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山記:五台深處有人家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逛山記:五台深處有人家 ——山裡人家 一 去五台逛山, 喜歡戶外的培宗(同事)也和大家一樣詫異。 誰都知道“四大佛山”之首的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忻州附近。小五台,也是處在河北省的張家口境內。 ——難道,不會吧,閩南也有五台山? ——然也! 不過,閩南的五台山卻是一座道教聖地。稱其為聖地,是因為這裡有著中國最早的海神(李元溥)祖廟——昭惠 ...

逛山記:五台深處有人家



——山裡人家



去五台逛山,

喜歡戶外的培宗(同事)也和大家一樣詫異。

誰都知道“四大佛山”之首的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忻州附近。小五台,也是處在河北省的張家口境內。

——難道,不會吧,閩南也有五台山?

——然也!

不過,閩南的五台山卻是一座道教聖地。稱其為聖地,是因為這裡有著中國最早的海神(李元溥)祖廟——昭惠廟(海潮庵)。奇怪的是在閩南一帶,又鮮被人提起。不像安溪清水岩的祖師公、“羅馬河”馬甲仙公山的何氏七仙,那麼婦孺皆知。難不成真的是“養在深閨人不識”?不應該呀,清水岩所在的蓬萊,仙公山的馬甲不全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窮鄉僻壤?何況有著“海上絲綢之路”東端起點的古港泉州,海神的護佑是絕對少不了的。譬如興於清代、風靡海內外的媽祖信仰。

位於南安縣北部偏東的向陽鄉(古稱八都)和九都鎮之間峰巒疊嶂,一條泉郡(州府以前就在南安的豐州)直通永春和省城福州的官石古道穿梭其中。近乎與世隔絕的崇山峻嶺裡,五座環抱相連形似蓮瓣的“東西南北中”的山峰巍峨聳立,人們直稱為五台山,連加個“南”字來區別聲名顯赫的五台佛山都沒有。隨著後來的旅游規劃,也許意識到了這點,向陽鄉政府才在宣傳材料上印成了五台樂山。這樣子一來,更令人雲裡霧裡啦。原本可以讓我又“自吹自擂”的樂山,也雜揉了進來。在向陽鄉山腳下十數公裡處還有一個鎮子樂峰,古名就叫樂山,現在依舊像五台山有一個叫五台山林場一樣,也有了樂山印正林場。至於為什麼向陽和山西有個“同名同姓”的五台山,直觀的理解(或許還有其他的淵源)——山勢地形所致嘛。而與四川樂山重名的緣故,就不好稽考了。我比較傾向於有人推論的李元溥來自四川(紀念家鄉故)的說法,而不是人們口中相傳的什麼“安茶公”(當地音譯)升天時,空中鳴樂的說法(見《南安縣志》:唐末四川人進士李元溥避患隱此……聞空中有樂聲,白日升天,故名樂山)。果如此不是也可以叫做鼓山呀(福州不就有鼓山來著)、琴山或蕭山什麼之類的。

再說了,處在古代交通要衝的五台山,是不可能真正成為歸隱山林的樂土,也不會是逃避戰禍的世外桃源。瞧瞧:山中有向陽(古八都)數村,山下的一邊是樂山諸鄉鎮,另一頭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的永春東關重鎮,選擇這麼個三縣交界的地方來“悠然見南山”,在我看來——醉翁之意不在酒!



探訪五台山的策劃,自從戴雲山歸來就開始了。最終的成行,來自張愛民——小區的一位花匠。這個名字常讓我想起馮鞏主演的片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來,“貧農”張愛民也是個挺實在的人。平日裡一起下像棋,閑談起九都,也聊到了五台山。一講到我要去逛山,他很熱情地相邀。最近愛民回老家修建祖厝,特地給我留了個電話號碼。又交待說,一定要來哦!

老張的老家在九都的林坑村,一個喚做吳蘇的偏僻寨子。毗鄰著向陽鄉的馬跡,也曾劃歸過八都管轄。峽谷裡的村寨,背後便是五台山。站在愛民家的土壘房前仰望,巍巍的西台並不高遠。從谷底繞著山脊而上,卻需要個把鐘頭(實際走了近兩小時)——所謂的“望山跑死馬”是也。

林坑的吳蘇寨是一個非常貧瘠的自然村,張愛民還說他家在村裡頭是最赤貧的。到底有多貧困呢?按村中有關是否蓋新房的標准來衡量的話,他確實屬於特窮困的“家徒四壁”。換個角度,他又是全村中特別富裕的人物,這個標准則取自於“知識改變命運”的算法。說他富有一點都不誇張,除了“山窩窩裡飛出的金鳳凰”的大閨女,畢業後考進了政府部門。另一丫頭正在省城醫學院就讀,還有兩個後生仔在梅山中學念著高中吶。他的貧與窮正是讓孩子們讀書讀的,在村裡人眼裡是有點傻。而鑽過煤窯,土裡刨食的他靠著一個信念,最終讓孩子們全走出了大山。如今老張也進了城,光留著妻子一人守著那份難舍的家業。土牆黑瓦的老房子,看起來雖然有些寒酸。但是這又算哪門子的貧窮呢?我想能夠從根源上不但“授子以魚”,而且還“授子予漁”的高屋建瓴,比起蓋了光鮮明亮的別墅新房來,實在多了!論起眼光來更是多得去哪!

——借用古人的一句話來形容:何陋之有!——套用現在的廣告說辭則是:有夢想,才會有將來!



由泉州到五台山,沒有直達的班車。

但客運中心站每天有兩趟開往向陽鄉的,一班為早上八點四十分開往向陽馬跡村的,離五台山較近,步行到觀日峰下的昭惠廟約一個小時。愛民常坐這趟車回家的,不過還需從馬跡走上約兩公裡的山路(如果繞那條從林坑到馬跡的大路,則需四五公裡,其中吳蘇至馬跡的一大段還沒鋪設好的砂石路基);另一班是十點半開往向陽鄉的,離五台山尚遠,可以選擇換乘南安縣開往向陽杏田村的公交,杏田村可以說是離五台山最近的村子。

如果喜歡多走點路的,或擅長徒步的“暴走族”,我還是建議走九都線比較有味道。從307省道到梅山鎮,拐往羅溪、仙游方向,到了三叉路的街亭,就面臨著選擇的方向性問題——向左走,向右走?“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便是保守的也是較平穩的通途——向陽鄉,而“左傾冒險主義線路”則是冒進的又是山路十八彎的九都鎮。

這條道,我已跑過兩趟,一次試水永春東關橋,一次探秘德化戴雲山。輕車熟路了,除了山高林密處,貼有官府告示:此地為搶劫多發地段,請過往行人注意安全(雖是友情提示,不也自暴了治安問題嗎?這回路過,想拍照留念卻蹤影全無了,後來一想,不會是我上篇游記也入了“法眼”?又仔細一想,也對!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嘛),就是角度詭異的山坡拐彎處,確實需要提高警惕和謹慎駕駛的。

過了九都鎮區,我和培宗都睜大了眼睛——沒那麼恐怖的,咱們找尋的是林坑村路牌。繞過了一道道山岡,谷底下的山美水庫溪水漣漣,陽光下依然粼粼碧波,開鑿於“文革”期間水庫,依舊可以說是泉州市的“生命線”,雖然今年遭遇了嚴重的旱情,但是庫容依然那麼地“波瀾壯闊”,以至於阿培大呼道——好大的江呀!

沉醉在一片山色並不空蒙,水光卻很瀲灩的我,即使沒有膽小如鼠,卻也嚇了一小跳。靜悄悄的山路,實在讓人莫名地心曠神怡了起來,無形中又給人一種靜謐的慌神。特別是路邊偶爾現出的手持鐮刀的砍柴山民,或交錯掠過的側目凝視的手握鋤頭的村民,只須登高大呼,我敢保證咱倆立馬“投降”。幸好,不遠處就是林坑村的站牌啦。這又是一處三岔口,這回不怪我從“左傾”又變回到保守的“右傾”了,而是到張愛民家該右拐啦。

左邊的叉道繼續前行,過了秋陽村(上回我在這裡拍到了殘存的毛主席語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便是永春東關地界了。五台山國營林場就位於南安和永春兩縣交界的地方,我上面提到的“暴走一族”,就是常從國營林場後山走古道翻爬上去昭惠廟的。

我們按“既定方針”先找到老張再說,有著“地頭蛇”的他引領上山。正如俗話常講的一樣——朝中有人好做官。套用一下,山裡有人心不慌!為了給他驚喜,我沒說個准信。既然是不速之客,到了村口就更不必打電話啦,沿著標明政府“扶貧基金”修建的村道繼續前進。



一問起張愛民,

在林坑“地球人都知道”,方圓數裡的山民也都曉得。從村口勞作的老漢口中,我們知道愛民家在村裡“水泥路盡頭”。由村尾包著番巾(閩南語:頭巾,在咱們這裡凡是“泊來”的都帶個“番”字或“洋”字,比如番客,番火)的村婦嘴裡又得知老張是個“外省人”(這口氣比起城裡人口中的“阿北仔”、“北共”順耳多了。確切地說是閩東的壽寧人,與遍布廊橋的浙江泰順相鄰),並熱情指引著山谷底下依稀可見的星星散散的村落。正當我擔心怎樣下行到山溝峽谷時,機車開始抗議了。冷卻水的指示標直指“峰頂”,一看公裡表,走了七十公裡了都。狠下心,硬著頭皮,把車子沿著坑坑窪窪的山路順溜到底。其實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底,卻已夠驚心動魄的。剛剛翻山越嶺過來的“十八彎”,就曾讓來自崇武沿海的培宗嘆為觀止。

在鄰居的指點下,一座底部壘石,上頭夯土的簡易、孤立的圍屋,就是“貧農”張愛民的家。當我把車子停靠在外突的柴火間前,土石牆內走出了頭戴鬥笠,腳穿膠鞋的老張。圍屋的側面,已經拆除圍牆的祖厝,一派塵土飛揚。看到我們二話沒說,迎進了客廳。老張媳婦(注:按閩南人的習慣應該寫成老張老婆)忙著倒茶招呼,一聽我們要去五台。就趕著去煮點心,讓我們吃了去。老張也趕緊洗刷一番,換了衣服和鞋子。

一陣寒喧過後,我們帶了水和一些干糧,雄赳赳氣昂昂地向著遠山出發。圍觀的村民都和愛民打著招呼,聽說我們一行要去頂庵,臉上都毫不保留地露出了——吃飽撐的似的表情,搖搖頭問,真的爬山去?一小時可走不到哦。同時也有人提醒我們,注意深山中的野豬套和陷阱之類的。為此,愛民撿了根小木棍一路“打草驚蛇”奔五台而去。



——五台山門



五台之中數西台最高,海拔1080米。

東台山麓的海潮庵,鄉民稱之為頂庵。中台觀日峰下的昭惠廟,人們喚做下庵,也叫五台樂山昭惠廟。南台上據稱有一股泉眼,可惜沒有了文人墨客的題詠,也就依舊“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地嘩嘩流淌著。北台除了一位台灣人開辟的蘭園外,山峰之下還有一座殘存的“石室”(刻著):雲月洞庵。當地村民則說,這是朱元帥的墓室。新近繞著“石室”修成一個墓塚,兩旁又起了一對相稱的雨亭。

這些個就是道聽途說得來的,張愛民和他的村民們也都只知道“標志性”的(五台山)上下二庵。至於鳳聚塔、五台天書、神泉、石鷹小憩和官石古道那些個景觀(待到二上五台山時,才在向陽鄉政府處索得宣傳冊子,線路也只是規劃圖),連廟裡的老人都模糊不清了,說不准到底在哪裡。

從村寨出來,愛民領著我們鑽進了以往砍柴的山間小道。由於走的人少了,原本就有的路開始荒蕪了。雖談不上披荊斬棘,但也雜草叢生,山道崎嶇。老張說前兩年,還可以開摩托車上來。自從山洪衝毀之後,問津者少矣。如果能開車,山的上頭便是通往昭惠廟的平坦大道,連接著向陽鄉的杏田、卓厝、馬跡三村。徒步的我們,在老張“訴說家史”的談笑中,也不知不覺地上來了。

自從去年的嵩山開始,我已明顯地感覺到登山的“初級階段”,總是,總是……,氣喘吁吁?非也,氣喘如牛!還好,耐力不錯,到了“高級階段”後,下山時卻能健步如飛。認識到自己的這個“毛病”,也就經常有意地落在後面,且美其名曰:殿後!這回雖說五台沒有戴雲山主峰需要攀爬四、五個小時,只有區區個把鐘頭,但是我也不敢大意。正如伯父常說的:小心駛得萬年船。而陰溝裡翻船,大意失荊州,說得都是同一個道理。

走了一小時三十分的山梁,上頭的水泥路面看起來親切多了。五台山的個個山頭也拉近了許多。路旁的小山包上開出的“梯田”,仔細一瞧種的並不地瓜,而是茶樹。另一頭的山谷下,“燦若星辰”的村落,就是杏田啦,比起吳蘇來旺多了。路邊一塊界碑,刻著向陽二字,背後同樣寫著九都。走在兩個鄉鎮的中間,這種感覺總是很神奇的。有如數年前,走過的許多邊境國界一樣。我總在想,一道道劃定的界線,果真就能涇渭分明嗎?眼前連綿的五台山,是不可能一分為二,或“三分天下”的。正想著,中台觀日峰山麓的下庵到了。

“五台勝境”的石牌坊(新造的),

——德尊昭惠英靈通四海,威震樂山神勇貫千秋。

昭惠廟,鎏金的匾額——樂山昭惠祖廟,顯得熠熠生輝。廟前移至階邊的一對黝黑的石鼓,隱含著的才是真正厚重的歷史滄桑。那兩個翻新的香爐似乎也在傳遞著什麼,仍舊一個刻著樂山昭惠祖廟,一個題著五台昭惠祖廟。

殿內供奉的白須翁,當地人口中則稱“安茶公”(音譯)。問起年輕的都“不知所雲”,說那是土名,大名叫神位上寫著的福佑帝君。實際上老人家還是能夠破解我的迷惑——“翁帝公”也!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查過相關記載,李元溥是一位唐末的四川進士,辭官歸隱在向陽的五台山,山裡人對這位在連綿群山的官道驛站邊施粥奉茶的老漢,都親切地稱呼為——白須公、白髯翁。坐化“成仙”後,人們建祠祀之,最早的叫法已無處可考,有記載的便是海潮庵。昭惠二字則是到了南宋時的封賜,宋以來的封號有通遠王、善利王、廣福王、顯濟王等。據說,唐鹹通年間豐州九日山的延福重修。有游僧和尚到九都、樂峰(原稱樂山)、向陽(舊稱八都)一帶化緣所需木料,又苦於山峰峽谷運送的艱難,恰逢白須公“給出了個主意”(神乎其神的說法當然都是神話故事啦),果然九日後木料趁著山洪水勢沿東溪直下豐州。延福寺竣工後,方丈就把剩余的材料在寺旁建了座祠堂——靈樂祠,後又改靈岳祠。這些都是後來海潮庵、昭惠廟的起源,香火至今在南安一帶仍然有著“蛛絲馬跡”:水頭安平橋頭的海潮庵、豐州九日山麓的昭惠廟,尤取是英都的昭惠廟更是發揚光大,引申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報送項目——昭惠尊王巡境的拔拔燈習俗(有關“拔拔燈”我在《閩南隨筆:翁山紀行》中述及)

由於“後來者居上”的媽祖信仰,昭惠廟的海神地位才被逐漸地取代,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古道驛站



走廊裡泡茶看廟的精瘦老人,

據說是位老支書,招呼著我們吃茶。“話仙”(聊天之意)中得知前往頂庵的路上,即觀日峰下有條官石古道,從廟前蜿蜒而過。

看看已近晌午,我們就在昭惠山莊,休整和補充些食物。然後決定先沿著大道去東台山下的頂庵,回來再走古道順坡而下。



——海潮庵前

頂庵的大名,就叫海潮庵。這裡才是通遠王李元溥歸隱和終老的所在,庵堂已毀於歷史的煙雲之中。新起的廟宇剛剛落成,殿內的“佛公”(閩南人對寺廟、道觀神靈的統稱)還不見蹤跡。正在精雕細琢的師傅說,都做好啦,待農歷十月廿六“安茶公”誕辰安座開光。說起老廟的荒廢,這個版本是講:由於廟裡和尚(既是道教,又何來和尚?)得罪了經由官道到永春赴任的縣長,有一回永春地界有了“紅白喜事”,就把僧人全部請去,隨即趁機砸毀佛像和放火燒廟。

而愛民認識的退休了的向陽鄉李干部也在這裡幫忙,他講起來則引經據典。相傳是民國時期駐扎在這附近的軍隊所為,起因則是“花和尚”沾惹了軍隊長官的一位親戚“家內”(家內,在閩南多指妻子),而禍及道院。

幸好海潮庵前,兩塊屹立了數百年的石碑依然健在。一塊是至治元年的刻著“五台”兩個大字,查了一下“至治”年號是元朝英宗時期的;另一塊則是較晚的乾隆時期題刻“霓羽仙壇”,立碑之處據稱正是李元溥“羽化升天”的位置。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年這位樂善好施、慈顏善目、須發白染的老漢,坐在為過往行人施粥奉茶的寮棚內,安詳地睡去,該是多麼地仙風道骨!只是不知臨了時,是否還在牽掛著“千裡之外”山阻水隔的故土?但願他成仙後,能夠“魂歸故裡”。

海潮庵朝西,五台山最高峰的西台,也就更加地明朗了。一道火燒隔離帶“疤痕”特別醒目,愛民說這是森林防火的舉措,每年五台山林場都會有巡查,故而沒有路的地方,因為走的多了,也就變成了路。在李干部的指點下,我們從樹立著中國移動機站塔的南台底下繞過,這裡蒿草高過人頭,森林的味道奇濃,中午太陽的光合作用下,尤其使人神清氣爽。就是攪擾了野花叢中嗡嗡作響的蜂兒,不知是惱怒,或者真的“不止是吸引”,總之,有一只執著的蜜蜂緊追不舍,被培宗和愛民笑之——招蜂引蝶!

走出灌木叢,眼前的碎石道聯接著西南二台,向左南台,向右西台,都近在咫尺。迎著勝利的曙光和酣暢的喜悅,大喊一聲——同志們,跟我衝啊!可是,最後一個到頂的人又是我。

不知在哪裡看過的文章說,晴空萬裡的時候,站在五台山之巔遠眺,泉州東西二塔清晰可見。或許我和培宗都是近視眼,老張可能又是老花眼,西台之上,我們眼裡除了山,還是山——山外有山,山巒疊嶂。又一次和這麼座高山有了親密的接觸,零距離的親近總讓我覺得自己的渺小。當然我並不是像《狼牙山五壯士》中,日本侵略者終於攻上山頂,什麼都沒有的落差和上當的感覺。走過來的山山水水,被征服的人永遠是心服口服的我,一個人世間剛好路過的喜歡逛山的人。



——西台之巔



又上五台山,

僅相隔了一個星期。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則用了三十八年。呵~呵~,這是無法相提並論的。跟我約了數次去井岡山未果的老周,周六在清源山花博園聽到我談起南安的五台樂山,當晚便打來電話約定周日的“自駕游”。

這回,我們走的是樂峰(樂山)、向陽(八都)這條線。因為心中總有種揮灑不去地對馬跡的好奇,一個起了這麼個名字的村莊,背後肯定有著某種的“蛛絲”傳奇。

從樂峰開始,就進入了林區的山路。經過一番的“車在山上跑,人在畫中游”的蜿蜒盤旋之後,終於看到了鄉政府所在地的向陽村。寥寥一條街的鄉公所最氣派的建築,除了派出所,就是國家電網,郵電局也挺新穎的,倒是忘記去蓋個戳什麼的。光顧盤算著馬跡的模樣,心想鄉政府都這般冷清,馬跡也熱鬧不到哪裡去。

結果,卻是漫山遍野的眾多宗祠林立。老周和老鄭憑著匾額上的望郡(一個個家族的標志,諸如某某衍派,什麼傳芳)都能一一地叫出該族的姓氏,一路數去,數不勝數,大家猜測,這些個源自河南及中原的家族,可能就是歷史上舉族入閩的分支。

停下來,想找個把老人聊聊,闖入眼裡的則是堆如小山的地瓜,聽說馬跡的地瓜很甜,大家自然滿載而歸。

山邊,路遇一烈士墓。走近一瞧,果真是張愛民說的十八位解放初期犧牲烈士。碑文上只簡單地寫著張青等烈士,是被土匪殺害的。回來查了一下,張青原名應家驥,是南安六區(今碼頭鎮)副區長,為保衛新生的紅色政權而英勇就義的。

臨近中午,看過上、下二庵之後,我和老周沿著古官石道,由殘存的驛站旁登上了中台的觀日峰。老周帶了個俄羅斯的軍用(紅外線)望遠鏡,依舊望不到傳說中的泉州城內的東西塔。

昭惠山莊,預先訂好的飯菜,有燉著的土雞,燜熟了的豬蹄。其實苦菜也是向陽的一大土特產,老周他們都受不了那個味道,一開始還直嚷著誰的臭襪子來著。老人家曾告訴過我,這苦菜呀比德化的醇正——野生的。他還拿了一小包說是采自高山的綠茶,就著廟前刻著“神泉”的山泉,燒開的水衝泡了起來,果然清香撲鼻,蘊味悠長。

2009年10月18日和培宗、張愛民三人由南安九都林坑吳蘇登臨五台山 , 2009年10月25日與老周等一行四人從南安向陽馬跡駕車重上五台樂山, 2009年10月28日成稿寸本亭 附錄:南安詩詞學會會長王國鈞先生的《五台樂山賦》

閩南勝地,五台樂山①。脈連戴雲,橫亙永仙。氣勢雄渾,群峰綿延。險踞武榮北境,威峙向陽西巔。東鄰樂峰,西接東關;南臨九都,北起外山。旅游度假之絕妙處兮,天高氣爽,自然與人文輝映;海神通遠之發祥地兮,地古史悠,故事與傳說紛繁。峰巒環列,氣派非凡。登高攬勝,浮雲渡兮群山小;獵趣尋奇,曲徑幽兮百蕾妍。 五台競秀,百嶺相連。君不見中台觀日,海風飄拂,曙色迷離,明珠噴薄東海兮光耀山川。如鏡之出匣,清華運造;如月之印潭,流光煥然。有詩贊曰:峻岳巍峨俯萬山,登臨身在五雲間。凌空試看扶桑際,一瞬清光徹九寰。 廟立雲裡,豐登陌阡。君不見昭惠古廟②,庵爹朱帥,香火遠傳,廟宇雄踞山巔兮惠澤人間。似煞之勇武,威鎮東南;似神之靈應,信眾恭虔。有詩贊曰:恢宏大殿碧雲煙,昭惠甘霖四海漣。除寇安民豐歲稔,生靈萬載仰聖賢。 雲外清香,霓羽仙壇③。君不見古官石道④,春風得意馬蹄疾,驛亭斷柱古跡斑;八德流馨⑤,獅子峰前欽賜水,一汪深處碧含煙。廣福廟中觀自在,仙壇井上現如來。元時墨寶⑥,碑刻鎮山。青塘宋宮⑦,龍穴寶地;石塔鳳聚⑧,杏田奇觀。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君不聞元溥⑨隱居,道骨清奇,結廬修禪,巨木運來延福兮力撼九天。興建寺廟,功莫大焉。平易近人,樵牧友善;懸壺濟世,享譽民間。有詩贊曰:樂山頂上住神仙,民瘼於心夜不眠;忽有洪波浮大木,興祠禱海祭溪邊。 山清水秀,地古人賢。君不聞瑞圖⑩攬勝,題贈“無為”光法界,峻奇書品證機緣;光地⑾游山,昭惠廟中賜墨匾,馬蹄催急上長安;蔡襄⑿乞雨,龍潭十丈雲初起,為蔔甘霖遍海天。都山古寨,抗倭反霸根據地,前赴後繼眾心堅;張青⒀蒙難,突圍彈盡落魔掌,英勇捐軀氣凜然;彭早⒁就義,血灑青山巾幗志,堅貞不屈英雄篇。 豐饒物產,環保天然。君不見樂山綠茶,泉從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圓;向陽佛手,牽枝色現黃金果,隔葉香分白玉蘭;都山松茸,綠色佳肴無污染,遠銷歐美喜創先。輝綠岩,開采獨占魁首;金銀花,清熱堪稱藥仙。 鐘靈毓秀,盛世華年。電架路通,配套設施完善;發展種養,開辟山地資源。噫嘻!古地輝光,保護生態宗教;名山譽遠,繁榮旅游休閑。稽古勾沉,文化興焉。今登樂山,感其變遷。詩潮洶湧,遂成賦篇。以志斯景斯情雲爾! 己醜荔月於柳城 注釋: ①樂(yào)山位於福建南安市向陽鄉,上有五台,系泉南名山之一。②昭惠廟始建於唐,祀通遠王李元溥(庵爹公)及鎮帥朱慶雲。朱系福寧人,統兵殲泉南寇,嘗鎮武榮八都山椒,卒葬樂山。宋時敕封為“昭惠福寧元帥”。③清代名相李光地曾游樂山,留下墨寶“雲外清香”匾額。“霓羽仙壇”碑刻在樂山,清桃源牧鄭一菘題並書。④古時南安北往福州,須由林口經樂山古官石道,過永春後到達福州。樂山驛道是目前泉州保存最完整、最長的古官石道。⑤相傳明代正德皇帝游江南時飲過獅子峰水,並賜名“八德”。⑥元時安溪縣尹錢宗顯書“五台”,碑刻立在廣福廟遺址前。⑦青塘宮在向陽郭田青塘壟之西,北宋太宗淳化年間建。⑧鳳聚塔位於向陽杏田之南,清初所建。⑨李元溥,四川人,唐天寶進士,官拜雲南團練副使。因避世亂,棄官隱居,修道並坐化於樂山。民感其靈立廟祀之,呼曰庵爹公。宋賜額“昭惠”,後累加“廣福顯濟王”封號。傳其顯聖運木建九日山“建造寺”,寺僧將大殿取名“神運殿”,又在寺側另建“靈樂祠”祀之。因祈風禱海,每著靈響,北宋時被欽封為“通遠王”,成為宋代官方奉祀的海神,此後歷代祭祀,奉為“海上絲綢之路”保護神。 ⑩張瑞圖(1570-1641),字長公,號二水,晉江人,明萬歷探花,官至宰相,著名書畫家。⑾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進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⑿蔡襄(1012-1067),字君謨,仙游人,北宋天聖八年進士,曾為泉州知府。⒀張青,南安人民游擊隊指導員,1949年11月在土匪圍攻碼頭區公所的戰鬥中被捕犧牲。⒁彭早,向陽人,女,中共地下黨員、革命烈士。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