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之旅:八閩大地的革命遺址圖譜(閩南續篇)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紅色之旅:八閩大地的革命遺址圖譜(閩南續篇) ——泉州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位於安溪金谷鎮溪榜村東溪) 【旁白】 最近“潛伏”在東博書院旁聽,“北大醉俠”在他的《一輩子傻吃茶睡》中留了一道作業題:國慶六十周年快到了,你自己打算做點什麼? 做點什麼呢?記得學生時代的說辭,以優異的成績向黨中央、向毛主席彙報;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的套詞,則� ...

紅色之旅:八閩大地的革命遺址圖譜(閩南續篇)



——泉州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位於安溪金谷鎮溪榜村東溪)

【旁白】

最近“潛伏”在東博書院旁聽,“北大醉俠”在他的《一輩子傻吃茶睡》中留了一道作業題:國慶六十周年快到了,你自己打算做點什麼?

做點什麼呢?記得學生時代的說辭,以優異的成績向黨中央、向毛主席彙報;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的套詞,則是我將以實際行動,堅守崗位……雲雲。一眨眼新中國都一甲子了,當然啦,如今向國慶六十華誕獻禮、獻瑞什麼的,已用不著咱瞎操心或表決心什麼的,抬眼間就夠鋪天蓋地的。倒是在這舉國同慶的時刻,我總想起那些個為了新中國而犧牲了的默默無聞的英烈們,故而把自己近年來尋訪的一些泉州紅色印記整理成篇——僅作為對革命先烈們的無比崇敬和緬懷之情!

【東溪祠堂】

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

月色映照著灑邊的流螢。

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

啊!延安……

——《延安頌》·莫耶



——莫耶故居(又名晚香別墅,位於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對面)

不會吧?!這《延安頌》也跟閩南人有關?嘿嘿,別忘了今年的國慶又將是“泉州人的煙火”(引申意為:唱主角)哦。沒錯的!就是那位主導過奧運會焰火的蔡國強先生。我也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您,《延安頌》的作者莫耶,正是安溪金谷人,她的芳名又叫做陳淑嬡。

——瞧這付嘴臉,往褒上靠叫如數家珍;反之,則如同原美國總統小布什在兵馬俑前的“大放厥詞”:沉醉在輝煌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大意)。不過,有些浸透在血統裡的東西,想起來真叫人陶醉。

來到金谷,是我從南安金淘的占石村(葉飛將軍故鄉,革命老區)翻越眉山(如果加個峨字,我又該大“炮”特“炮”了),進入安溪境內的。起先是為了追尋魁鬥東溪(佛仔格)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紅二支隊遺跡的,“摩的”(摩托車工的簡稱)居然陰差陽錯地把我載到了金谷東溪(溪榜)。

路是走錯了,而“革命的方向”則是正確無疑。一聽是尋找革命舊址的,村民立馬帶我們來到了村中央的“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故址。這裡原先是一處陳家祠堂,在大革命洪流的年代,一度成為了領導著安溪、南安、永春和德化四縣的革命中心。由此組建起來的赤衛隊和游擊隊,就是後來工農紅軍紅二支隊的前身和骨干,從中走出了郭節、曾奎、方毅等一批革命志士。

大門由一把鏽跡斑斑的“鐵將軍”緊鎖著,但是門口醒目的紅字匾額,已足夠讓我激動半天的,盡管此東溪非彼東溪。在村民們幫忙去喚管鑰匙的村干部之前,對面一座古樸但透著歲月光芒的二層洋樓,吸引我走了過去,門外一塊斑駁的石碑,字跡依稀可辨:莫耶故居。說實在的,若不是背後的生平介紹,我還真孤陋寡聞。當然了,之後興起的紅色旅游,這一切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聲名遠揚的同時,原汁原味的滄桑感也隨之喪失了。煥然一新的油漆味,聞起來肯定格外嗆人。

而此時站在陳淑嬡逸樓前的我,沿著破舊的樓牆,穿越在莫耶那個天真無邪的青春歲月中。這位“割劇一方”的軍閥將軍的女兒,在她大哥陳文章的帶領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後來被賀龍元帥稱之為“紅色的女作家”,由她作詞的《延安頌》傳遍了中國的整個抗日戰場——:

啊!延安

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

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

啊!延安

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

熱血在你胸中奔騰

……

附錄: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資料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原先是一座西式五拱門的教堂,後為陳氏祠堂。1933年8月25日,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安溪東溪召開安南永德工農兵代表大會,大會莊嚴宣告成立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選舉產生了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主席及各委員會主席。同時把政府機關設在東溪陳氏祠堂,同時又是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和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二支隊的機關所在地。

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大事記1、1929年在東溪成立了安溪的第一個黨團組織——東溪黨團支部。

2、第一個安溪黨員:陳體,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擔任安溪東溪黨團支部的書記。

3、1930年秋,打響了武裝鬥爭的第一槍。以東溪和佛仔格農民武裝為主體,組建了安溪游擊隊。這年年底,游擊隊長李世全帶領游擊隊員們包圍了金谷東溪祠堂,擊傷東溪“議事會”頭目陳忠修等,打響了安南永邊區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4、1937年11月成立了抗戰青年團。莫耶(1918~1986年,原名陳淑媛、陳爰。化名白冰。著名的《延安頌》的詞作者)的大哥陳文章邀集了進步青年共同組建了抗戰青年團進行秘密活動,成員一度發展到兩百多人。後來犧牲的英烈主要有陳體、陳仲琪、李南金、陳鳳伍等三十九名。

5、從1927年起,中共閩南臨委和福建省委開始先後委派干部溫崇淵、柯丙到安溪創建黨的組織,到1932年11月,中共安溪縣委升格為中共安溪中心縣委,直接領導安南永德四縣的革命鬥爭,中心縣委下轄的支部已經擴展到七十個,有四百多名黨員,共青團也發展到百余人。

6、1930年,安溪開始建立游擊隊。1932年4月安溪游擊隊和永春游擊隊成為安南永德游擊武裝的基礎。1933年5月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二支隊。第二支隊深入開展武裝鬥爭,不斷壯大黨組織,掀起了打擊土豪地霸、抗租抗捐和分糧鬥爭的浪潮,使安南永德紅色區域逐漸連成一片。開辟了擁有三十多萬的人口的紅色區域,成為閩南地區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裝力量。

……

【郭節書房】

佛仔閣(也稱佛仔格),並非像蓬萊閣一樣的亭台樓閣。也不是什麼蓬萊(看看,又來了不是。應當指出的是,此蓬萊乃安溪的一個鎮)清水岩(泉州十八景之一)的佛廟道觀。只是安溪魁鬥鎮的一個偏僻鄉村。

在僻靜的群山當中,有一戶人家的廂房上卻標有了郭節書房,這裡就是郭節烈士寫下了他留存世間的唯一的一本革命書籍《花鵑》。而郭節是何許人?在村民們的記憶中已經淡忘了。連立於村子後山的烈士墓和紀念碑,也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能懂得。

當我從金谷東溪,輾轉來到魁鬥(東溪)的佛仔格。一間普通的房前立了塊碑文,記載著閩南工農紅軍第二支隊及安溪中心縣委的所在地。房間並不大,在這群山之中顯得特別的孤單。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懷著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向往,1930年冬天回到了這片故土。以中共安南永德特委宣傳委員兼佛子格支部書記的身份,組織和創建了農會和赤衛隊,投入了抗租抗稅的革命鬥爭。

住在房子內的老人,一位郭節烈士的侄子是這麼回憶的:1935年3月的某天,民團來了三個帶長槍的兵丁,把郭節堵在了村裡。與其說郭節是被抓的,還不如說書生氣質的他是跟著來人走的,既沒綁手也沒有套枷。村民們看到他被帶走,趕緊聯絡山上的游擊隊,緊跟著准備劫人,本來在這山高林密的地方,劫個把人是件容易的事,但居然沒有成功。

七個帶槍的游擊隊員和十多個村民,共有九支鳥槍。一行人跟著尋找下手機會,可奇怪的事發生了,走在前面的三個兵丁卻把郭節帶到了後寮小學。後來得知在這裡教過書的郭節提出要喝水,游擊隊員們事後分析,可能郭節不知道後面有隊伍來營救他,說到小學喝水准備尋機脫身。

不過,本來喝水也出不了事。壞就壞在民團的人說走路熱才會口渴,強迫郭節把棉衣脫下,這一脫郭節身上的短槍就暴露出來了,兵丁見狀就勢把郭節撲倒,並捆綁了起來。這一切埋伏在周邊的隊員看得真真切切,終究功虧一簣。一個月後,郭節在安溪縣城被活埋,聽說在獄中受盡酷刑,就因為堅貞不屈(老人“說不招”)才英勇就義(老人的原話是“死得很慘”)。

許多人後來很是懊悔,說如果發個信號給郭節,他就不會到小學,也就不會犧牲。但是後悔沒用,也許好漢就該如此的壯烈。

聽完老漢的敘述,仿若兒時看到電影中江姐被捕的情形一般揪心,然而歷史總是帶有許多的如果和遺憾的。今天,惟有到烈士的紀念碑前鞠上一躬,聊表敬意!

附錄:郭節烈士生平郭節(1906年~1932年),安溪人。兒時隨親屬去馬來西亞。1928年,懷著振興中華的願望回國,在南安山後小學任教。1929年,在永春育才學校任教,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同年秋,加入共青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教書為掩護,組織兒童團、農會等革命組織。積極傳播革命真理。同年冬,任中共安(溪)南(安)永(春)特區委宣傳委員兼中共佛子格支部書記。1931年,率赤衛隊、農會等組織、開展抗租、抗稅鬥爭。1932年2月,率領群眾反對民團長帶兵到佛於格破壞山林,被敵人逮捕。在獄中,受盡種種酷刑,堅貞不屈。1932年4月24日,在安溪縣城英勇就義。

【葉飛故居】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說什麼周詳不周詳……

——現代京劇·《沙家濱》



——葉飛將軍故居

一講起“樣版”戲《沙家濱》,幾乎家喻戶曉的是阿慶嫂、沙奶奶,連那“反面”角色的刁德一,也是人人恨之入骨的,尤其這段《智鬥》的唱詞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實際上這出樣版戲是出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一位叫葉飛的人,率領著一支由紅軍閩東獨立師整編的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俗稱紅六團),挺進江南一帶襲擾日偽軍,開辟了蘇南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紅六團”在奉命西移時,將三十六名傷病員留在了沙家濱(即江蘇常熟市西隅的陽澄湖畔),引出了這一段感人的軍民“魚水情”故事。

葉飛,這位與南宋抗金急先鋒岳飛“同名”的歸僑學生,最終能夠成長為共和國響當當的上將軍,該又是如何的“翻天覆地”的“歷史機遇”呢?

說來慚愧,竟然不知這位讓人津津樂道的葉飛將軍,金門炮戰的“始作俑者”,會是咱們地地道道的閩南人,又是近在咫尺的南安金淘人。

在金淘的將軍故裡,具有閩南特色的紅磚瓦房前。我等來了開門的人,走了進去,一尊石雕像矗立廳前。讓人“驚艷不已”的則是神龕上身著將軍服的葉飛,香火繚繞間,這位一生涉險無數的開國將軍,仿佛從他那部自傳式的回憶錄中走來。翻到了最具神奇色彩的一次次的死裡逃生:閩東的獅子頭店,是一處地下交通站。當葉飛前來接頭時,被跟蹤埋伏的特務一槍打中臉部,滿頭鮮血。特務們又補上兩槍,一槍打中胸部,一槍打在腿上。原該一命嗚呼的他,在特務們大意地走掉後,他硬是爬出了店外,被地下黨抬上了山,奇跡般地治好了傷,這一次可謂命懸一線;

而“南陽事件”的“窩裡鬥”則更為嚴重和置命,對手不是敵人,而是內部關於“閩浙贛省委”主導權的問題。這一回是劉英和粟裕在浙南慶元的南陽村擺下了“鴻門宴”,下手的人是後來的粟裕大將。命不該絕的葉飛,居然沒有被當場擊斃,而是被押往總部劉英處,才於途中遇到了“國軍”圍剿,在身中一槍的情況下死裡逃生。

由此的“冰山一角”,我們可見當年有多少出生入死的優秀指戰員,就曾這樣死得不明不白,使人扼腕噓唏。

附錄:葉飛將軍生平簡介葉飛,原名葉啟亨,祖籍福建南安金淘鎮占石村人,1914年5月7日出生於菲律賓奎松省一個華僑家庭。幼年回國就學,1928年5月,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下半年由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到閩東工作。1933年5月,他率領工農自衛隊取得“霍童暴動” 的勝利。1934年2月成立閩東蘇維埃政府,創建了閩東紅色根據地。隨後又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抗戰期間,閩東獨立師編入了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葉飛任團長。解放期間,葉飛任第十兵團司令員,揮師福建。後歷任福建省長、福州軍區司令、中國海軍司令等職。

【子芳英魂】騎行石獅,已經策劃了很久,終未成行。石獅這座上世紀改革開放年代名噪一時的小城,其實離泉州並不遙遠,區區二十多公裡。而自駕機車探路,則是為了尋訪“皖南事變”的咱厝人(咱家鄉人是也)李子芳。而李子芳又是誰呢?說起以前的老電影《上饒集中營》可有印像?!影片就是根據那段“江南一葉,同室操戈”(周恩來)的歷史事件改編的。不過,當時的晉江老鄉卻認出了片中一位叫子英的烈士,是永寧嶺兜村人。於是給有關部門去信,要求把嶺兜村改成子英村,以紀念這位新四軍的革命烈士。結果當申請被批准後,有關部門又查實,這位叫子英的烈士,真名叫李子芳,為新四軍的組織部長,但籍貫確為晉江永寧人,曾於十四歲時,前往菲律賓投靠父親。回國後於一九三二年五月,在漳州趕上了攻克漳州的紅軍,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隨後經歷了著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曾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抗日戰爭期間,奉命擔任了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在“皖南事變”中不幸被俘,於上饒集中營被殘酷殺害,時年三十二歲。據史料記載:在上饒集中營時,由於組織了越獄行動,失敗後敵人對他進行了非人的折磨,被敵人用毒藥殺害他時,藥量不夠,又用繩索殘忍地勒殺,直到最後壯烈犧牲。解放後被譽為“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共產黨員光輝先鋒楷模”。

現在他出生的村子依舊將錯就錯地叫做子英村,轄區的隸屬關系則從晉江永寧改為了石獅永寧鎮。

紀念館的館名是葉飛題寫的,但是處在鄉村的紀念地總是關著門的,也許到了清明或有上級任務才會被驚動。可能石獅是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的緣故,閑人很少,村裡又大多外地人,總是一問三不知。只好在李子芳烈士紀念館的周圍轉了轉,懷著一種復雜的心境離開,爬到姑嫂塔的寶蓋山上,去感受潮起潮落的現實。



——皖南事變的李子芳烈士紀念館

【三朱紅旗】

同志好比親兄弟,為了真理為了主義,生死要在一起;革命是道義,不要替人做伙計;如若人家看不起,千萬不要活受氣。——閩南、閩中游擊隊中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三朱是惠北一個挺偏僻的山村,即便是在機關裡“度日如年”、“杯水車薪”的人(柳岸居士的成語新解,度日如年:特指某些人的日子,非常好過,每天像過年一樣;杯水車薪:形容那些每天工作時,在辦公室喝杯茶,月底領取的薪水,可以買一輛車的人),也未必知道的地方。

提起“三朱紅旗”和朱漢膺,除了些搞地方黨史的和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外,更是知者甚少。在一次的機緣巧合下我走進了這一片紅土地,那是一年多以前的冬天,我陪我家“領導”到泉港區公干“考察”。領導們在泉港新區的大酒店召開研討會,我記憶猶新的是,聘請到會的專家學者劉欲發曾在台上大言不慚,信誓旦旦地開講,上海股指即使調整,最多也只會到4800點,因為4500點是鐵底,是政策底。然而,事實卻勝於雄辯地證實了簡古古的預言。一年多來上海綜指果真從“真牛在六千點”後,回落到了“折多山”的海拔高度。對於書呆子們的照本宣科,或者照搬洋鬼子們的“資本主義”來套我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一貫是不“感冒”的,盡管那“貴賓”身份看上去很美。自然是理所當然地開溜了,去走一走尚未涉足的泉港新區。

按照我的“游走規律”,到了每一個陌生的地方,除非事先有所規劃的。否則便是信步老街舊巷,村圍樹下的。總之喜歡與扎堆的老人們攀談,屢試不爽,很有收獲的。這不!一位在牆角曬太陽的老大爺告訴我,在前黃鎮的三朱村,正是朱漢膺領導的“三朱革命紅旗永不倒”的老區,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中共惠安縣委(工委)指揮武裝鬥爭的活動中心。

在山腰鎮雇了輛“摩的”朝三朱而來,一到村口才知道,由泉州開往峰尾的班車在這裡有一站台。“三朱革命鬥爭紀念碑”遠遠地坐落在村後的山腰上,山岡上放眼遠眺,錯落有致的三朱農舍炊煙裊裊。

走近村中,素有“三朱紅旗不倒”的村子卻連一杆紅旗都見不著,但是這裡卻是傳說中的青山深埋忠骨,是閩南革命老區的一片熱土。村子裡,在山民們的帶路下,我走進了朱漢膺的老屋,在長達二十多年的革命鬥爭中,這裡曾是閩南的地下交通站。推門一看,與普通宅院並無二樣,惟有斑駁的地磚似乎在訴說,這裡曾經走過了許多人。大山深處,同樣也尋找不到當年游擊隊棲身戰鬥的足跡,映入眼簾的只有漫山遍野綻開的紅杜鵑。爬上山的一隅,傳說中的山寺遺址依稀可見,震動福建的惠北抗捐大同盟成立大會曾在這裡舉行。但是1949年7月3日,這裡的和尚被殺光,寺廟被焚毀,只留下眼前的這面殘牆斷壁,在訴說著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再往山裡走,“三寶寺”則保存完好,不大的地方,卻是當年游擊隊攻擊惠安縣城時,三百余名隊員枕戈待旦的住所。下山來,我回頭仰望大山,對著大山深處大喊了一聲,耳邊卻似乎回應著一位老人的山歌——同志好比親兄弟,為了真理為了主義,生死要在一起;革命是道義,不要替人做伙計;如若人家看不起,千萬不要活受氣。……【省委舊址】



——德化水口昆阪村阪裡的省委舊址

德化水口昆阪村,

地處“閩中屋脊”戴雲山脈的石牛山麓,和福州永泰、莆田仙游交界。我和“老領導”來到這裡,一不為戴雲山,二非石牛山,三者還不懂若干年後會成為泉州十八景之一的岱仙瀑布。一心只為尋找位於昆阪村阪裡的原中共福建省委舊址,根據書上看來的記載: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及所屬的武裝力量從永泰青溪轉移到德化窮山溝的牛寮溝,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是閩南唯一一處省委舊址。

1943年秋,時在閩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活動非常困難,為了打開局面,擺脫困境,遵照黨中央關於“隱蔽精干”的重要指示,作出了省委機關南遷閩中的戰略決策。是年年底,省委機關遷到永泰的青溪村。1944年3月,省委機關和閩中特委機關陸續從永泰青溪轉移到德化阪裡牛寮溝。5月,省委主力與先期到達的各武裝力量在阪裡會合,勝利完成了省委機關南遷的重大任務,阪裡成為省委領導抗日反頑鬥爭的指揮中心。

這前,閩中工委書記林大蕃及游擊隊二十多人陸續來到毛厝、阪裡開展工作。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間,省委機關游擊隊全部到達阪裡。在阪裡牛寮坑困狗形山上,蓋起了十多座竹棚屋,開了兩個操場。並在德化大溪、永雁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據點,使閩北、閩東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閩中地區的莆仙、晉南惠等根據地聯成一片。省委機關在這裡住了三個多月,才於1944年6月分成三批轉移到仙游東湖。

就是這麼短短的三個多月,最終導致了昆阪村阪裡的滅頂之災。雖說省委機關撤離後,村民們把搭建的竹棚拆毀一空。但是返鄉民團及“國軍剿匪”部隊,依然沒有放過這些窩藏“共匪”的老百姓。問題出在,省委發給山民們的那些個“沒收”自仙游銀行的銀元上。

經“摩的”在崇山峻嶺七彎八拐的穿行,“老領導”這位有其子必有其母的她,感嘆起了有如電影的真實。過了昆阪村,又是寥無人煙荒山野嶺。只見三三兩兩灑落山間的茅屋後,才到了阪裡。阪裡算不上一個自然村,才歸為昆阪。這裡唯一一幢豪華的建築,便是眼前的這座處在山腳下的紀念館啦。館前一面紅旗形制的碑文鐫刻的是項南的手筆: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館內展示的是福建省委轉戰八閩大地的區域史跡。

紀念館背後,那高高山上的毛竹蔥翠郁郁,沿著數公裡的原始石階向上,兩旁散落的破敗茅屋,木房全訂上了紅色的牌子:原聯絡交通站、原省委領導居住的舊居、原歃血結盟處。歃血結盟?看來那會兒還保留著“黑社會”的影子。

繼續往上,氣喘吁吁的“老領導”終於見到一塊指示牌子:通往牛寮溝全長1.2公裡,台階共1944級。現在山頂的竹棚屋都是後來恢復的了,到這裡的一個心願,其實很簡單,也就是看一看革命前輩們當年是怎樣從如此艱辛的環境中,創造出一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的新中國!

說白一點,“共匪”之所以有別於歷朝歷代的“土匪”,就在於他們有理想,這個理想的偉大在於有著甘願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共產主義信念!

2009年9月1日(泉州解放日,空襲警報演練有感)初稿於寸本堂

2009年9月9日修改2009年9月23日(農歷秋分)定稿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