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績都江堰

作者: fumu1380

導讀10年前的寒假,我去四川成都旅游。在感受了杜甫草堂的茅屋與秋風所破歌的詩情以及武候祠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氣韻後,又驅車50多公裡到了都江堰。 首先看見到的是,在一彎清悠江水流去的峽口壁上“寶瓶口”三個紅色大字,它的左有一河床高出寶瓶口的河道,上架一關閉著的閘。 沿著寶瓶口之上的堤壩往前走,不遠便見一上書“飛沙堰”三字的碑,碑右是寶瓶口直流 ...

10年前的寒假,我去四川成都旅游。在感受了杜甫草堂的茅屋與秋風所破歌的詩情以及武候祠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氣韻後,又驅車50多公裡到了都江堰。

首先看見到的是,在一彎清悠江水流去的峽口壁上“寶瓶口”三個紅色大字,它的左有一河床高出寶瓶口的河道,上架一關閉著的閘。

沿著寶瓶口之上的堤壩往前走,不遠便見一上書“飛沙堰”三字的碑,碑右是寶瓶口直流而下的江江水,碑左的樹隙外是一干涸的河道,河道上卵石離離。堤末端江裡的圍欄中,一魚嘴形狀的建築物與“都江堰”堤壩相連將泯江一分為二:內江和外江。外江上架雄偉的大閘,岷江之水繞過關閉的大閘自魚嘴右方緩緩流入內江。

有位解說者為我們解說:修築者是用魚嘴和堤壩相連作為分水堤將岷江劃為內外兩江,根據水量的洪枯決定大閘開合。夏秋洪汛時,洪水被一分為二。

聽說有個觀景台可以看到全貌。我們爬上了觀景台。在台上向下俯瞰,見到相連的魚嘴分水堤像一條伏在江心的大鯊魚,將岷江劃然中分,大閘像個梳篦鑲嵌於外江之上,雖然外江干涸,但離離卵石讓人看得清清楚。越分越細的河道,它和內江沿途被分支延伸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的網。解說者說:夏秋之交洪汛時,那扇形的網便將洪水逐漸分流出去,既利用了水源,又解決了洪澇災害。

半山腰二王廟的資料告訴我們: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0年。秦時人李冰任蜀郡郡守時,見川西平原因洪水泛濫旱災不斷,糧食畝產僅有二三百斤,人民苦不堪言,便決心解決洪澇旱災。他爬山涉水歷盡艱辛查看地勢水源後,與兒子二朗帶領蜀地百姓開山疏水,利用岷江一帶特有的竹木卵石以及岷江之水由西北山谷流向東南平原的地勢,以“分四六,平旱潦”的治水原理,造成了這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這便是都江堰。

自都江堰建成後,岷江之水被都江堰按比例調節著。既枯水時六成流向內江四成流向外江,洪汛時六成流向外江四成流向內江,扇形似的水網灌溉著川西平原三百萬畝農田,將糧食畝產由二三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使成都平原成了舉世聞名的“天府之國”,為秦始皇平定中原奠定了經濟基礎。

都江堰剛修建時堤壩是竹木卵石壘成的,以後逐漸修正,尤其是解放後,人民政府特別重視,大為修善,許多處以水泥替代竹木卵石。現在的魚嘴就是。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人民為他修了這座二王廟。廟門上有對聯曰:恢拓禹功名父子,創開天府古神仙 橫額:膏流萬傾

去年汶川大地震,聽說二王廟被毀壞,心中好不難過。但願有關方面能盡快恢復她的原貌。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