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山西好風光之八——王家大院、資壽寺

作者: dyx雲游四方

導讀我是在22日中午到達介休的。我准備在介休和靈石附近玩兩天。主要是靈石的王家大院和資壽寺,介休的綿山和張壁古堡。介休離靈石很近,為了住宿的方便(我不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我在介休住了兩天。我住在火車站附近的賓館裡,對面就是一個公交停車場,午餐後我在那裡坐11路車,花4元錢,直接來到了靈石的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地處山西靈石縣城東12公裡處的靜升� ...

我是在22日中午到達介休的。我准備在介休和靈石附近玩兩天。主要是靈石的王家大院和資壽寺,介休的綿山和張壁古堡。介休離靈石很近,為了住宿的方便(我不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我在介休住了兩天。我住在火車站附近的賓館裡,對面就是一個公交停車場,午餐後我在那裡坐11路車,花4元錢,直接來到了靈石的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地處山西靈石縣城東12公裡處的靜升鎮,是山西省十大著名優秀旅游景區之一。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中,靈石王家大院被人們稱譽為“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以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對海內外游客開放。靜升王家源出太原,先祖以佃耕為主,兼營豆腐小業。明代起開始經商,到清康熙初年已成為巨商富戶,乾隆年間王家人口已達千余,位列高官者不乏其人。在仕宦儒商的輝煌頂點,王氏家族不惜工本建造自己豪華的生活家園,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譜寫出中國民居建築史上的鴻篇巨制。王家大院耗費了半個世紀(1762年至1811年)修建而成的豪華住宅,共有院落54幢,房屋1083間。其建築特點是:規模龐大,氣勢宏偉;依山就勢,層樓疊院;院自有別,功能齊全;雕刻精湛,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美觀,南北情調兼融,具有極高的文化品位,被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特別是融於整個建築群的磚雕、木雕、石雕,匠心獨具,典雅細膩,美觀精巧,內涵豐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稱為“三雕”藝術寶庫。王家大院建築群,滲透著濃郁的儒家思想,其東方文化的魅力,體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王家大院的三雕藝術,是清代“纖細繁密”風格的集大成者,其石雕、木雕、磚雕分別裝飾著鬥拱、雀替、掛落、棟梁,照壁、廊心、柱礎石、牆基石、匾額、簾架、門罩、屋頂等,雕刻題材豐富多采,技法精致多樣。內容包含:歲寒三友、四季花卉、蓮生貴子、二十四孝、吳牛喘月、麒麟送子、飛馬流雲、一路連科、佛家八寶、民業四業、才子四亞等題材,令人目不暇接。在王家大院,建築已成為工藝美術的載體,石雕、木雕、磚雕技藝精湛;書法、繪畫、詩文融於建築。這些工藝美術與書法匾額、楹聯處處顯示著王氏家族耕讀之家的風範,其建築藝術和文化價值堪稱中華一絕。我國著名建築學家鄭孝燮六次專程到王家大院考察研究,稱王家大院是“國寶、人類之寶、無價之寶”,“百來不厭,百看不厭”。王家大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遺產,民居藝術珍品,已廣泛地受到國內外建築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和工藝美術學等方面的專家關注。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王家大院這顆燦爛的明珠,更加矚目於天下,留輝煌於後世。王家大院可分成兩個部分:高家崖和紅門堡。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於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城堡總的特征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繼承了我國前堂後寢的格局。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於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 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裡後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牆,牆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築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杆石、石獅、石台階等。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牆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後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造成了院內有院、門裡套門的迷宮式感覺。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牆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恆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牆外高8米,內高4米,厚2米多,用青磚砌築。堡牆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牆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牆。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牆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7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後院的門。 王家大院與其說是一組民居建築群,不如說是一座建築藝術博物館。它的建築技術、裝飾技藝、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脫俗,別具一格。我在裡面轉了幾個小時,基本上把那些最主要的景點都欣賞了。出了王家大院,我非常想去附近的資壽寺,但是王家大院門口的車實在是太黑了,2-3公裡的路居然開價20元錢!這時我發現那裡有到靈石的1路公交車,我問司機是否路過資壽寺,他說路過那裡,但是下車後要走10分鐘。於是我便上了他的車,那位司機很老實,我下車後走了6-7分鐘就到了。資壽寺座落在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蘇溪村,處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中。靈石縣地處晉中汾河峽谷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隋朝時一尊隕石從天而降,所以得名靈石。靈石縣靜升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眾多的文物古跡,被評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首。資壽寺和華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都座落在靜升古鎮上。資壽寺始建於唐鹹通11年,也就是公元870年。這座千年古剎以“祝帝道以遐昌,資群生於壽域”而得名,意為祈求佛祖保佑百姓健康長壽。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和多次修繕,現存建築保持了明代重修時的風格。整個寺廟依偎在山的懷抱中,紅牆碧瓦、古樸雄偉,透出一種卓爾不群的傲然氣像。穿過依次而建的三座山門,就進入了寺院的主體建築區。天王殿匾額上的“山林野趣”四個大字,遒勁灑脫,是明清之際山西著名的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傅山先生的真跡。資壽寺後院薈萃了全寺的精華,包括大雄寶殿、藥師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等多座大殿。建築布局井然有序、造型氣宇軒昂。而資壽寺之所以成為國寶,就在於它有兩大藝術珍品:其一是以十八羅漢為代表的明代彩塑,其二則是風格獨特的明代壁畫。1993年12月25日,對於資壽寺來說,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日子。這天夜裡,資壽寺三大士殿的十六尊羅漢和兩尊童子(簡稱十八羅漢)的頭像全部被盜。雖然不久參與偷盜的犯罪分子落網了,但十八羅漢的頭像卻被輾轉走私到海外,從此音信全無。整個寺廟籠罩在一種凄涼、肅殺的氣氛中。1996年,距離資壽寺十八羅漢頭像被盜已經三年了,頭像回歸故裡的希望似乎越來越渺茫。然而就在這一年,愛好文物收藏的台灣富商陳永泰先生在海外花巨資購得這批頭像,當他得知這些頭像來自靈石資壽寺。陳先生不忍彩塑羅漢身首異處,決定將這批頭像捐歸故裡。1999年3月29 日,這十八羅漢頭像取道香港、上海等地,輾轉回到故鄉資壽寺。這一天距離頭像被盜已有五年之久。羅漢頭像回歸故裡以後,經蘇溪村的農民藝術家、美術家郭成保等民間藝人采用傳統的民間工藝手段,修舊如舊,對羅漢頭像進行修復,到1999年的8月18日,全部修復完畢,人們看了以後,普遍反映天衣無縫,陳永泰夫婦回來看了以後,也十分滿意,認為是功德圓滿。原來郭成保等民間藝人在修復的過程中,根據十八羅漢的眼神來確定頭像的方位,終於使十八羅漢身首合一,給人以天衣無縫的感覺。這十八尊彩塑羅漢,造型不同、神態各異,不僅從色彩上、形體上給人以美感,而且人物個性鮮明,神態逼真傳神。古代的藝術匠師們在塑造形像時,不受傳統程式的約束,將生活真實融入藝術創作,塑造出了極富生命本色的佛教人物形像,羅漢們或長或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喜或憂,都在無聲的表達著一種人性化的喜、怒、哀、樂。凝視這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羅漢,仿佛能感觸到它們的體溫,聆聽到他們誦經論道的聲音。而他們的臉型相貌也有著較為明顯的地方特征,透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可以看出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當地百姓為原型。所以當我在欣賞這些國寶時,要不是事現知道這件事,真的看不出是重新安裝上去的。資壽寺之所以能夠名揚海內外,除了“羅漢頭像事件”外,還因為它有著風格獨特的明代壁畫。資壽寺大雄寶殿和藥師殿、二郎神都保存著相當規模的明代壁畫。其中大雄寶殿西牆壁上的“帝後禮佛圖”,描繪了唐太宗偕太後共同禮拜佛祖的場景,構圖豪放,線條流暢。畫面中佛祖高高在上,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在左下方是前來禮拜的皇帝、皇後還有護法神關公,這種將民間崇拜的關公融入佛天之中的畫面十分罕見。整個壁畫著色濃厚、工筆重彩、嚴謹莊重。尤其是線描精細流暢,有明顯的粗細變化,大有永樂宮壁畫“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神韻。壁畫的精細之處用立粉貼金裝飾,形成了很強的質感,凹凸起伏的立體效果讓人感受到一種飄逸靈動之美,這種工藝在我國壁畫史上也屈指可數。資壽寺,這座歷經風雨的千年古剎薈萃了眾多的藝術珍品,負載了太多的歷史滄桑,依舊安詳的矗立在晉中大地上,成為山西這座“中國地上文物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資壽寺出來,仍然坐1路車回王家大院,遺憾的是王家大院回介休的公路堵車了,等了半個多小時也沒有看到一輛回介休的11路車,這時,小面的開始發財了,車票價格翻了一倍多。我不願再等了,也只好花10元錢,和12個人一起擠進一輛小面的,繞路回到了介休。然後早早的休息,准備明天去綿山……



(王家大院的樂善堂)



(漂亮的門檻內外)



(傳統的大院)



(大院內的石雕)



(資壽寺內失而復得的羅漢)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