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十二影(一)

作者: 快閣

導讀鳳凰十二影(一)有貼子上說鳳凰八絕是: 1.沱江邊的菜場以及在河邊搗衣的女人。 2.沙灣的吊腳樓。 3.北門外沱江邊上的露天餐座。 4.哺育了沈從文、黃永玉的文昌閣小學。 5.黃絲橋古城。 6.文廟、三王廟、武侯祠、文昌閣、筆架城,查地圖可以找到。 7.黃永玉題字的理發店,師傅有推拿的絕活,專治落枕。 8.古戲台是當地畫家的聚會地。 也謅個十二影� ...

鳳凰十二影(一)有貼子上說鳳凰八絕是:

1.沱江邊的菜場以及在河邊搗衣的女人。

2.沙灣的吊腳樓。

3.北門外沱江邊上的露天餐座。

4.哺育了沈從文、黃永玉的文昌閣小學。

5.黃絲橋古城。

6.文廟、三王廟、武侯祠、文昌閣、筆架城,查地圖可以找到。

7.黃永玉題字的理發店,師傅有推拿的絕活,專治落枕。

8.古戲台是當地畫家的聚會地。

也謅個十二影(憶中之影):橋頭觀景,三王聽儺,文昌懷遠,准提議畫,聽濤置蝶,叭固訪苗,腊山易市,沙灘探幽,古巷踏雨,北門跨橋,都羅覓瀑

這十二影中之景俱在被收購的八景之外。其實,鳳凰的景致盡在民間,盡在人文,盡在山水,又那能被圈住。即使是全圈起來的周莊,全圈起來的宏村,一塊塊圈起來的婺源,都沒能圈住(那些圈想來俱在不經意中被破解),這回亦然。

橋頭觀景

甫至鳳凰即直奔虹橋。迎面所見的橋頭,似江南的粉牆黛瓦。過橋,實是通過一條商鋪樓,工藝品、書籍等鋪面、攤位排列兩邊。是橋,也得走車,板車、自行車從中間過,蠻寬綽。橋樓新的,橋身據說是老的,由其寬度可見過去的繁華。

觀景的橋頭,不是橋的一頭,仍是橋頭客棧。過橋後見緊鄰橋的左手河邊,一個兩層樓,上懸“橋頭客棧”的幌子,於是投宿之。晨起後、夜宿前、洗漱時、食際,伏臨河的扶欄上,觀近的虹橋、遠的山巒,沱江上的小舟,對岸的吊腳樓,時緊時疏的小雨,山際的煙霧,伴著水的流聲。

三王聽儺

在三王廟聽儺堂戲,頗有些意外之得的味道。

看網上貼子,對老戲台上唱的古戲描述都很有味。過節的時侯去做民俗之旅,確有好處,能看到當地人的自娛節目,遠勝於去看刻意的表演。

朝陽宮戲台,已被禁於晚間演出,因燈光與消防要求間有矛盾。那麼漂亮的戲台、看台,那麼好的環境,現在只有高檔的旅游團或PS們能用上了。

路邊招貼上有縣陽劇團的演出節目表,連著幾天,每天有不同的劇目,攤堂戲與陽劇相雜。下午找到劇場所在,購當晚票一張。新城中心,電影院,在路邊擺了一張桌子。票價3 元。似乎很少來買戲票的人,售票人很有點意外之喜的感覺,並一再囑托再幫著介紹些游客來。

在兜了一天後,幾乎使失去了繼續逗留的興趣。甫到時所見新城區的亂和滿地麻摩所造成的烏煙瘴氣、城內八大景點被黃龍收購,實行統票,服務卻不配套,景點間無連貫和指示、五一期間人頭的攢動。一天也夠了,明天走吧。歸宿途中,近虹橋時,偶見三王廟,是景都不放過的。上高高的坡台,收門票錢的說還有戲可看。

三王者,傳說為“宋楊業第八世孫楊應龍、楊應虎、楊應豹三兄弟,統三十六人,殺苗九千,被皇上封侯,後又被朝庭毒殺”。後又是誰於何時於此建廟祀之。《鳳凰廳志》只是記:"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同知付鼎構修正殿三間,前廳一間,左右廂房二間,住房二間,戲台一座,二門三間,頭門三間”,這時應是修而非建。目前所余:一正殿,供奉三王,二配殿,一祀觀音另一則已忘了。正殿左邊的三間偏房,也供著不知何方神聖。殿前有一坪,左有花圃和盆景。因處於城東南觀景山半腰,向下看去還有些氣勢。

鳳凰舊時,廟庵觀堂頗多,目下只余這一廟(准確說是祠廟。)一庵(准提庵,佛教)兩個有香火的地方。

偏房內,十來個人左右的戲班子已開始粉墨描畫,穿戴行頭。掛頭牌的是一唱儺堂戲的,說已近70,過去也是個紅角兒,現在做了這一撥兒退了休的小老太們的師父。說是帶有點自娛的性質,年節時唱著玩兒。但行頭也有幾箱子,頗新和整齊,後想來,也已是個有點規模的草台班子了。

偏房前,搭個一小戲台,燈光、簾幕、中隔幕、音響倒也都有。前面放著若干條凳,已坐了一二個人。坐等至人滿,至天黑透、至道了兩回歉、至約好說一會兒就來的當地電視台姍姍遲來。開戲前報幕的說以方言做解釋,大致說,應電視台要求,戲目做些調整,重演幾出昨日演過的儺堂戲(本來今天基本以陽戲為主的)。

“儺堂戲:是表現驅疫、避邪、祈福、納吉的舞蹈,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祭神戲劇。最為鮮明的特色是“沒有文戲伴奏,只有武戲配音”(只敲鑼打鼓,不拉琴吹笛),是鳳凰最原始古老的劇種” 。演了幾出什麼戲呢,沒聽懂報的戲名,更沒聽懂唱的戲文。那個70歲的老太太,扮起來還有些風致,有些大家風範。唱腔古韻十足,聽來相當入耳,音調似有些近於昆曲,從合唱幫腔看,也和昆曲有點像。覺得有些近於吟頌味兒。舞的幅度很小,幾乎沒什麼劇情。知道有一個常演的名出子“搬師娘”,前一天演過。 在看之前,在印像中,儺戲是帶著面具的鬼神之舞。或許只是貴州之儺

儺堂與陽戲穿插著演,演陽戲的骨干是一男一女兩個年輕的,原似某劇團中人。“陽戲:正月陽春演出的歌舞小戲,曲調唱腔都從山歌小調發展演變而來。音樂豐富多樣,技巧通俗簡單。表演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出獨特的地方風味。是一種具有當地民族風格和特點的地方戲。”演的幾個小陽戲有完整劇情,有分幕,有道白、韻唱和動作。唱腔、道白中分明有吸納京劇等的痕跡。戲到逗處,小女孩們笑出聲來、老太太們樂得咧開嘴。

條凳上滿坐的,除了兩個游客外,多是當地的從老到小的女人們,年輕的不見幾個。另一個游客,是此地的回頭客、熱愛者,於當地的了解頗細致和深入。於開戲前,聽她說著沉在鳳凰,住在回龍閣畔,晨昏時,走在無游人的景致中,與文人、藝人、老人們的長聊,感受著的濃濃的文化氛圍和質樸的民風。於是,沉靜了一顆原有些不奈煩的心,三天的鳳凰所得,不能說與一席話無干。

然而,然而畢竟不是戲迷,戲開的又晚,儺堂太單調,陽戲太淺薄,於是,於是兩人開溜了,於9時多。後來又相遇於沙灘的曾老家,從曾老贈字中,知其為某報記者。

准提議畫

“准提庵位於鳳凰古城回龍閣古官道南側,是一棟單檐磚石抬梁式硬山頂古建築。此庵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嘉慶十二年重修,面闊20米、進深15米、高10米。石大門為半圓形,門上方繪有花卉草蟲等彩畫。入大門沿扇形石級而上為內門。內門也是半圓形,采本地紅砂石為基,青磚砌牆,兩側各有石柱二根。石門兩邊各有一個圓形雕花木條窗,相傳這是准提神的眼晴,與江對岸的萬壽宮相望。庵內佛像、神像眾多,金身熠熠,香火旺盛。庵後是風光秀麗的天馬山,古木參天,郁郁蔥蔥。沿庵後山道而上,有山泉一泓,有鳥語啁啾,有山花暗香,極具曲徑韻味。站在庵門北望,奇峰挺秀,東嶺迎暉,遠山如浪,近水澄碧,令人心曠神怡”這是搜狐上的介紹。

准提,此名詞初不易記得,莫解其意。後來在大連冰石峪仙人洞,也見一准提殿,又見到了“熟人”。問老和尚,准提什麼意思?答曰“好像是一個佛,觀音?”查辭源:“准提,佛教菩薩名。梵語的譯音,意為清淨。密宗蓮花部六觀音之一,三目十八臂,主破人眾生惑業”。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觀音。

庵在虹橋之東的古街上,過回龍閣即可見。(總覺得奪翠樓即回龍閣,是其舊址?舊形?正位於古城中沱江打彎處,回龍?)

大殿內僧俗三個女人圍炭火盆而坐。禮佛畢,瞻仰四周。一50余的女居士在殿的右首正認真地念著經文。居士們的念經,向來認真,正像有錢人干革命。“看壁畫從這邊上去”,三中之一說道。知道庵中的壁畫頗有名,好處在哪兒,自得一看。交費(庵不收費),從殿側後拐上山去。

沿粉壁長廊再轉折而上,一屋內四壁掛貼若干國畫,佛教題材的,除一二黃永玉等的外,其余畫技實在平常。從殿中供奉的祖師牌位,可知其為臨濟宗,開山祖師為文益和聖一,現之庵主為如緣,如緣已故的師父真淨被冠為“臨濟正宗”。後來去徐州的興化寺,祖師殿牌位中也這麼寫著--“臨濟正宗”。

查知:“臨濟宗,南禪五宗之一,源出慧能,傳數代至玄義禪師,為該宗之祖,因其住臨濟院而得名。其禪風“痛快峻烈,以棒喝著稱”。”

下去問壁畫就是那些東西?原來去錯了地方。一人帶著返折。路的半腰,長廊盡頭,一修葺一新的屋(原是齋堂),打開門,粉牆上一塊塊為玻璃所框起來的簇新的五彩斑斕。黃永玉一人所為,畫面相當漂亮,一葦渡江等等十來幅故事。然而,黃實在高明的緊,於題款中數落著羅漢菩薩的不合彼意。

加入到三人之中。連綿雨際的春日,向著火,相當愜意。

知那尼即為如緣,40來歲,瘦瘦的,似有些憂郁。十余年前出家,師父幾年前故去。目下庵內止兩尼。後來,在方丈室旁,見另一尼正在洗衣,胖胖的,樂樂的,年輕著呢。另兩女的仍文管部門派來收壁畫門票的。庵賴香火錢為生。

問那粉壁長廊原來是干什麼的?因那長廊位置、樣式與新粉的山岩白壁給人一種怪怪的不和諧的感覺。

“原以為壁畫在那兒呢”

“那原來是有畫兒,過去人畫的。”

?!

“怎麼沒了?”

“黃永玉讓鏟了。”

?!

“那可是文物啊。能這樣做?”

“他給縣裡面畫了好多畫,他要怎樣縣裡都聽他的。”

這樣的“侄子”!沈從文地下作何想!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