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草堂經多,重來杜老

作者: dontyousee

導讀二十四日是我在成都的最後一天。車票買到了晚上八點多,一天干什麼呢?都說來成都不能不游杜甫草堂,那就去看看。 由於天氣悶熱無比,我在酒店躺到了十一點才出門。好心的司機為了不讓我走回頭路,沿著浣花溪一直開到了隱秘的公園南門。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了躲避戰禍,依附朋友,避居蜀中,在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茅屋,這邊是他詩中提到的“萬裡橋西宅,百花潭� ...

二十四日是我在成都的最後一天。車票買到了晚上八點多,一天干什麼呢?都說來成都不能不游杜甫草堂,那就去看看。

由於天氣悶熱無比,我在酒店躺到了十一點才出門。好心的司機為了不讓我走回頭路,沿著浣花溪一直開到了隱秘的公園南門。

安史之亂後,杜甫為了躲避戰禍,依附朋友,避居蜀中,在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茅屋,這邊是他詩中提到的“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在這裡平靜的四年間,杜甫充滿了創作靈感,寫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詩,其中不乏佳句名篇。從詩中可以看出,杜甫對此地很眷戀,憂愁也少了許多,可是在朋友逝世後,他又失去了依靠,重新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當年的草堂早已不復存在,但那些詩歌卻難以遺忘。還是剛識字的時候,杜詩就被當作啟蒙的教材,教會了我們淺顯的道理。青少年時期,又是杜詩激發了我們心系疾苦,為國效力的志向。雖然我不知道中老年人是怎樣看待杜詩的,但是在吟讀之中,一定是有所裨益的。我原本不喜歡杜詩,因為李白的詩浪漫,蘇軾的詞豪邁,韓愈白居易的詩諷刺(我喜歡在諷刺中獲得快樂),可杜甫的是卻太過工整,太過沉悶,少了很多趣味。但那天,我走過長廊裡一座座後人所書的杜詩碑刻時,我讀到了杜甫的良心。情真語摯、沉郁頓挫的《恨別》也好,憑吊武侯、抒發婉轉之情的《蜀相》也好,“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好,句句都是杜甫的良心。杜甫在貧困交加中還為國家的命運擔憂,還為和他同樣受苦的百姓擔憂,還想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焦切地盼望著前方的捷報。當我讀到熟悉的三吏三別時,更是久久沉默了。詩中寂寞的大地,殘破的家庭,無情的征兵,橫暴的官吏,傳神動人,衝擊心靈。杜甫告訴我們,一切的慘像都源於戰爭,而戰爭的受害者只有人民。寫出這樣的詩篇來,不僅要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更要有一顆先人憂、後人樂的愛心。杜甫的氣節,只會唱玉樹後庭花的陳後主怎會具備?杜甫的才智,只會寫春水東流的李後主又何曾擁有?

後人重寫的杜詩都是一幅幅書法作品,我在欣賞內容的同時,也欣賞著多樣的字體,變幻的筆法。有一點值得注意,書法家中政治家占了很大一部分。看來除了良心的文人外,有為的政治家也不得不愛。這也說明了杜詩的思想內涵超過了藝術造詣。

杜甫草堂裡有一座陳列室,展示著建國以來參觀過草堂的領導人的留影和題字。草堂不需要一批批的主席、總理們證明什麼,但擅長詩詞的毛主席,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還有世紀偉人鄧小平,卻恰恰證明了杜甫的魅力、杜甫的地位。

除了濃厚的人文氣息,草堂的自然風光也值得稱贊。蜿蜒的溪流,參天的楠木,一條通幽曲徑藏不住香花修竹。古雅的亭橋隱匿在綠林的懷抱中,滿園夏荷也羞答答的綻放了,使整座園林更為優雅。一池錦鯉總有人喂,它們循著投食的動靜,警敏地東奔西走,張大嘴巴奮力爭搶。小魚從夾縫中跳起,大魚又用笨重的身體將之下壓,逗樂了孩子,也叫我看得歡喜。這幅後人精心營建的和諧美景,恐怕正與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相符。

不知不覺,草堂已經出現在了我的面前。它前臨池塘,後瀕溪水,以梅竹為鄰,簡約古樸,散發著《陋室銘》中的布衣之氣,卻又“可以調素琴,往來無白丁”般清高,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確實是杜甫避禍安生的如意之居。

日青無光,烏雲漸濃。我方踏進草堂,但聽驚雷隆隆,瀑雨隨至。堂前一群孩童慌避檐下,我也坐在一側的橫欄上靜待雨歇。不料雨勢漸猛,更作漫漫,疾風卷過,衣衫盡濕。我度它絕無止意,索性養起性來。我倚著木柱,看著草檐下的水簾,聽著急促的雨滴,奔波的勞累為之一掃,混沌的大腦頓時清醒。但這份愜意,若不親臨,絕對體驗不到。

直到兩點左右,雨勢漸收。堂下的眾人散去了,我也再次隱入花簇樹叢間。雨後的錦官城西郊,一洗鉛華,萬般淨麗。一片片水潭在林間彙聚,有的清冽,有的只是一團黃漿,使人如置雲夢大澤中。雷雨的作用讓空氣清新潤肺,我連吸幾口,不免有些輕狂,好像自已也是一位詩人,在園中東瞻西顧,醞釀佳句。看來清新的空氣加上詩情畫韻的景物,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