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山西游記之雙林寺、喬家大院

作者: 月熙暖暖

導讀5月3日,吃過早飯,到客棧旁的車行租了兩輛自行車,我們准備騎車前往雙林寺。清晨的平遙古城人不多,騎著自行車駛在青石板路上,別有一番情調。去北門路上經過二郎廟進去看了看,因為攻略上說裡面有些騙錢的道士,所以我們很警惕,沒有細致參觀。今天,天空有點雲彩,氣溫較昨天舒適了不少。從北門出城,根據路邊的指示牌一路騎過去,只有一種感覺,平遙的路況 ...

5月3日,吃過早飯,到客棧旁的車行租了兩輛自行車,我們准備騎車前往雙林寺。清晨的平遙古城人不多,騎著自行車駛在青石板路上,別有一番情調。去北門路上經過二郎廟進去看了看,因為攻略上說裡面有些騙錢的道士,所以我們很警惕,沒有細致參觀。今天,天空有點雲彩,氣溫較昨天舒適了不少。從北門出城,根據路邊的指示牌一路騎過去,只有一種感覺,平遙的路況實在糟糕,路很窄,而且坑坑窪窪,更驚險的是不時有運煤的大車在離我們不足5米的地方呼嘯而過,不過我們看到一些工作人員正在修路,也許再過一段時間,路況會有所好轉。

雙林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遙縣西南六公裡橋頭村。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創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獻記載失詳,難以確考。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於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武平二年”(571)乃北齊年號,既是重修,其創建年代必早於此。即使從北齊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

雙林寺坐北朝南,廟群占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前院為釋迦殿、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閻羅殿和天王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後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東部為禪院、經房等(現為小學校所用)明代時於寺廟外圍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圍牆,上置箭垛,外觀頗似一座小城堡。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鐘以及古代建築、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尤其是寺中兩千多尊彩繪泥塑,更令人稱道不已。它們繼承了我國唐代以及宋、遼、金、元彩塑的優良傳統,具有高度寫實的風格,是我國明塑中的佼佼者。這些彩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極高,能夠完好保存至今,實乃藝術史一大幸事。尤其是這些彩塑佛像的眼睛,不知道是什麼材質的,各個看上去炯炯有神,而且不論你站在哪個角度都感覺“神在看著你”。

寺內不允許拍照,我和老公以為不會有人發現,結果剛拍了兩張,忽然一聲“不許拍照”把我們嚇了一跳,原來寺廟各處都有監控器,還有喇叭,可以隨時監控提醒游客的行為。雙林寺的收獲抵消了我騎著干蹬不走道的小自行車的怨氣,我們在回去時順路去冠雲牛肉廠買了幾袋平遙牛肉給家人和老公同事帶回去,古城店鋪裡賣的實在不放心,由於天氣炎熱沒敢買散裝的牛肉,據說散裝牛肉更美味。

仍舊從北門進城,我們登上了北門的城牆,這是平遙的最後一個景點。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平遙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裡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平面呈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像征龜的雙目,現如今已改成兩座亭子。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裡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在平遙吃的最後一頓午餐是在昌頤豐吃的,點的過油肉、香辣牛饃王(實際就是平遙牛肉炒小饅頭),老公點的刀削面,我實在是懷念米飯就點了份揚州炒飯。價錢公道,味道一般。回客棧小憩了一會,老板娘還是派那輛QQ把我們送到了汽車站。

車票11元一張,40分鐘左右我們到了喬家大院,從路口往裡走一公裡才能看到大院的影子,門票40一張,研究生證又無效(郁悶ing)。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裡,南距東觀鎮僅2公裡。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築群,占地10642(約十六畝)平方米,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外圍是封閉的磚牆,高10米有余,上層是女牆式的垛口,還有更樓,眺閣點綴其間,顯得氣勢宏偉,威嚴高大。大門坐西朝東,上有高大的頂樓,中間城門洞式的門道,大門對面是磚雕百壽圖照壁。大門以裡,是一條石鋪的東西走向的甬道,甬道兩側靠牆有護牆圍台,甬道盡頭是祖先祠堂,與大門遙遙相對,為廟堂式結構。北面三個大院,都是蕪廊出檐大門,暗欞暗柱,三大開間,車轎出入綽綽有余,門外側有栓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築上偏院較為低矮,房頂結構也大不相同,正院都為瓦房出檐,偏院則為方磚鋪頂的平房,既表現了倫理上的尊卑有序,又顯示了建築上層次感。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有走道相通,便於夜間巡更護院。 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建築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鬥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由於看多了民居,有些審美疲勞,對喬家大院沒有太濃厚的興趣了,不過這大院果然夠精致夠小資,加上多部電視劇在此拍攝,還到處懸掛著我喜歡的大紅燈籠,游完一圈覺得來此還是頗為值得的。逛了兩個多小時,天陰的厲害,要下大雨的樣子,我們趕緊匆匆上了一輛回太原的中巴,剛上車不久,大雨傾盆而降,還好,還好...車票20一人,車行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建南汽車站,雨依舊很大,我只好拿出陽傘暫時遮雨,車站門口出租車倒不少,但一個比一個黑,到火車站一人十元還要四人拼車,因為雨大實在不想再等,好不容易找到一輛馬上交車的出租,不打表,15元到火車站。這些出租車司機的行徑讓我在太原的最後一刻加深了對這個地方的反感。

在火車站門口找了家德克士,等了將近3個小時,登上了回呼市的1676次火車,雖然是上鋪,但疲憊的我和老公還是很快就進入了夢鄉,至此,山西之行劃上了圓滿的句號,終於...可以回家了。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