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埃及記——拜訪法老和他的子孫們曾經生活的國度12

作者: 薛定諤薛定諤

導讀(照片請訪問我的博客:http://***/lxxlz/) 第07章旅途:盧克索——門農石像、帝王谷、女王殿、盧克索和卡納克神廟(下) 從盧克索神廟出來我們又驅車沿尼羅河北上,10分鐘後到達了卡納克神廟。假如我們是大祭司的話,在古代應該可以沿著卡納克神廟門外的斯芬克司大道經過孔蘇神廟來到這裡的。不過,現在我們沒有這個好待遇,得坐著大巴沿著尼羅河東岸邊上的現代馬� ...

(照片請訪問我的博客:http://***/lxxlz/)

第07章旅途:盧克索——門農石像、帝王谷、女王殿、盧克索和卡納克神廟(下)

從盧克索神廟出來我們又驅車沿尼羅河北上,10分鐘後到達了卡納克神廟。假如我們是大祭司的話,在古代應該可以沿著卡納克神廟門外的斯芬克司大道經過孔蘇神廟來到這裡的。不過,現在我們沒有這個好待遇,得坐著大巴沿著尼羅河東岸邊上的現代馬路到達。

假如埃及最美麗的神廟是阿布辛貝神廟,那麼最排場的神廟就是這個卡納克神廟了。埃及最牛X的神在古埃及住的最牛X的神廟就是這個!這個為祭拜神聖家庭的卡納克神廟始建於中王國時期,到了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大加擴建,後來第十九、二十王朝又續有增修。一個法老投資建設,後面的法老紛紛附和跟風,加之十八到二十王朝正值古埃及最有錢的時期,這使得卡納克神廟無論從規模還是豪華程度都達到了頂峰:

一般的神廟都是一座塔門——菲萊神廟啊、荷魯斯神廟啊都是這個規模。這個卡納克神廟則是塔門摞塔門,竟擁有10座塔門(東西向6座、南北向4座)。

一般的神廟都是一座庭院或者帶柱子的大廳,通常是20多根30根柱子。這個卡納克神廟的多柱廳竟有134根圓形巨柱,中央12根最大,高23米,直徑5米,柱頂呈蓮花狀,是古代建築中最高大的石柱。

一般的神廟一般都是供奉一個主神,就算捎帶把神的老婆孩子一起供上,也是把這些神都放在一個神廟裡。這個卡納克神廟是分別給阿蒙、阿蒙的老婆穆特、阿蒙的兒子孔蘇三個人分別建造了一座完全獨立的神廟!

娜娜導游帶著我們一行到了卡納克神廟朝西的主門。無法想像那是三千年前留下的廢墟:常常的斯芬克司大道一直延伸進入神廟,整整六座高大的塔門一排一排森然羅列過去,氣勢恢弘。

我們沿著塔門向裡走,左邊就有三個小神廟房間,是存放太陽船的房間,太陽船是用來搭載三位真神的神像在奧帕特節的時候出神廟接受人民的膜拜用滴。

再往裡走就看到了那個神奇的多柱大廳。娜娜說,以前這些神廟都是有房頂的,在這些立柱之間豎立著法老的塑像,陽光只能從神廟頂部的天窗上直射下來,整個神廟顯得非常的陰森,據說一般人只要一進去,就會被這股氣勢震懾,本來存著的一點小心思在這裡一嚇立刻啥都交代了。現在這裡已經是“廢墟”了,房頂自然是都沒有了,但是這個多柱大廳裡的立柱眾多,除了主通道外柱子和柱子之間的距離也就2、3米,除非是正午,其它時候陽光仍然受到眾多柱子的遮擋使得這裡的光線暗了很多。坐在石柱旁,看到運動中的陽光不停地變化著石柱的陰影,光斑在柱身上交替著位置,明明亮亮,陰陰陽陽,它們讓行走在其間的人很容易有一種恍惚感。在“探索發現”片子中,有一個鏡頭是在陽光照射下的海洋中,數十米長的海藻從海底一直伸到海面,陽光透過海水婆娑著照射下來,形成海底的森林,魚兒在“巨樹”一樣的海藻間穿行、忽明忽暗。不知怎的,XX坐在石柱邊,腦海中就浮現這個鏡頭。估計法老們設計這樣的大廳就是要讓人們產生這等壓抑恍惚的效果。想想看,每當日出的時候紅色的陽光先照射到蓮花的柱頭,然後逐漸下移,光線不斷變幻,石柱上的浮雕和柱間的石像在幻化中不斷從黑暗中浮現又隱沒,真是讓人有無限的緊張和肅穆啊~~~

迷起眼睛看石柱的頂端,會看到石柱的頂端交替呈經典的蓮花和紙莎草花造型,每一根石柱都撐起二十多平米的面積(那可是很大一個房間啊),估計每個石柱頂上都能站上幾十人吧~~~。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裡有個很經典的鏡頭,就是那個女富翁在石柱大廳中游覽行走,忽然有一塊巨石從石柱頂上掉落,差點砸到女富翁的,就是在這裡的拍攝。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偵探懸疑片因為是八十年代XXZZ年紀很小理解力有限的時候看到的電影,總覺得情節緊張曲折,如果放到現代估計很快就淹沒在票房大戰中了。但是,無論怎樣,緊張的情節、還有沿途神秘的異國情調(現在回憶起來在尼羅河上的郵輪和我們的船都很像,而且好像就叫“卡納克號”)都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像~~

穿過石柱大廳,一下子就看到兩座高大的方尖碑。在神廟中看到方尖碑,感覺上和在廣場上、在塔門門口看見方尖碑都不一樣。這時的方尖碑是鶴立鶴群,在諸多高大的建築物中,兩座方尖碑又高聳如雲,游客如我們一樣都會近距離仰視它們,仿佛它們就像是城市中的兩座摩天大樓(估計有世貿大廈的意思)。

這兩座方尖碑都是那位傳奇女王哈采謝譜蘇特的傑作,其中一座(就是從入口進去以後左邊那一座)更是全埃及境內立著的方尖碑裡最大的方尖碑——如果把躺著的也算在內的話,阿斯旺那個未完成的方尖碑是最大的,也是這位女王的作品。最大的這座方尖碑高度有29米,在現代可能不算高,但是近距站在它的腳下,會讓人覺得倒吸一口涼氣——真的非常非常有氣派!娜娜讓我們注意方尖碑的顏色,它被分成了兩個顏色,上面的一段淺一些,下面的一段偏紅更像阿斯旺花崗岩的出產地顏色。原來,這座方尖碑後來被圖特摩斯三世用高牆遮擋了起來,整個方尖碑上的像形文字寫的句子是 “她為她的父親阿蒙——兩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紀念物,為他用南方的堅硬花崗石建造了兩個大方尖碑,它們的表面鍍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當太陽在它們之間升起時,從尼羅河的兩岸看去,它們的光芒照耀著大地。阿蒙神,兩片土地王座之主:他讓我統治黑土地和紅土地,作為一種獎賞,在整個土地上沒有人反對我。所有異國他族都是我的臣民,他將天的邊際作為我的疆界,太陽環繞的一切都為我勞作。他將這一切給予他親生的人,他知道我將為他統治這一切。我確實是他的女兒,我服侍他,知道他所有的意旨。我從我父親那裡得到的賞賜就是生命、永恆和統治,在萬物的荷魯斯王座上,像拉神一樣長久。”但是遮擋過以後,留在上面的文字就剩下前面一段贊美阿蒙神的句子了,後面關於女王的正統身份的文字都掩蓋在了牆體的後面。

幾乎所有介紹卡納克神廟的文字都說圖特摩斯三世是因為嫉恨女王而將方尖碑遮擋。但英名的XX在前面就說啦,如果真是嫉恨,應該將方尖碑徹底抹去,如果真的嫉恨,女王殿就不可能在女王去世後得以完工並保留至今。圖特摩斯三世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女王功績的存在,他看似用高牆遮擋了方尖碑而沒有毀掉它,給大臣和祭司的解釋是“方尖碑上有頌揚阿蒙神的語句,我們不能抹去”;他看似又毀掉了女王留下的很多浮雕但保留了女王殿和女王的神像,給大臣和祭司的解釋是“這些女王像用的是奧西裡斯神的造型,我們不能毀掉”。但是有誰知道這位法老的真心呢?如果不是他的這位繼母將女兒嫁給他,他如何能有法老之位?如果不是他這位繼母在他年幼繼位後繼續把持朝政,又開辟疆域打敗南方努比亞人的進攻,他如何能在成年後順利接管朝政、又得到這樣富饒繁榮的國家?所以,XX更願意相信圖特摩斯三世對這位先攝政又直接執掌朝政的繼母是心懷感激和愛意的,只是在朝堂和百官言論下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保護著她的尊嚴。

經過這兩座方尖碑再向右拐,又會看到一座倒塌的方尖碑,只余上面的部分——據說也是女王的傑作。在這個位置有“三座方尖碑最佳合影地點”。對於熱愛“下車拍照”的中國游客來說,這裡是必留影之處。於是大家排成長隊,在一片“茄子”聲後哢嚓哢嚓下自己的影像。

倒塌的方尖碑的對面就是那個埃及保留下來的最大的“聖甲蟲”石像。本來在圖書館或者旅行書籍中看到這個石像時以為是非常巨大的一只屎殼郎,走到近前才發現不過是一個“馕”的大小。越發證實了一件事:只有親自到現場之後才能發現真像。

聽說這個聖甲蟲的石雕很有靈性,圍著它繞上七圈可實現自己的心願,更牛的是據說對祈求生孩子的特別靈驗。XX沒敢去轉,一是沒那個心願,二是怕轉反了不是更郁悶。站在甲蟲邊上又發現一怪,只有女的在轉,男的一般都在邊上看著。難道都現代社會了,老公們還堅信生不出孩子只是女人的錯?XX隨口問了邊上的一位貌似中國人的游客(細問才知是個台灣人,當時他的老婆再轉ing),這位老兄遲疑了一下說“我怎麼看怎麼覺得這東西像個王八,我一個大男人向王八祈禱什麼?難道是要祈求做王八麼?”

我faint……

“王八”聖甲蟲邊上(東側)就是“聖湖”了。ZZ指著那一片方水池問娜娜“這是聖湖吧?”,得到了娜娜的大力贊賞“對極了!你真聰明!”因為娜娜身邊只剩下我們兩位好學的學生了,其它人都“拍照去了”……聖湖是那些埃及祭司每天在祈禱前沐浴以及清洗祭司聖物的地方,以前聖湖底部是和尼羅河連通著的,所以是活水。現在已經是一潭死水了,據說埃及政府每年把水抽出來再重新更新來過一次,以保持這個旅游景點能夠繼續接待游客。

到達這裡,我們在卡納克神廟能看到的完整景觀就基本上結束了。XX和ZZ又繞到神廟的最東側游歷了一番。東側的塔門已經全部破敗,只余下孤零零聳立在亂石中的門樓,很像圓明園的那個西洋樓遺址給人留下的印像。神廟中沒有樹木遮擋,太陽照在沙石上甚是刺眼。沙土中只鑽出一些帶刺的荊棘狀植物,細細辨認後發現竟就是耶穌受難時戴的那個荊棘頭冠所用的植物——看來是沙漠特產!

再次返回到神廟的主體後,方有時間細細辨認神廟塔門和石柱上那些浮雕巨像。沒有陽光直射的地方還能隱約看到神廟石壁上的顏色,廟頂橫臥的石柱上仍殘留有紅色的壁畫,在一座神廟的天頂上看到藍色的天空之神努特。浪漫而又不失莊嚴。

坐在石柱大廳休息時,走來一位外國中年婦女——顯然是一個人來的沒有導游,她詢問我們是否懂英文得到肯定答復後就問ZZ:“我從書上看到古埃及的像形文字是我們這些國家字母文字的起源,但是我看到這些文字後完全沒有感覺。我覺得這些文字的形像看起來更像中國的像形文字,難道它不是你們中國文字的起源嗎?”

哎呀真是問到點子上了啊~~~才做了深入研究的ZZ此時恨不得直接擺攤授課呀,趕緊細細講解:字母文字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表音,所以也叫拼音文字,這一點是和中國表義的像形文字不用的。例如,在中國的文字中,一個“鳥”的形狀的文字表示的意思就是鳥的意思;而在古埃及的文字中,一個“鳥”的形狀的文字只表示一個字母、譬如是“A”,而一個完整意思的“鳥”可能需要多個字母來組成。這種文字構造原理是現在例如英文這樣的語言文字的基本特征。

得意洋洋的講解結束後,我們的卡納克神廟之旅也就結束了。在這裡把網上經典的評價也彙總一下下:中國古代文人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古埃及人則做到了塔不驚人死不休,廟不驚人死不休!在卡納克神廟盤桓一個多小時絕對是走馬觀花,世上有許多景點是用來觀賞的,卡納克神廟卻是需要用來閱讀的!

紙莎草畫

從卡納克神廟出來後,我們在盧克索的神廟之旅就結束啦!

在出發前往紅海之前,娜娜導游帶我們來到一家很大的紙莎草畫專賣店。店非常大,有兩層樓!一進去,店員就發給我們每人一張標著“Order”的寫訂單的紙:看重那副畫,直接把畫邊上的編號寫在紙上,標明數量,一並到前台結帳——非常現代化。

古埃及人創造了莎草紙,而且比中國人發明造紙術至少要早2000多年(那是在距今2000年前的西漢時代發明的)。盡管那只是對天然植物的一種簡單加工,嚴格意義上說還算不上是“紙”,但在2000多年以前,那畢竟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古埃及人對人類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

和前面在阿斯旺看石雕商店一樣,商店的導購先帶我們來到一個工作台給我們細細講解紙莎草紙的制作過程:取紙莎草(貌似青竹竿,細長,青綠色。埃及人認為,紙莎草頂部的細纓像征著太陽的光輝,而三棱狀的截面則昭示著金字塔。)的根莖段,去掉葉子,截成所需要的長短,然後用刀剝去外層,裡面芯的部分質感很像竹筍的“髓”,這便是制作紙莎草紙的核心材料。工作人員把這種嫩白軟質的髓盡可能地切為薄薄的長條狀,放入清水浸泡,5、6天後取出為白色或米色,12天後取出則為棕色或褐色(據說,紙張的顏色只是根據收藏者的嗜好而定,質地都是相同的)。到日子後將泡好的長條片放在木板上,用木杖擠壓將水軋出,再橫一根豎一根交錯著拼放在紗布和硬紙板上;待拼成所需紙張的大小後,再用紗布和硬紙板相夾,放在鐵質的壓板機下壓3天後取出,一張結實耐用的紙莎草紙就這樣制成了。

做好的紙莎草紙就可以在上面作畫和寫字了!紙莎草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材料之一,是記錄古埃及歷史的主要載體。莎草紙在干燥的環境下可以保持千年不腐,曾一度成為古埃及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希腊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廣泛使用,據說全世界約有10萬張莎草紙文獻保存至今。莎草紙的拉丁文稱謂是“Papyrus”,這也是英文“Paper”一詞的來源。在埃及博物館上二樓的樓梯邊牆上就掛著很多出土的用紙莎草紙上寫古埃及書籍字畫。幾千年前的文物啊,就這麼歪七扭八掛在牆上……

就如同在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要購買用宣紙畫的中國畫一樣,在埃及也要買用紙莎草紙畫的埃及畫。我們去的這家畫店牆壁上掛滿了紙莎草畫,裝裱起來的畫框中,還都保留著莎草紙原有的毛邊,燈光映襯下,色彩艷麗,金碧輝煌,令人目不暇接。畫作的內容主要是臨摹古埃及歷史上那些刻畫在石碑和墓壁上的經典圖案。根據紙張的開幅、質地和畫作的藝術價值,價格從幾十個埃鎊到上千美元不等。

能賺錢的商品肯定有人會來造假,據說地攤上賣的那些很便宜的紙莎草畫,基本都是假貨,好像一、兩個埃磅就能買一張。所謂假貨,是以紙莎草之外的其他植物(譬如香蕉)的莖葉造紙,畫作也是印刷品而非手繪(要鑒定是不是手繪,手上沾一點水碰一下顏料就知)。既然是真紙真畫,那麼價格也就相對較高。可是相對於其它埃及的旅游紀念品(香精、石雕等),紙莎草畫絕對是非常值得購買的!店裡還提供一項特色服務,可以用古埃及的像形文字在畫作上加上你的名字。

沒有人不會被那些畫面上鮮艷的顏色和充滿埃及情調的繪畫主題迷住,這絕對是值得購買的旅游紀念品兼藝術品,如果只是買一個“到此一游”的小牌子,回家後很快就會丟到一邊。但是紙莎草畫不一樣,裝裱起來後裝飾自己的房間,效果絕佳!而且,相對於其它埃及特產,紙莎草畫的價格還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價錢可以商量,買得多自然有優惠,ZZ和XX買了差不多8百多埃磅的紙莎草畫,七折成交。到櫃台取畫的時候,店員十分熟練地把畫作卷起來,放進專門的畫筒裡交到我們手中。回到北京後當我們把鮮艷的紙莎草畫送給ZZ的八卦堂妹和XX的妹妹時,都得到她們一致的贊賞。


精選遊記: 盧克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