水裡的小魚,看看橋裡木板上留著的字,這樣的歇腳真是無比舒適的。午飯是在西旸的一個叫“舒友”的小飯店吃的,純正的農家菜,一行人又精神飽滿的駛向下一座廊橋。就這樣,朝著洲嶺方向,山路變窄,可興致卻更高。我們領略了不少美麗的廊橋,而接下去的兩座廊橋是更加美麗的。沿著山路先經過了三條橋,但我們沒有停留,徑直往裡行駛,先觀賞深處的毓文橋。這座秀麗的廊橋,位於洲嶺鄉洲邊村水尾,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全長23米,寬4米,單跨7.6米。系石拱木廊橋,三層樓閣式,廊屋七間,內設扶梯,重檐歇山頂,屋脊中有葫蘆頂,拱卷青石築砌,呈半月狀,與周圍古松,溪水溶為一體,是現存造型最豐富優美的廊橋。二樓為文昌閣,原有文昌帝的塑像,後遭破壞。三樓呈正方形,以葫蘆狀封頂,橋的兩旁有大樹遮隱。只要拿鏡頭隨便一個角度對照,都是別致的一幅畫卷。和泰順其他橋不同的是,毓文橋兩邊不是用木板測封,而是做工精細的格子木雕,從橋的側面一眼就能看到橋內游玩的人們。回到來時路,我們終於要准備去游覽三條橋了。要觀賞這座廊橋是需要我們繼續的跋涉,因為它在車子到不了的深山裡。經過半小時的行走,我們看到了位於垟溪鄉和洲嶺鄉的交界溪上的三條橋,系貫木拱廊橋,古時候,由三條主梁架設為橋而得名。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宋紹興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現橋清道光廿三年(1843)建,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建橋屋11間。載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三條橋是泰順歷史最久遠的木拱廊橋,過橋往南不遠就是福建省的壽寧縣。正是這個三條橋,對虹橋技術“誕生於北宋”的說法提出了質疑,曾有記載:三條橋最古……拆舊瓦有“貞觀”的年號。據此有人認為三條橋的歷史比《清明河上圖》中的虹橋更為悠久。現在我們看到的三條橋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重新建造的。大概是因為經過自己的努力才最終看到三條橋,所以大家幾乎都覺得這是最美的一座古廊橋了。離開三條橋,小福雲游廊橋的車隊又行駛在蜿蜒的山區小路上,在天黑之前趕到了泗溪,又一個廊橋小鎮。借著昏暗的路燈,我們已經隱約看到了兩座美輪美奐的古廊橋,那是鎮裡相依而伴的姊妹橋。大家相約第二天清晨再去領略她們的美。晚上的FB在飽餐了一頓之後,又回到八十分的戰場。“春泉賓館”那晚和我們一樣燈火輝煌。

(文興橋)

(文重橋)
(毓文橋)
(三條橋)

(毓文橋)

(三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