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綿山道教與寒食文化;

作者: 李氏、千金

導讀傳承綿山道教與寒食文化; 繁榮三晉旅游事業綿山道教文化綿山,因春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距介休市區20公裡,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一、介子推是綿山道教文化之祖 我國第一部道家神仙傳記西漢劉向《列仙傳》僅� ...

傳承綿山道教與寒食文化; 繁榮三晉旅游事業綿山道教文化綿山,因春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距介休市區20公裡,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一、介子推是綿山道教文化之祖


我國第一部道家神仙傳記西漢劉向《列仙傳》僅撰神仙七十位,而介子推列第十九位。僅此,足見介子推不僅與黃帝、呂尚、老子、彭祖等早期道教所奉神仙並列,而且地位也相當重要。其依據一是介子推生於老子之前,是最早的道家人物;二是他的言行與道教文化之源《道德經》及後世道教經典中所闡述的思想是一致的:一、是天人合一順應天命的思想,介子推對晉文公流亡十九年後復國稱霸的原因歸結為順乎天命。子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二、是為人臣者忠義為本的思想。葛洪《抱樸子內篇·對俗》提到:“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天師教誡科經》說:“諸欲修道者,務必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介子推在重耳危難時刻割股奉君,這一忠節行為被後世歷代道家所敬。三、是君主重德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德經》曰:“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以道“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當重耳看到介子推血染衣袍時,感動地說:“我日後拿什麼報答你呢?”子推慨然而言:“我不求什麼報答,但願您今後能做一位為政清明的國君”。四是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行為。《道德經》雲:“金玉滿堂,莫能守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介子推割股奉君,功高蓋天。但他卻功不言祿,悄然而退。五是守志守節始終如一的行為,《道德經》雲:“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介子推正是這種思想的先軀。當重耳焚山時,子推守志不出,與母抱木而亡。以上闡述,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為什麼先於老子的介子推的言行與《道德經》中闡述的思想有許多一致之處呢?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呢,還是介子推的言行對老子撰寫《道德經》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正因為介子推的言行與《道德經》的思想一脈相承,因而介子推歷史地成為綿山道教文化之祖。同時證明,綿山道家活動和道教文化的歷史要比其它地方早得多。二、綿山歷代道教文化簡述先秦兩漢時期,從《列仙傳》和歷代介休縣志可以清楚地看出,春秋時期,綿山道家人物除過介子推外,還有他的好朋友趙成子和老師伯子常。

兩漢時期,道家人物在綿山一帶的活動十分活躍。公元前202年,劉邦在謀臣張良等人建議下由洛陽遷都關中。“時張良西入關道出綿上”,為綿山腳下的百姓治絕狐患。(見清嘉慶《介休縣志》)東漢太學生首領、介休人郭泰,曾發“吾將岩棲歸神,咀嚼之氣,以修伯陽,彭祖之術,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的感嘆,對此,葛洪在《抱樸子外篇·正郭篇》中把他與其它道家人物相提並論。《後漢書》的作者範曄還稱東漢太學生首領郭泰“隱不違親,介子推之類;貞不絕俗,柳下惠之類。”郭泰身為“介休三賢”之一,其思想行為,對綿山道教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東漢之前,綿山一帶已經出現了子推廟。《後漢書·周舉傳》載:“舉既到州,乃作吊書置子推之廟。”這便是最早見諸於史籍的“子推之廟”。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人王肅《喪服要記》載:“桂樹者起於介子推……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燒死。國人葬之,恐其神魂貿於地,故作桂樹焉。”晉王嘉《拾遺記》載:“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有白鴉繞煙而噪,或集之推之側,火不能焚。晉人嘉之,起一高台,名曰思煙台 ”。後把介子推奉為威烈天神,把介母奉為介山聖母;把介子推的追隨者解張奉為清遠正神。《晉史·石勒傳》:後趙建平三年,皇帝石勒下詔曰:“……之推歷代攸尊,請普復寒食,更為植嘉樹,立祠堂,給戶奉祀。”綿山介公祠即始建於此。唐王朝建立以後,太宗李世民曾宣布“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官名,老子曾為“柱下史”)。李世民在雀鼠谷大戰後為感謝神恩敕建了天橋洞神宮;後唐高宗李治於永徽二年(651)敕建一鬥泉洞真宮;開元十一年李隆基的南出雀鼠谷後敕建大羅宮。綿山李姑岩廟觀亦為唐代所建。相傳太宗李世民義妹入山禮佛至此,“結廬焚修有年,卒登覺岸,後人即其廬肖像祀之”。(見清嘉慶《介休縣志》)

宋代綿山最大的道教活動是宋神宗敕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據《汾州通志》載:元豐元年,神宗下旨曰:子推“宜特封潔惠侯”。後文彥博奉旨在綿山舉行了敕封大典,現有封侯亭遺存。文彥博崇尚道教,“自號南極真子”(見清嘉慶《介休縣志》)。慶歷八年(1048),文彥博貝州平叛後,為感九天玄女助戰之恩,於故裡建玄神樓。後文彥博屢上綿山,研究道教養生,其長壽秘訣為“任意自適,不以外物傷和氣,不敢做過當事,酌中恰好即止”。金代介休人馬天來,曾為國史院編修。曾數次游歷綿山,其“波瀾口頰談元駃,土木形骸與世違。疇昔麻鞋見天子,只今道服勝朝衣”。天來善塑神像,綿山一帶多有其佳作。元代介休人梁志通,號達眩子,從小愛道。至元丙子年(1336),慕道西游,終秦之玉泉觀,後封為煙霞真人(見清嘉慶《介休縣志》)。玉泉觀曾為北宋著名道士陳摶隱修地。志通得陳摶之嫡傳,入玉泉觀後常往返於秦晉之間,對綿山道教發展的影響深遠。明清民國時期:據傳明太祖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曾游食到綿山,於後來叫朱家凹的地方修行。明王朝建立後,朱氏後裔朱元璋第三子晉恭王朱棡、第十七子朱權,以及第六代晉王朱知烊等,都相繼朝綿山,修寺廟。洪武十五年(1382)介休道會司建立,綿山道教科儀日臻健全,活動更加規範。範榮,字子蘭,(介休)澗武裡(今澗裡)人。明永樂甲午年 (1414)舉孝亷,任江西興國令,遇仙人張三豐並贈詩。張三豐認為“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主張“三教同源”。在張三豐及範榮影響下,綿山眾教相融,一直沿襲至今。

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號朱衣道人,也是在綿山一帶活動頻繁的一位道家人物,明崇十五年,為雲峰寺題寫長聯;清康熙十七年,重摹原東漢蔡邕所撰寫的《郭泰碑》;題綿山《石乳泉》、《介公祠》詩;創立《綿山太極拳》,並授於綿山道士孟太真。另據清順治間介休籍進士梁鐘豫《修李姑岩記》,當時雖然戰亂不止,而綿山李姑岩卻“道宇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披拂清芬,令人坐臥忘返”。兩千多年來綿山以人間仙境稱著於世,許多道家人物慕名而來,僅龍脊嶺就留下了陳祖、彭祖、呂祖等十余座修行洞;水濤溝成為歷代高道辟關辟谷的首選之地,先後有張良、雷隱翁、王賈等著名道教人物在水簾洞內辟關辟谷修行養性。綿山的祈雨文化源遠流長,自唐太宗祈雨後,有金大定祈雨、明洪武年間太原百姓祈雨、清光緒年間山西巡撫曾國荃祈雨等大型祈雨活動,現僅保存的祈雨靈驗牌位就有一百余尊。綿山獨特的道教文化當數自漢宋昌始的大羅宮求運掛雲牌,自唐李世民始的抱腹岩祈雨還願掛鈴,自宋文彥博父始的天橋求子掛燈等,因其靈驗而久盛不衰,沿襲至今。三、綿山道教文化方興未艾1940年侵華日軍燒山以後,綿山廟殿毀圯,道士被逐,道教活動一度處於停滯狀態。1995年,山西三佳煤化公司董事長閻吉英投巨資開發綿山,使綿山道教獲得新生並迅速發展。一是健全了組織機構:為發展綿山道教文化和綿山道教對外聯絡工作,1997年綿山設立宗教事務聯絡部,由靳維俊、靳玉鵬先後擔任部長。從1997年以來,恢復後的介休市道教協會三屆會長、副會長相繼由綿山道士鄒通玄、韓通義和居士靳維俊、靳玉鵬、曹桂香(女)等擔任。二是恢復了道教廟觀:綿山開發以來對全山的道教建築進行了恢復性修建,開發出龍頭寺、大羅宮、天橋、一鬥泉、朱家凹、李姑岩等道教景觀游覽區、建成了大羅宮、洞神宮、洞真宮、洞玄宮、介公嶺石窟祠等許多雄偉奇特的道教宮觀。僅大羅宮建築群就有一萬平方米,為全國之最。綿山所供道教之神從最高的三無、三清、四御到山神土地、四值功曹、金童玉女應有盡有。大羅宮近300平方米紅木鐫刻《道德經》以及英、日、俄等數國譯文《道德經》漢白玉石刻,540余平方米的眾神朝拜洪鈞老祖布畫等均為綿山道教文化的精品。

三是舉辦大型道教活動:2001年5月,舉辦了建國以來全國第二次大型綜合齋醮活動——羅天大醮。由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主持,全國十三個道教經樂團、各大名山宮觀大德道長,以及港、澳、台和新加坡、韓國、法國、德國、荷蘭等海外人士共800余人參加。此外,綿山一年四季經常性的神誕與成道慶典堅持不斷,並應香客要求舉行各種道場。四是1997年11月組織了100余人的綿山宗教樂團,下設道教分團和佛教分團。數年來,道教分團曾先後應邀參加了關公故裡運城市常平村舉辦的關帝1838年大祭演奏活動;陝西寶雞邱祖創建龍門山道場820周年紀念法會;沈陽普庵觀的開光法會;北京白雲觀方丈升座及修繕竣工、神像開光慶典,並協助北京白雲觀錄制《中國全真道教音樂賞析》光盤。2001年8月,應邀參加新加坡九大宗教迎國慶聯誼會。此外還在全山安裝了60余座星座燈圖,既是綿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成為綿山的特色夜景。綿山的道教活動和道教文化引起了國內宗教管理部門和道教界人士的高度重視與鼎力支持,2001年5月羅天大蘸期間,全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即興為綿山揮毫題寫了“道教名山”“人間仙境”等題詞,中央及地方各新聞媒體對綿山道教活動和道教文化進行了持續宣傳報道,使綿山的道教文化聞名海內外。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綿山自古以來就是眾教並存共同繁榮。綿山佛教文化主要有明清《介休縣志》及《介休金石略》載的漢建安年建的鐵瓦寺;有《大唐汾州抱腹寺碑》所載:由高僧迪公經營魏明帝敕建並賜名的抱腹寺;有《續高僧傳·曇鸞》中載淨土宗宗師曇鸞在“綿山之陰聚徒蒸業”的鸞公岩鐵佛寺及鸞公塔;有漢人成佛第一人田志超賜雨長安,唐太宗謝雨敕建的雲峰寺,以及正果寺自南北朝以來歷代高僧坐化包骨真身塑像十余尊等珍貴的佛教文物古跡。綿山開發以來,三佳公司董事長閆吉英把倡導佛道並存,共同繁榮,實現中華各族親如一人,世界各國好如一家的大道思想作為開發宗旨和立山之本,適應了各種宗教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不同需求,促進了“綿山旅游熱”在全國迅速興起,使綿山成為國內宗教界和旅游界共同稱道的風景名勝區。


(```)



(````)



(````)



(````)



(````)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