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濤溝)

作者: 李氏、千金

導讀岩谷飛簾腳下瀑,懸崖滴水石上泉。綿山之靈水濤溝,有一線天之名,石銅水千回百轉,人隨山轉,水繞山流。早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一書中記載水濤溝水為“石桐水”,因此水於綿山三洞石窟寺――石桐寺下流過,故名石桐水。水濤溝水流量為0.2-0.5立方米/秒,流程為7.5公裡,發源於沁源縣的山泉馬跑泉,相傳是隋唐大將尉遲恭馬失前蹄所踏而成 ...

岩谷飛簾腳下瀑,懸崖滴水石上泉。綿山之靈水濤溝,有一線天之名,石銅水千回百轉,人隨山轉,水繞山流。早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一書中記載水濤溝水為“石桐水”,因此水於綿山三洞石窟寺――石桐寺下流過,故名石桐水。水濤溝水流量為0.2-0.5立方米/秒,流程為7.5公裡,發源於沁源縣的山泉馬跑泉,相傳是隋唐大將尉遲恭馬失前蹄所踏而成。水濤溝水資源發達,植被茂密,春有萬物復蘇,嫩芽抽新,枝葉舒展;夏天有茂林敝日,涼爽如秋,草密花繁;秋有山果累累,松濤陣陣,紅葉泛泛;冬有銀妝素裹,冰凌如晶,山舞銀蛇。水濤溝一年四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9度,空氣格外清新,每平方米負氧離子含量為15000多個,故有天然氧吧之稱。水濤溝不僅水系發達,為北方山嶺秀水景觀一絕,既有南方水色秀麗旖旎的一面,又不失北方山水氣勢磅礡的大氣。水濤溝水系,最為奇特的是“十裡畫廊,疊瀑大觀”。一條湍流不息的十裡水系,大小瀑布近百處,一層層重疊而下,仿佛將光鮮的銀絲綢緞不停抖動,形成層層疊疊的瀑布波段。水濤溝瀑布最大落差為80余米的五龍瀑;流量最大的為水簾洞,是一條寬闊銀練遮蔽修行辟谷洞穴;最小落差僅為0.5米。水濤溝之水是婀娜多姿的,然而水濤溝之魂更在於他的石、它的草、它的亭、它的橋是中國歷史文人智慧的傳達者。你看那屹立與山石上的佛香亭。據《空王寶卷》講,綿山空王佛為普渡眾生,給眾生講經說法,聽者無不開悟。每當夜深人靜時就聽到他在亭下為眾生說法。聽法的有高僧、高道,還有跟隨他的玉兔、金鹿,以及五龍、仙鶴。這個大鯉魚也是來聽講經的,時間長了竟有了靈性,成了空王佛的坐騎。來往的人每至此,都要在上面小坐片刻,可除去雜念,三元歸一,神清氣爽。北宋文人皇甫韶久聞綿山乃仙佛聚集之地,而抱腹岩掛鈴又是綿山一絕,於是在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來綿山拜佛。當地老百姓講,每年農歷三月十七,空王佛便會在此處講經。為證實此事,是日他來到此亭下,果然午夜子時剛過,就隱約聽到空王佛講經的聲音。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後他命人在此修建了佛香亭,據說至今每逢三月十七夜晚,在此還能隱約聽到誦經聲。再看那橫架與兩山之間的七星仙橋。介休有“三賢故裡”之稱,東漢三萬名太學生領袖郭林宗就是其中一賢。他在少年時,常隨母親來此朝山拜佛。行到此處,見水流湍急,擋住了去路。正在發愁,突見水面上金光閃閃,定睛一看卻是一勺狀,天空又升起一股紫氣.母子二人心中納悶:不知哪位神靈在點化,遂納頭就拜。此時仙人已飄向大羅宮,頓現“鬥姆”二字。他們回家後便讓人在這裡建七星橋,並在中岩建鬥姆殿。後林宗發奮讀書,成為東漢名士。步行此橋,妖魔瘴氣不能接近,故又叫“鎮邪橋”。等等,水濤溝真所謂是處處有景,景景有典。它是一位集美麗與智慧於一體的仙女,讓我們在視覺享受的同時能夠從心理上達到升華。



(游(水濤溝))



(游(水濤溝))



(游(水濤溝))



(游(水濤溝))



(游(水濤溝))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