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浙江武義郭洞村

作者: yuyunju

導讀探原始奧秘,尋秦余古風 ---- 探訪浙江武義郭洞村如詩如畫、人間仙境般的自然生態古村落郭洞,就藏在浙江省中北部的武義縣城南約十公裡處有著百傾天然自生古木林的龍山山麓下的一個小山窩裡。 “郭外風光凌北鬥,洞中錦秀映南山”,這是古人對郭洞的貼切描繪。由於村莊地處層巒疊嶂的山谷之中,山環如郭,幽邃如洞,故名郭洞。這裡奇峰插雲,古樹參天,竹木蒼翠 ...

探原始奧秘,尋秦余古風 ---- 探訪浙江武義郭洞村如詩如畫、人間仙境般的自然生態古村落郭洞,就藏在浙江省中北部的武義縣城南約十公裡處有著百傾天然自生古木林的龍山山麓下的一個小山窩裡。

“郭外風光凌北鬥,洞中錦秀映南山”,這是古人對郭洞的貼切描繪。由於村莊地處層巒疊嶂的山谷之中,山環如郭,幽邃如洞,故名郭洞。這裡奇峰插雲,古樹參天,竹木蒼翠,山清水秀,古樸寧靜,清幽秀美。生態環境特別優越,風光景色十分宜人。村內古跡文物隨處可見,明清古建築比比皆是。古塔古殿,古橋古亭,古祠古宅,古井古池,古牆古坊,古路古樹。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置身其中,你禁不住會被那巧於因借、面山繞水的風水環境;千姿百態、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居;格調高雅、寓教於娛的雕刻裝飾;族規嚴明、民風淳樸的鄉野情調而陶醉。是一個“探原始奧秘,尋秦余古風”返樸歸真、體驗山鄉生活不可多得的旅游觀光勝地!

快去郭洞

“山環如郭幽遂如洞”是浙江武義古生態村郭洞環境寫真。郭洞,融山水、古樹林、古橋亭、古寺院、古城牆等景觀於一體。約5平方公裡的景區內,層巒疊蟑,竹木蒼翠,靜雅宜人,蘊涵豐富的古生態文化。集山川之秀,彙詭奇之景的郭洞水口,80多棵明代萬歷年間栽種的古樹,密布於古城牆內外,古韻森然。城牆東首的回龍橋,初建於元朝,重建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石橋上有亭子,是最吸引人的休想觀光點。橋東龍山之麓有建於明末的海麟院,塑有關公像和壁畫。村南寶泉岩,為武義著名的“武陽十景”之一,登上獅子頭 山頂眺望千峰奇景時,兩腋風生,飄飄然有雲游仙境之感。寶泉岩上的寶泉寺,初建於明代,它不僅是方圓數十裡佛教信徒進香誦經之寶剎,還曾是當年武義南營紅軍的營地。寶泉岩巔的寶泉,臥虎山麓的漳泉,旱不涸潦不溢,冬溫夏涼,自古名人多有詠誦。何氏宗 祠,是郭洞20多幢明清古建築中的代表,建築恢宏,氣魄不凡。祠內的古戲台典雅古樸,匾額滿梁顯示著這裡的人傑地靈,後院與祠同庚的羅漢松,冠大形美,為省內難得的古樹珍品。以及龍山奇峰插雲,百畝古森林中雲蒸霧游,蟬噪鳥嗚,煞是神奇。郁郁蔥蔥的千年名水古樹掩映襯托……。仙境一般,詩意無窮。

郭洞的歷史

郭洞人不姓郭而姓何。從何氏家譜查知,公元1341年(元朝),武義後生何壽之進山看望居住在郭洞村的外婆,但見此地碧溪雙注,翠嶂千重景色秀麗,任定郭洞“山不深而饒竹木之富,水不大而盡煙雲之態,是萬古不敗之地”,頓生遷居之意 。在征得時任廣東按察使副使的祖父和父母的同意,便離開繁華的縣城和顯赫的官家府邸,遷居郭洞,此後600多年,何氏家族香火鼎盛,綿延不斷,至今已有後裔2000余人,成為郭洞的大姓人家。

郭洞的風水

風水,用現代人眼光來看,無非是地行學。在中國文化體系中,風水與陰陽八卦結合,是中國古代玄學的重要內容,大到皇帝的登基大典,小至百姓的幕地選擇,都與風水關系極大,郭洞先祖何壽之深諳風水之道,確信這是塊“萬古不敗之地”,告別顯赫的府邸,來到這“山環如郭,幽邃如洞”的小村。

郭洞地形確實獨特,小村依山傍水,東西環山,北面臨湖。古樹名木成林的龍山猶如一座綠色的金字塔屹立在村旁,嚴然一道畫屏繡幛,兩條碧溪在村頭彙合後沿西山環村而流,一座拱橋---回龍橋跨溪而建,把小小的山村輕輕合攏在懷中,將這塊寶地的風水包裹的嚴嚴實實。

郭洞的環境

到了郭洞,看那奇峰插雲,古樹參天的龍山天然自生古木林,無人不感嘆贊美,都說保護這樣好的古樹林在浙江中北部是少見的。郭洞山好水也好,大山深谷間溪澗交錯彙成了東西兩條小溪合二為一流經郭上、郭下兩村,溪水清新見底,游魚尾尾可數,水質清醇甘甜,幾百年 川流不息滋養著世世代代郭洞村民。

郭洞的文化

任何一個地方景色再精致,但如果沒有文化內涵,不能品賞人文景觀,恐怕總是缺少回味的。郭洞所以耐看,除了自然生態環境以外,還因為有大片的明清古建築、雖然鮮見豪門深院,但是村宅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可以說是一部從明清直到民國的建築編年史。這裡有古樸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細刻的清代牛腿,以及受到西洋風氣影響的民國門窗。

讓人饒有興趣的是郭洞的整體布局。如郭下村建成了形似琵琶形,又像一條魚,正臥在S形龍溪的下部彎子裡。村內道路四 橫兩縱,四通八達,方便快捷,河卵石鋪築的道路晴雨皆宜。還有依北鬥星形狀排列的七眼水井分布在各個方位使村民飲用及消防都很方便。公用設施有一祠四廳分布在村子的上中下三個部位,村民的祭祀婚喪喜事等活動均可就近舉行。

郭洞的教育

郭洞雖在深山,但世世代代崇尚教育,立志讀書為國效力使郭洞的民風之一。400年前郭洞先祖就創辦了私塾“嘯竹齋”,清康熙年間擴建為“風池書院”,書院如今已改建成了村中的小學。

郭洞先祖重視教育,為了培養子孫還專門撥出學田、儒田來辦學。在郭洞讀書是免費的,因為讀書不花錢還能讓子女知書達禮,所以即使家境貧寒者也送子女上學。歷史上僅明清兩朝就出了百多名秀才。現今郭洞村60歲以上的老人中仍然有80%讀過書有文化,這麼高比例的有文化者,在中國農村尤其是在深山叢林的山村中是不多見的。郭洞村至今還流傳著一首《讀書歌》:“一代絕書香,十代無由續。書不讀,禮儀薄,縱有兒孫皆碌碌”。

人與自然

郭洞巧妙地利用了山山水水,就是一溝一坡,巨石,古樹都起到了襯托作用。由此構成了郭洞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塔、橋、亭、閣、牌坊、寺宇處處建築都恰當的選擇最為合適的地方,使這些人工建築與高山、綠水、古樹、村莊融為一個整體。其建築之精妙,布局之合理。是充分體現了郭洞祖先獨具匠心的構思與設計,智慧與才能。同時也是郭洞人世代崇高教育,注意“環保”的結果。

郭洞的祖先。曾立下極為嚴厲的護林族規:凡村中人,上山伐一棵大樹者。斷其一臂;伐一棵小樹者,斷其一指;折一棵樹者,拔其一指甲。從此村中人未敢毀山上一草一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年代)有人要上山砍樹燒碳煉鋼鐵,“文化大革命”年代也有人要上山砍樹。村中老人結隊上山,以族規勸誡欲伐樹者,用身體保護古樹,終於使龍山古森林免遭劫難。

郭洞人說得好:“別以為自然沒有靈性,其實不然。人類尊重自然一尺,自然會報答人類一丈。郭洞幾十代人保護了龍山古林,龍山則600年來庇護了我們郭洞的平安。”

郭洞古民居

郭洞分郭上、郭下兩個行政村。僅郭下就有明清古民居53幢371間之多,全村近2000人口至今十之有六仍住在青磚黑瓦的古建築中。建築構件如鬥、栱、梁、枋、櫞、牛腿、雀替、門、窗,均巧構細鏤題材廣泛,寓意豐富。裝飾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名勝古跡、花卉動物、博古器皿、幾何形紋飾等人物題材又可分為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宗教神話。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小品人物,如漁樵耕讀、馬上有喜等,反映了情趣盎然的民俗民風。花卉動物題材則取吉祥花草動物,表達了郭洞先民的各種美好願望。建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新屋裡”是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已有360多年歷史。連續三進共30間房屋高聳的馬頭山牆,氣勢不凡。8個窗子的鏤空木雕圖案各不相同,正房窗子雕百鳥繞庭和百鳥朝鳳,西廂房窗子雕刻喜鵲和百獸繞庭,配以產子很多的魚蝦,東廂房窗子是雙獅耍球和鯉魚跳龍門,還刻有松鼠。像征古祥康樂、福祿壽喜。房梁上雕魚,房柱牛腿雕龍鳳,樓上廳亦雕梁畫棟富麗堂皇。還有一快照壁花牆的磚雕圖案,形像生動可愛,古樸美觀。牆體圖案內外不同,內牆圖案為古錢幣,外牆圖案是鳳凰朝陽、獅子搶球、麒麟送子,漫游的梅花鹿、鮮活的花草,條塊結合的幾何圖行。這如此精美的裝飾,既顯示了房主人的富有和文化素養,也說明了明代泥木工匠的精湛工藝和創造才能。

水口

水口這個詞在古籍中是眾水出口之處,入口之處稱為天門。要求進口開敞,出口宜關閉緊密最怕直瀉無收。古代人視水為財源和吉利的像征,非常重視一個村落的水口選擇和建設,認為水口是一個村落的風水寶地,一般都要在水口建橋梁、蓋寺廟,栽種大量樹木。寓藏風納氣、招財進寶之意。“以蔭地脈養真氣”,郭洞也是這樣,此外還利用地形建造了一段城牆和東西城門,所以水口又是守御村莊的關口和屏障。

郭洞水口,融山水、古樹、橋、亭、院、閣融為一處整體景觀,是自然風光與人工建築結合最為緊密的地方。一道高約五米以河卵石砌築的古老城牆橫貫東西,擋在村口,城牆內外數排明朝栽種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八十多棵松、柏、樟、杉等古樹,郁郁蔥蔥把郭洞村遮映得朦朦朧朧 。六十年代前,村民均從古城門出入。初來者到了城門口,看到了城門口的楹聯“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橫批“雙泉古裡”便知道郭洞已經到了 。

古水碓

古城牆內,有建於清代的水碓,是古代利用水力加工糧食的場所,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現在,舂碓、石磨、手磨、谷礱、踏碓等設備將一應具全,供游人參觀和試用。水碓塘養魚,讓人們垂釣;塘邊擺放水車(一種古代木制提水工具),游客可以嘗試一下農夫踏水車的勞動。

回龍橋

回龍橋是武義縣級保護文物,初建於元朝,古名“石虹”橋。明隆慶年間,郭洞第八代祖根據“山為龍山,橋為艮像,住則 龍回”的緣由重建,並易名回龍橋。後被水衝垮,現在的單拱園頂石橋是康熙六十年(1721)再建,並在1754年復建四柱小石亭於橋上,使橋更堅固秀麗,遠看如彩虹飛架,近看又似展翅欲飛之大鵬,別致有奇。橋下溪水潺潺,眼前風光如畫。在橋上歇息觀景,如置身於詩情畫意的山水風光之中,令人心曠神怡!

風池書院

龍山之麓的郭洞小學,前身是嘯竹齋和風池書院。早在明嘉靖年間(1541-1551),郭洞先祖便創辦了家塾--嘯竹齋。清康熙之前,擴大規模改為風池書院。這所古代學校為郭洞培養了大批人才。僅明清兩代就出了貢生10人,增廣生14人,稟贍生10人,府、縣秀才114人,入太學的有一百多人。

值得一書的是郭洞祖先十分重視教育,為了培養子孫專撥學田、儒田辦學,所以在郭洞讀書基本是免費的。因為讀書不花錢,還能使子女知書達禮,因此,即使家境貧寒者也都送子女讀書。

書院遺址有一株紅梅,是清朝在杭州於潛縣做儒學訓導的何雲舉告老還鄉時,縣令贈予的紀念品。何雲舉代回老家栽種在風池書院,290多年來飽經風霜,至今仍然年年開花,歲歲飄香。

何氏宗祠

郭洞古代公用建築的代表-何氏宗祠。郭洞的人並不姓郭,絕大多數人姓何。何氏宗祠建於明代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門前三對旗杆,是封建世代獲得一定官職和功名的人才能豎立的,像征其地位和榮譽。祠堂總面積1200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像肅穆。古戲台翹角飛岩,壁畫《唐皇游月宮》是武義籍道士葉法善正在月宮向李隆基皇帝講述楊貴妃仙逝後故事的情形。

匾額多是何氏宗祠的一大特色,原有94塊,是明清官員題贈給郭洞傑出人物,褒獎其高貴品德和突出業績的。可惜在“文革”中被毀,僅保存下來5塊。現已根據宗譜資料,重制了40多塊,以重現祖先榮耀,激勵後代再創輝煌。祠中對聯、仿古竹簡和掛屏,展示著豐富的郭洞古文化與名人事跡。宗祠後擺放著一批壽棺,這是當地喪葬風俗的表現;陳列祖宗牌位的神龕話門,為明代文物。後院有棵與祠同庚的雄性羅漢松,以及龍山一棵古老的雌性羅漢松,樹形美觀,枝葉茂盛,有關專家認為,它們是全省同類樹中數一數二的古樹珍品。何氏宗祠中的“郭洞民俗風物展”,陳列著一大批鮮見的古董,有些農耕與生活的用品很希奇,能讓游客一飽眼福。

龍山原始森林

郭洞龍山海拔390米,面積100多公頃,是浙中難得一見的原始森林。因呈等腰三角形而譽為“郭洞金字塔”的西山坡,全是樹齡六七百年的天然古木。樹種很多,有的還是國家一級珍稀樹種。有矩葉衛、虎皮楠、豹皮樟、紅皮樹、青岡櫟、羅漢松、禿瓣杜英等。多為四季常綠樹種,形成郁郁蔥蔥,幽暗神秘的天然古生態林,使該林中天天可聞鳥叫聲。還有松鼠,黃麂、野豬等野生動物,50年代還有老虎出沒。山上野生藥材也很多。當雨後天晴,龍山雲蒸霧繞,更為神奇狀觀。有詩為贊:百傾森森原始林,西坡樹盡半千齡,藥材鳥獸藏幽處,探秘神奇游步臨。

森林是大自然的吸塵器。郭洞龍山原始森林中的空氣負離子含量要多於城市居室百多倍,因此,龍山是個森林浴的絕佳之處。

文昌閣

文昌閣座落在郭上村的村口。郭上村後山行似臥虎,文昌閣正好建在老虎卷尾之內,雖然現在公路從老虎屁股上通過,但是由石牆構成的老虎尾巴,仍依稀可辨。文昌閣建築輕靈精巧,翹角飛檐。閣樓上塑文昌帝君像。從前,當地人春闈秋試趕考前,都要到文昌閣朝拜,祈求高中。

郭上村裡面有東溪和西溪兩條河流,像兩條龍奔騰在青山之間。這兩條河流在郭上村邊彙合,人們說:這裡的風水是雙龍戲珠,這顆珠就指文昌閣。

並蒂樹

郭上村文昌閣西側有兩棵奇特的古樹。並蒂而生五百年,緊緊相依似情人。一棵是楓香樹,樹高21米,胸徑1.28米,樹齡450多年,到了金秋,楓葉艷紅,十分漂亮。另一棵是紅豆杉,樹高16米,胸徑1.5米 ,樹齡500多年,是國家一級珍稀樹種,種子、樹葉均可入藥。有關專家說,兩棵不同的樹如此緊靠生長,枝葉插合,年久茂盛,是少見的。“參天兩大樹,遙看一樹同;百載共風雨。不分杉與楓”

大灣湖

郭洞村南的大灣湖,欄河壩高20余米,蓄水量60多萬立方,湖面600多萬平方米。湖四周高山環繞,奇峰林立,樹木蒼郁 ,異常幽靜。湖的彙水區內無人居住,沒有污染,水質純淨,碧波粼粼,湖中魚兒眾多,但是很難釣起,也許是水質太好,魚兒特別有靈性吧。大湖灣現在還開發了水上游樂場,可以在泳池游泳,魚池垂釣,乘竹筏游湖,實是水上游樂的絕佳之處。

寶泉寺

座落在寶泉岩的寶泉寺初建於明朝,1991-94年重建。幾百年來香火鼎盛,是佛教信徒進香誦經的禪寺

寶泉寺還是一處革命勝地,1930年以郭上村貧苦農民為主的武義南營紅軍以寶泉寺據點,開展革命武裝鬥爭,打擊反動勢力威振四鄉。

鰲峰塔

建於1778年,因為建在形像鰲魚的山上而得名。該塔三層六面玲瓏小巧,塔的底層鑲嵌由郭洞先人何元啟手筆的石匾。當年,何元啟游覽村外,對郭洞的地理環境細加分析,感到村的東西南三面高山,惟獨村北山勢低矮,不利於聚龍氣、財氣於村內,是個缺憾。回家與哥哥商量,出資造塔於鰲魚山上,以鎮風水作標志。如登塔觀景就會發現郭洞真是個群巒奔赴、纖陌交錯、澗壑會注、竹幽樹茜、煙繚雲曳的好地方。


精選遊記: 金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