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路上--拉薩和哲蚌寺 中午,我們開始出門去八角街。八角街很熱鬧,游人如織,我們先在庫玉瑪餐吧悠閑的吃了午餐。庫玉瑪餐吧很具有藏族風格,酥油茶,藏式包子,拉薩炒飯的藏餐自然好吃,竟然連西餐的三明治也做得口味極好。

(庫玉瑪餐吧)
下午,前往哲蚌寺。出租車32元路費,雪頓節期間,連車費都漲價了。門票50元哦。
哲蚌寺位於拉薩西郊根培烏孜山下,遠遠望去,黑色的山體簇擁著一大群白色的建築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這座建於公元1416年的寺廟是我國黃教六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哲蚌寺是一座名僧大佛輩出之寺,一世至五世達賴喇嘛都曾在哲蚌寺居住,五世達賴喇嘛直到受清朝皇帝冊封,布達拉宮擴建以後才搬到拉薩城內。
寺內最重要的大殿是措欽大殿,僅從其林立的大柱子就足見其規模。大殿裡富麗堂皇的鎏金銅佛像與酥油燈相映,把大殿映襯得金壁輝煌。眾多的唐卡壁畫也精妙絕倫。到8月12日雪頓節那天,這裡將會有巨大的曬佛儀式。
哲蚌寺建在山上,地勢很高,站在措欽大殿的前面能俯瞰到拉薩市,視野非常開闊。
每天下午兩點半至四點半,寺裡有喇嘛辯經的活動。辯經是佛學用語,即出家人學習佛經後,為了加強對佛經的真正理解,采用一問一答,一問幾答或幾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它是喇嘛們學習佛經的一個方式,辯經的場面在內地的寺院很難見到。在哲蚌寺,僧人們入寺後先學顯宗,然後學習密宗,密宗主要以格魯派規定的五部大論為主,學完這些經典通常需要22至24年時間。這麼多深奧的佛學典籍僅靠自己修習恐怕很難將它們完全記住,所以相互問答促進是非常有益的一種方法。
他們辯經時的動作讓我非常感興趣,查閱了相關典籍,才知道每一個動作都是有意義的。
在每一個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個“底”,再將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那一聲“底”相當於開啟智慧,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像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熱巴雜拉底”,“底”音可以啟請心中的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的智慧。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後。二手相擊,有三層意義: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二為掌聲代表無常,一切都稍縱即逝;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趨走你的惡念。右手向下後又拉回,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難中的眾生救出來。

(辯經)
西藏僧人們的世界並不是想像中的“古佛清燈”樣的一種灰暗沉重的色調,恰恰相反,他們的生活因他們心中堅持的信仰而充滿了生氣,因為廣博的才學而洋溢著繽紛的色彩,雖然他們只是生活在寺院的石牆之內,但是整個世界已經在他們心中。
從哲蚌寺出來,我們坐上敞蓬卡車到山下,車上還遇到了一個從四川過來學習的年輕的帥哥喇嘛和兩個韓國人,一路上大家聊得挺開心。
回到八角街,太陽已經下山了,我們的高原反應已經基本消失,大家情緒也開始高漲。我們在北京中路的一個餐廳吃完飯,到了旁邊的酒吧去喝酒。這個酒吧的露台,正好能看到附近的布達拉宮。就這樣邊看著布達拉宮,我們邊喝著拉薩啤酒,邊大口的地抽煙。

(哲蚌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