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謎窟的猜想

作者: bishan89

導讀這裡竟然全是手工開鑿的,何時開鑿?為何開鑿?石料何去?皖南處處是風景。黃山腳下,風光秀麗的屯溪市郊,一座不起眼的高不過一、二百米的小山腹內,竟然藏著一個大大的謎團,一處令人嘆為觀止的洞窟群。洞,靜悄悄藏了不知多少歲月,緣於一采藥老人失足滑入,從此被發現。 花山謎窟地理位置處在北緯29°39′34"和29°47′7"之間,是北緯三十度神秘線上唯一一處石窟群奇觀。� ...

這裡竟然全是手工開鑿的,何時開鑿?為何開鑿?石料何去?皖南處處是風景。黃山腳下,風光秀麗的屯溪市郊,一座不起眼的高不過一、二百米的小山腹內,竟然藏著一個大大的謎團,一處令人嘆為觀止的洞窟群。洞,靜悄悄藏了不知多少歲月,緣於一采藥老人失足滑入,從此被發現。

花山謎窟地理位置處在北緯29°39′34"和29°47′7"之間,是北緯三十度神秘線上唯一一處石窟群奇觀。同在這條神秘線上的還有: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海域、埃及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亞特蘭蒂斯大陸、諾亞方舟、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瑪峰、錢塘江潮、神農架野人之謎、黃山奇觀等。更令人稱奇的是,花山東側歙縣煙村也已探明有石窟群的存在,數量也多達三十六座,且形態類似於花山石窟群。兩座石窟群的七十二窟與黃山的七十二峰遙相對應,不知是出自天然的巧合還是古人刻意的安排。

從總體上看,石窟群呈線性分布在新安江畔連綿的花山山麓中,全長約五公裡。現已探明的石窟有三十六座。說到石窟的發現,很具傳奇色彩。2000年的某天,當地老農上山打柴時,無意中踏松腳下的沙土,土塊紛紛滑落,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測的洞穴。當地政府聽說此事後,馬上組織人力勘查,結果使這組龐大的石窟群得以重見天日。

經過歷時一年多的發掘工作,石窟群已初顯規模。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座座格局怪異,內部空間巨大的洞窟。其中有的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林立,有的空谷幽潭,而且石壁上沒有任何壁畫和佛像,也沒有文字,特別是有兩個洞口開在新安江水中,更為其增添了神秘感。2001年5月20日下午,江澤民主席視察時感嘆道:“真是太絕了!是個謎,真是個千古之謎!這真是個寶啊!要是宣傳到國外去真了不得!”並將此地命名為“花山謎窟”。

目前石窟群中可供參觀的只有二號窟和三十五號窟。二號窟內的溫度宜人,較之外面十度左右的氣溫,明顯感覺到和暖。二號窟也被稱作地下長廊,是一座狹長的洞窟。二號窟中有兩個看點,即在石壁上天然形成的秋色圖和窟頂的大斜面。秋色圖中整個畫面布滿黃棕色的秋葉,山林、高峰、民居為黑色。其中民居還可明顯看出徽派建築的風格,前面有一條白色的小溪穿過,毫無疑問,這便是山腳下的新安江了。

大斜面是在清淤完畢後被發現的。最先工人們挖到此處時認為已到了石窟的盡頭,但隨著淤泥的清除,卻發現石壁呈斜面狀向前延伸,又可看到另一個洞口。斜面的坡度約為45度,寬15米,長30米,與外面的山坡坡度一致。斜面的石壁上可看到一行行細密的直線型鑿痕,線條筆直且連貫,給人的整體感覺很是壓抑。這個大斜面的出現提出了一個新的謎團:在科學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匠人們是如何准確判斷出斜面的坡度並使之與山體走勢吻合呢?

三十五號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有地下宮殿、清涼宮之稱。石窟深170米,最高處18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內部有26根石柱呈品字形排列,起到支撐作用,可見古代的工匠們已深諳三點固定一平面的幾何原理。窟內有許多石房、石床、石橋、石樓、石槽、石塘點綴其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洞口處的通海橋,橋下是一潭清澈見底的泉水,水聲嘩嘩作響,很可能在此存在活的水源。朔流而下,就到了洞內最低的地方,其頂上的石壁清晰可見精雕細刻的花紋。雖然這裡已經位於新安江水面以下2米,上下落差有25米,但是洞內的通風狀況良好,所以人在洞底並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另外,洞窟的怪異構造使得聲波被石壁吸收,因而無論多麼大聲地喧嘩,在洞內都聽不到一絲回音。

石窟的魅力正是應在了一連串的 “謎”上。它們是如何建成的?為什麼要建造這些石窟?挖出的數以百萬方石料去了何處?當年是如何開采和運輸的?石窟內有少量開采好的石塊,為什麼沒有被運出去?洞內有多處厚10釐米的石壁為什麼不鑿開而聽任其擋在石廳中間?洞內石柱上的方型和圓型盲孔是做什麼用途的?如此龐大規模的石窟群,為什麼至今沒有見到史籍上的記載?專家們為此做出種種推測和分析,但仍是未能找到統一的確定答案。



(天下奇觀,千古之謎)



(疑是碧玉來妝成)



( 這裡竟然全是手工開鑿的,何時開鑿?為何開鑿?石料何去?)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