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仙樂飄飄

作者: 魚霏

導讀麗江仙樂飄飄 曾有人戲言,麗江有兩張名片,一是納西古樂,二是麗江古城。其實這應該是一張名片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古城之旅,夜晚最美的安排莫過於聽納西古樂。 道聽途說 半個世紀前,旅居麗江的俄國人顧彼得在其《被遺忘的王國》一書裡,曾繪聲繪色地講述聽古樂的感受:“我有生以來從未聽到過如此深沉、輝煌、卻又那麼柔和悅耳的鑼聲啊,隨著它的聲浪 ...

麗江仙樂飄飄


曾有人戲言,麗江有兩張名片,一是納西古樂,二是麗江古城。其實這應該是一張名片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古城之旅,夜晚最美的安排莫過於聽納西古樂。

道聽途說


半個世紀前,旅居麗江的俄國人顧彼得在其《被遺忘的王國》一書裡,曾繪聲繪色地講述聽古樂的感受:“我有生以來從未聽到過如此深沉、輝煌、卻又那麼柔和悅耳的鑼聲啊,隨著它的聲浪,整個屋宇像是搖晃起來,接著樂師們肅然起立,其中一最長者用天然嗓子唱起一段神聖的詠嘆調……這種音樂是地道的中國古典音樂。它超越時空,似乎在描述這樣一塊樂土:在這裡多麼寧靜、安謐;有著不滅的和平、大同。那是一曲宇宙生活的頌歌,不為渺小的人類生活中不協調的悲號聲和衝突所玷污。這音樂是經典的、永恆的。它是眾神之樂,是一個安詳、永久、和平和和諧的國度的音樂。對於不能領會的人們顯得單調的話,那是因為他們的心情還沒有達到應有的平靜和安寧。”

這便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樂——納西古樂了。

自從明清之際,道家洞經音樂傳入麗江以來,這些古老的曲牌就在這裡扎下了根。她不僅奇跡般地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區早已失傳的唐、宋、元時期的曲牌音樂,並與這裡的納西族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納西古樂這一奇異的樂種。幾百年來,麗江古樂一直是麗江納西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家人聚素琴,茅廬如仙宮。”過去,不少人家樂器齊全,幾代人聚在一起,可以圍著火塘徹夜談演古樂。

當古城的大紅燈籠次第亮起來的時候,古城的一些窗口便開始陸續飄出些清遠的樂音,絲絲縷縷地縈繞在古城的上空,不知怎的,令人想起天邊晚霞的色彩和裊裊炊煙的氣味,有些遠古的逍遙,還有點兒沉醉。

初到古城


我們到了麗江才知道,隨著麗江納西古樂越來越受到中外游客的歡迎和它的知名度的日益提高,納西古樂在麗江已遍地開花結果了,商業競爭的氣氛也摻入進去,光東大街就有三家表演場所,一為“納西古樂會”,二為“東巴宮”,三為“白沙細樂院”。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對納西古樂的宣傳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宣科先生所在的“納西古樂會”。

從東大街中段東折過橋或密士巷中段沿河西轉,在密士巷七十四號處,你能很輕易地找到一個納西族傳統大院,大院門上高懸“麗江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牌,古色古韻。這是古城歷史最長、最具權威並曾多次成功出訪歐洲及香港,轟動國內外樂壇的古樂會,他們的演奏味醇而地道。

古城之樂,除樂器合奏外,尚有歌舞相伴。在古城東大街中段,有木邦倉納西風情園和東巴宮兩家古樂隊,專門表演東巴樂舞,其特點是有東巴宗教舞曲和納西民歌表演,值得一看。

古樂會門前流水潺潺,岸柳、木橋和傳統的民宅大院,正是聽納西古樂的好去處。每晚八點,是古樂會演奏時間。我們到得早,便進了隔壁一家庭餐館,邊品嘗美食,邊與主人閑閑地聊著。飯後,絡繹不絕的聽樂人來了,我們便也起身。

樂藥養生


進門入院,沿牆角處放有四個大瓦缸,上面濃墨大字寫著“樂藥養生”四字,異常醒目,古樂宗旨“樂猶藥也”,強調音樂頤養身心、健康人生的功能。

四合院擺滿了木椅,一直延伸到周圍的屋檐及走廊,四處燈光昏黃。找一個合適的位子坐下,你面對的是由正房改造的演奏堂,上面擺滿了各種道具和樂器,古雅莊重。

表演開始了,古樂會會長、著名音樂民族學家宣科先生用漢語、納西語和英語交叉解說,先介紹古樂背景及納西文化,接著介紹演奏的老藝人,最後介紹演奏曲名,一般每場演奏七個曲子,時間約兩小時。他的演講極富感染力,古樂往往是在其精彩而詼諧的演講中開始的。

堂上的樂師銀發飄然,依照古制的長衫馬褂使他們顯得莊嚴而神聖,他們手持各式古老的樂器,正襟危坐,雙目微垂,心靜如水,卻又異常敏銳,一絲不苟地注意著心中稔熟的每一個音符和節奏。十面雲鑼前,隨著一聲顫悠悠的低吟,一時間,鐘鳴鼓應,磬、鈴、鑼、蘆管、胡鈸交替著悠然而起,典雅與莊重、清麗與秀美在蒼老的手指間流動,老人們旁若無人地沉入了心目中超越塵凡的世界……

眼前只有燭光閃爍,笙簫齊鳴,並伴有渾厚的男聲齊吟,那聲音如天界之樂,憾人心靈。

曲終人散,我們踏著清涼的石板路回去,誰都沒說話,皆無蕩無垢,無欲無求。

不想歸去


次晨醒來,在城中閑逛。 城內任何角度都可以見到晶瑩奪目的玉龍雪山,街頭總有流水相伴,發源於像山腳下的玉泉清流,分為眾多的支流潛入古城,穿街過巷,河畔點綴赤楊綠柳木橋。街巷裡不時悠悠走過三三兩兩的納西族婦女。

我們在一家街邊小館坐下,店家端上青綠的豆米、雪白清香的蘑菇、醉紅的火腿。臨河石街上,還可見一群對歌的納西老人,一人領唱,眾人和之,由於用納西語演唱,其內容不得而知。看著他們,我仍難舍昨夜的情懷,不想歸去,又盼再來。

目前,由於面臨變異和失傳的危險,雲南麗江已正式提交材料,申請將納西古樂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加以保護。

後來,“大研古樂隊”3次進京,引起轟動,我沒有再去看。古樂隊名聲越來越大,先後出訪歐美,震驚海外。 但我總覺得,在麗江,古樂的存在依附著古城的存在,古城傳統中每一點一滴的精華都被納西人演繹在這古老的樂音中了,如果離開了古城,到現代的音樂廳去演奏這些古曲,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一樣。

大研納西古樂會演出曲目

一、八卦

麗江洞經音樂“經腔”曲目。據考證,此曲全稱《紫微八卦舞曲》,乃大唐玄宗皇帝、風流天子李隆基於唐開元29年(公元741年)2月為新建道宮“太清宮”的落成而御制的兩首法曲之一。另一首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已失傳),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有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

二、浪淘沙

麗江洞經音樂“細樂曲牌”。原為唐教坊曲牌,其詞由南唐後主李煜填配。由於創作時作者處於囚犯地位,所抒發的亦是失意、懷舊等哀傷情調。作為長短句的新詞體(五、四、七、七、四格、雙片),在藝術上其成就與李白等大師旗鼓相當。本曲的填配(復原)成功由古樂會會長宣科先生完成。

三、十供養

麗江洞經音樂“經腔”曲目。據考證,此曲始於元代。音樂主題多次重復、展開,其高明的變奏手法為作曲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借鑒。在談演《洞經》科儀中,於行“十供養”禮時反復使用。唱詞隨供養品的變換而異。

四、山坡羊

麗江洞經音樂“細樂曲牌”。在談演《洞經》科儀中,作為起始部分人“上香迎神曲”使用,故又名“上香調”。此曲源於唐代,在教仿司曲目中可以查到。歷代詞人多為其填配。作為成功的範例,要數元代詞人張養浩的《潼關懷古·調寄山坡羊·小宮調》。此曲的復原由宣科先生完成。

五、步步嬌

此曲源自宋末,在學術上有兩種注釋:一是反映和描述纏足婦女行走時的艱難步態:二是道教原宗音樂《步虛韻》開宗篇的翻版。在談演《洞經》時不使用,是流傳在麗江民間文人中流傳的古典樂曲。

六、一江風

麗江洞經音樂“細樂曲牌”。與元曲“一江風”同名。學術界有不同觀點:其一認為與元曲為同一系統;其二認為此曲源於五台山佛曲,但時間不早於明代,樂曲以大鼓為主奏樂器,貫穿於樂曲始終,這在道教科儀音樂中是極為少見的。在談演《洞經》科儀中作為最後部分的“送聖曲”使用。

七、水龍吟

麗江洞經音樂“細樂曲牌”,原名《龍吟曲》,是公元六世紀前期的古琴曲,作者是北齊尚書,開封人鄭述祖。唐代大詩人李白《宮中行樂詞》中有“笛奏龍吟水”之句,此證盛唐時已將琴曲《龍吟》改為《水龍吟》了。明刊琴書《伯樂心法》收有《水龍吟》琴歌三段。1942年,原大研洞經音樂會會員,曾任麗江中國大研納西樂會名譽副會長,國學大師周善甫先生(已作古)以南宋詞人張炎的同名詞牌《詠白蓮》依聲填配,獲得成功,並流傳至今。在談演《洞經》科儀中,於行“十供養”禮的“水供養”時使用。

八、偈子

“偈”,為佛教經典中的贊頌詞體。此曲源於漢代,是全國幸存的漢傳佛教的最早頌樂。通常由佛教長老或道教善長老領唱,眾人和唱,旋律源於印度梵曲。在我國,經自然變異成為地地道道的中國風格。但印度曲的格調依稀可辨,談演《洞經》科儀中,在開經使用叫《開經偈》,在收經時使用叫《收經偈》,曲同而詞異。

九、清河老人

麗江洞經音樂“經腔”曲目.源出道藏73、74冊所收《清河內傳》、《梓僮帝君化書》及《洞經》中“清河老人贊大洞仙經古詩十四首”。是一首對文昌帝君的頌歌。

十、竹笛獨奏

《篤》——《白沙細樂》之第一樂章,是一淨化靈魂之樂,意為“生命之歌”。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