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烤馕

作者: 範國華

導讀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馕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片馕、希爾曼馕,等等。 據考證,“馕”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馕”。馕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干燥的� ...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馕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片馕、希爾曼馕,等等。 據考證,“馕”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馕”。馕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干燥的氣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各族人民喜愛烤馕就不足為怪了。

:?



(新疆烤馕)

據說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者曾在古墓出土過古代的馕。

下面是烤馕的來歷:

很久以前,在浩瀚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牧民們寒來暑往,常年累月游牧在荒無人煙的塔裡木河兩岸。有時一出去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年半載,只好帶著干糧上路。時常干涸的塔裡木河不能為牧民提供充足的飲水,沒過兩天,身上的干糧硬像戈壁灘上的石頭,又干又硬,咬一口門牙上直冒火星。

一天,太陽剛出來就像著了火,一絲風也沒有。一些似雲非雲,似霧非霧的沙塵,低低地浮在空中,吸食著人們身上的每一滴汗水,空氣中彌漫著羊毛被烤焦的味道。這時,吃草的羊學會了挖坑,將頭鑽進土裡,卻依然咩咩地叫個不停。牧羊人吐爾洪被太陽烤得渾身冒油,實在受不了了,就扔下羊群,一口氣跑回幾十裡以外的家中。

吐爾洪一頭扎進水缸,出來一卟冷,頭上的水立刻變成了水蒸氣。他突然發現老婆放在盆裡的一塊面團,不顧一切地抓了過來,像戴氈帽一樣嚴嚴實實扣在了頭上。面團涼絲絲的,舒服極了。這時,他又想起了扔在外面的羊群。

太陽依然在燃燒,吐爾洪踏著龜裂土地上冒起的粉塵,朝羊群走去。走著走著,他聞到了股香味兒。他左看右瞧,不知其然。他一路小跑,香味兒卻不離其後。不多時,腳下被一條紅柳根拌了一下,還沒等跌倒,頭上的面團滑落在地,摔得粉碎。香味兒越來越濃,布滿了前後左右。吐爾洪隨手撿起一塊兒碎餅,放進嘴裡細細品味,外焦裡嫩,香脆可口,非常好吃。

“咚嗒依嗒……咚嗒……”吐爾洪哼著鼓點,一邊嚼一邊脫下袷袢,把碎餅包起來,飛奔著跑回村裡。一路上,他見人就送上一塊碎,等人家說聲“好吃好吃真好吃”後,再繼續前行。不知聽過了多少遍“好吃好吃真好吃”,吐爾洪確認這東西就是好吃。嘗到香味兒的牧民兄弟得知來龍去脈,都紛紛效仿。這麼好吃的東西新工藝總得有個名字吧?為了區別各種餅類,吐爾洪就把大伙召集到一起,集思廣益。想來想去,還是他提議說:“就叫它‘馕’吧!” 天不是每天都晴的,在沒有太陽的陰天,或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人們吃不到馕的時候,心裡就特別難受。吐爾洪左思右想,想去了一個好主意。他在自家院裡,挖了一個大坑,四壁用黃泥抹實,在中間燒起紅柳根,等炭火通紅時,把和好的面團貼到四壁上,不一會兒就馕香四溢了,“面香油脆出新爐”的烤馕味道比自然曬熟的更好了。

從此,新疆的維吾爾族人就離不開馕了。在一些場合裡,馕還表達著特殊的含義。比如,掉在地上的馕渣子要順手拾起來放到高處,讓鳥兒去食;又比如,結婚時,新郎和新娘要吃醮著鹽水的馕,像征著有福同享、白頭偕老。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