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雲南旅行小札----沙溪

作者: timberlands

導讀我第一次聽說沙溪,是從大理的客棧老板那裡,他指著地圖上標著的“世界建築性遺址”向我推薦,趕緊上網查了下,發現關於沙溪的游記並不多,於是決定去那個古老的小鎮看看。 D1,大理—洱源—劍川—沙溪(寺登四方街,興教寺,南寨門,玉津橋)沙溪位於雲南省劍川縣西南部,地處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北上可至麗江,南下為大理,交通非常方便。雖然很多國內游客� ...

我第一次聽說沙溪,是從大理的客棧老板那裡,他指著地圖上標著的“世界建築性遺址”向我推薦,趕緊上網查了下,發現關於沙溪的游記並不多,於是決定去那個古老的小鎮看看。

D1,大理—洱源—劍川—沙溪(寺登四方街,興教寺,南寨門,玉津橋)沙溪位於雲南省劍川縣西南部,地處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北上可至麗江,南下為大理,交通非常方便。雖然很多國內游客並不知道沙溪,可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早在2001年10月,沙溪(寺登)區域就入選2002年度101個世界瀕危建築保護名單,中國同期入選的還有萬裡長城等其他三處建築。那麼沙溪為什麼在古建築學上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呢?原來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鎮外的鰲峰山上發現有2400年前的古墓群,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瀾滄江支流黑潓江為中心的青銅冶煉制作基地。唐宋時期,南詔(公元649-920年)大理國(公元902-1053年)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興起使沙溪的發展到達了巔峰。南詔大理國地處中原和吐蕃(今西藏)之間,由於經濟文化的交流,出現了一條經四川雲南,北連西藏,印度,南通越南,緬甸的茶馬古道,而沙溪就是當時滇藏古道上一個重要的陸路碼頭。2001年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的專家們在走訪很多集市後,最終一致認為沙溪保存有完整的戲台,馬店,寺廟,城門和古四方街,真實反映和記錄了茶馬古道的原樣,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西南面石寶山石窟的發掘進一步表明沙溪不僅是當時的貿易集散地,還是南詔大理國佛教文化活動中心,地位顯赫一時。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核心(附圖1)。整個街面用紅砂石板鋪築,街中心有兩棵數百年的古槐樹,西邊是興教寺,東邊是帶戲台的魁星閣,兩者遙相呼應,南北兩側是商鋪和馬店,三條古巷道延伸到小鎮的四面八方。古鎮有三個寨門---東,南,北門,其中南寨門為原址。西面因緊鄰鰲峰山而無寨門。我到的時候,寺登街外正在築路,所以原本從2009年6月開始出售的寺登街景區門票暫停,於是心中竊喜。此時正是旅游淡季,本就不多的游客更是稀少,四方街上的商鋪大多關門歇業,開著的那一二間,也是主人家自己忙著逗狗,帶孩子,過生活。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冬季,沒有了外界的喧嘩,古鎮反倒顯出原有的寧靜和安逸來。正午時分,陽光燦爛,天空一片淨藍,古槐樹下偶有老婦人拄著拐杖,慢悠悠地走過,咖啡店的那條叫“阿牛“的狗懶懶地趴在街邊曬太陽。我見興教寺廟門大開,便抬腿走進去。寺內竟空無一人,陽光照著紅漆斑駁的木雕門楣,在石板小路上投下格紋狀的陰影,小院中古樹參天,抬頭仰望,綠色樹葉中掩映的是一片蔚藍的天。傳說興教寺的由來是明永樂年間,有一知府來沙溪,發現四方街正處鰲峰山的鰲頭位置,外有黑潓江圍繞,是一極佳的風水寶地,便倡議在四方街西側正中鰲頭位置興建寺廟,信人廣募善資後,於永樂13年(公元1415 年)建成興教寺。

興教寺現存外院,中殿和大殿。據說文革中寺院遭到嚴重的破壞,塑像,雕刻和壁畫幾乎毀損殆盡。寺入口處碑文上記載:興教寺為著名佛教密宗寺院,由古戲台,山門,中殿和大殿組成,大殿重檐歇山頂,殿下尚存壁畫20余幅,為明代白族畫家張寶繪制。古戲台為三重檐樓閣建築,造型獨特,增建於清嘉慶年間。

一進寺廟,是個小院,典型的白族民宅建築風格,木制雙層回字結構小樓,古時曾是寺廟和尚起居住所,後重建,現用作陳列館,南北兩側分別介紹由劍川省人民政府和瑞士聯邦工業大學合作開發的“沙溪復興工程“和”沙溪歷史文化發展和文物古跡“。

穿過小院,看見二殿,曰“天王殿“。殿內梁柱頗多,鬥拱林立,結構嚴謹,是典型的佛教密宗殿宇。

二殿後面是飛檐鬥拱,氣魄雄偉的大殿,上懸匾額書“廣興三教”,大殿內無梁柱,殿宇顯得空曠雄偉。殿外兩排旋式大柱相撐,是周廊廡式建築寺廟,為西藏寺廟特點。按說大殿四周牆壁布滿壁畫,只是我巡訪其間,卻不見有,因沒有工作人員,所以不得而知。

根據書上介紹,大殿和二殿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反映出興教寺產生的歷史文化宗教背景,因為興教寺身處滇藏茶馬古道的重鎮中,為迎合不同宗教信仰的需要,不僅集儒教,佛教於一身,還結合藏傳佛教,因而有“廣興三教”之說。

當我第二次想再去興教寺細細尋找壁畫時,入門處遇一女子,告知因臨近農歷新年,開始加收門票,於是興致索然,退出。

寺門外的那對石獅子可是原物,千年的壽命,雖然面目略有風化,棱角不再,可是它們看盡人世間的滄海桑田,歷經繁華沒落,那樣的道行怎不教人佩服。寺門口桅杆上的小旗在風中撲撲地飛,更襯得對面魁星閣和戲台的安靜,讓人遙想洞經古樂齊鳴,衣衫飛舞,人頭攢動時的熱鬧場面。

“魁星”即“文曲星”,主管天下文人。民間傳說村中有文人方可建魁星閣,除頂層供奉“魁星”外,魁星閣建築形式和外觀皆按文人所好而不同,大致可分五種,其中魁星閣帶戲台,數寺登街的為代表,三層閣樓木建築,前為戲台,後為高閣,整個建築挑檐疊角,翼然若飛。因為是淡季,魁星閣大門緊鎖,不得而入,有點遺憾。

順著四方街的古巷,由著性子在其中穿行。古巷多為1-2人寬,兩邊的民居,考究點的,白牆黑瓦,開光處畫有山水魚鳥,簡單點的黃色矮土坯牆,紅漆斑駁的木門,各有意境。這裡的人家都愛貼對聯,有雅致的,也有ㄋ椎模??際搶世噬峽塚?繞鶘蝦<壹頤派弦桓觥案!弊鐘寫匆舛嗔耍?熱繒餳疑狹?傲?笮送?實奔搖保?鋁?拔騫確岬欠啾浣稹保?崤?恰爸磯嚳識唷保?偃繒餳疑狹?笆⑹撈磧た善爰搖保?鋁?疤?降米湧爸喂?保?崤?奧?輪?臁薄?/FONT>

走到小鎮外,是一片綠油油的農田,視野開闊,可見遠處青山如黛,黑瓦白牆黃磚的農舍點綴其間,炊煙裊裊。走上田埂,穿行在稻田間,看見羊兒悠閑地吃著草,干草垛在陽光下泛著金黃色的光澤,就連女人們晾曬著的粉皮,也被鍍上一層燦爛的色澤,男人們在田間犁地松土。到了孩子們放學的時間,老婦攜著小童的身影,在溫暖的陽光中留下一道溫馨美麗的剪影。這裡的人們憨厚友善,黝黑的面容上靦腆的笑容讓人覺得親切可愛,民風淳樸得讓人分外留戀這個青山綠水環繞的小鎮。

回到四方街, 夕陽剛好斜照在某一處小巷中,順著那方向走去,不遠處已經可以看到黑潓江。路上遇到一隊小鴨子,在一只大白鵝的領航護送下,呱呱地叫著往家趕,看它們一字長蛇陣排著,步伐整齊,竟是十分有趣。臨上自家門口台階,小鴨子們早已忍不住撲騰起來,忽閃著翅膀,蹦噠著躍入院子裡,惹得一邊栓在樹上安靜吃草的老牛哞哞地叫,還可以聽見隔壁關著的柴門中小豬們的拱聲。不遠處竟看見了一只落單的鴨子一瘸一拐地走來, 原來一條腿有異,所以掉隊,不過看小家伙趕得心急火燎的樣子,好像是迪斯尼動畫片裡的場景。好一片鄉村野趣,讓人忍俊不禁。

朝著江邊的方向走,就看見了古老的玉津橋。落暮的余輝灑在江水上,空氣中寒意漸濃。月亮已經升起,我於是往回走。

在古街外的一間門面很干淨的小飯鋪裡,讓大姐給弄了個炒雞蛋青菜湯配白米飯, 一改連日來的濃油酸辣,頗有幾分江南小菜的味道。喝了熱茶,閑聊了一陣, 就出來往客棧走去。路上只淡淡地亮著一二盞街燈,偶爾有幾個路人經過,透過樹梢間看今晚的夜色,一片月朗星稀。

我喜歡這個寧靜古樸的小鎮。

D2,沙溪—石寶山(沙登箐石窟區,聽松亭,攬溪亭,石鐘山石窟區,獅子關石窟區,觀鐘亭)--沙溪(玉津橋)今天睡了個自然醒,吃罷早餐,借了輛單車,問明了路線,就出發去石寶山。

石寶山緊鄰沙溪,以前茶馬古道在出寺登街後,有條岔道通過沙溪壩西南沙登箐進入石寶山。此山以精美的石窟和獨特的“龜背石”地貌而聞名,沿古道形成了沙登箐---石鐘山---獅子關石窟群落,藝術造型完美,具有很高的宗教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所以人雲“北有敦煌,南有石寶山”,著名作家金庸更稱之為“南天瑰寶”。學術界對沙溪和石寶山石窟的繁華孰先孰後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二者的發展是緊密相連,互相促進。

11點多的光景,初升的陽光雖然燦爛,可還沒有完全驅散清晨的寒冷,清冽的空氣讓我直搓搭在車把上的手。路上沒什麼人和車,大可以任意地以S形曲線放肆地在路中間暢行。兩邊的樹葉開始被陽光點上金黃色,遠處天空蔚藍,讓人心情舒暢。在山腳下的一戶人家寄放了單車,就開始順著青石板路往山上走。

途中,遇見一老伯正和老伴孫女在野餐,我笑著同他們打招呼。善良的老伯得知我一個人爬山,好心地反復叮囑讓我一定順著石板路走,安全且不會迷路。

其實石寶山景區開發的非常好,上山全是整齊鋪就的石板路,即便沒有指路牌,可我知道前方一定有風景,而且這裡的路不似蒼山的玉帶雲游路那般的無趣,山回路轉之間可見隱於高處的石窟,或者奇特樣貌的山石,或者古道上的一塊古石碑一個馬廄樣的石刻水槽。怪石嶙峋的奇特地貌,使得鑲嵌其間的石窟雕刻更顯莊嚴肅穆。大多數已經開發的壁畫石雕多被加蓋紅木漆小屋予以保護,防止風化,可仍有些位於崖壁險處的,只好作罷讓它們遺世獨立,在鬥轉星移中漸漸隱去身形,與石崖融為一體。

一路向上,一邊是漫漫青山,松樹林立,另一邊可以俯視遠處的農田村莊,蜿蜒曲折間盡現風景。這廣袤大地,任我一人獨享,好不自在。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1個半小時後,來到石寶山的地標之一----停車坪,這裡視野開闊,雖唯有一家飯店,可是價錢公道,洗手間出奇的干淨,是個不錯的休息地。

在這裡我才看見石寶山景區的旅游示意圖(附圖2)。看簡介得知,石寶山前山有“雲南懸空寺”之稱的寶相寺,危崖聳立,古木參天,白雲繚繞山寺,野猴嬉戲林間。據客棧掌櫃說寺裡的觀音菩薩很是靈驗,所以香火很旺。寺附近還有恬靜清幽的海雲居,可以遠眺玉龍雪山,對歌台是白族青年男女農歷七月大會歌的地方(難怪在劍川坐汽車的時候,遇到的那對白族夫婦,極力推薦石寶山歌會,他們該不是在那裡認識的吧。)而三大石窟區則集中在後山,是研究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的珍稀實物資料。

石鐘山石窟區離停車坪不遠,不過進寺門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因為習慣了淡季的清閑和免費開放,我大搖大擺地直往裡走,有一大嬸上來阻住我要門票,我一時沒反應過來,大嬸又重復了一下問題,並補充說如果有進山的門票,這裡的就不用檢了。我趕忙靈機一動,謊稱已購門票,並佯裝找不見的樣子,希望大嬸網開一面。正說話間,裡間又出來一大叔,狡黠地衝我一笑說,我知道你是從沙溪爬上來的,你根本沒買過票。我見詐計不成,連忙改變策略,軟語相求,希望大叔給以最經濟合理的價格。大叔轉身去拿票之際,裡間又出來一大姐,開口就是要50元的套票價。爭執之間,幸好大叔拿著票出來,趕緊嘻笑著付錢走人,恐生變數。

看來淡季也不是那麼的淡嘛。

石鐘山石窟區共有8處石窟,第2號因風化嚴重,難辯眉目,所以關閉了。余下的7處造型生動,雕刻精美,有些還依稀可見彩繪,雕刻人物神態祥和,分別記錄了佛,弟子,菩薩,國王等辯經或議政的樣子。每處石窟旁都有非常清楚的中英日三文介紹,因為禁止攝影,我摘錄7處石窟名如下,

1號:南詔第六代國王異牟尋議政圖

3號:地藏王菩薩 (注:同與文殊,普賢,觀音並稱四大菩薩)

4號:華嚴三聖(注:一佛:釋迦牟尼;二弟子:阿難和迦葉;二菩薩:文殊和普賢)

5號:維摩詰經變中“問疾品”造像

6號:明王堂

7號:甘露觀音(注:又稱“剖腹”觀音)

8號:阿央白(注:女性生殖器崇拜,顯示白族中女性地位崇高)

回到寺門前,摘錄石碑上的記載如下:

石鐘山石窟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裡的石寶山中。劍川在唐代時是南詔北疆的軍事要塞,也是中原王朝與吐蕃(西藏)之間最敏感地區,因山中有巨石如鐘,故稱石鐘山。。。南詔大理國(公元649-1253年)地處西南邊陲,自古以來是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並且與緬甸毗鄰,佛教中的密宗阿吒力派早就傳入其境內,並成為宗教主流,相繼又從內地傳來了漢傳佛教,東南亞傳來的上座部佛教,在雲南並存。南詔大理國政教合一,建寺院,造浮屠,鑄佛像。。。石窟開鑿於晚唐,即南詔國王勸豐佑天啟11年,歷經300多年才完成。

從石鐘山望獅子關石窟區不遠,可是上去那裡的路比較凶險,幸好之前有走華山的經驗,方才小心翼翼地看到了3處石窟。沿途有些壁畫或風化嚴重,或被收藏於日本,台灣的博物館中。為數不多的幾處遺跡可以看出壁畫技法嫻熟,人物衣冠飄逸,造型生動,彩繪設色艷麗。

當我站在觀鐘亭中眺望石鐘山和獅子關石窟區,但見青山延綿不絕,古木參天,怪石嶙峋,蘭谷幽深,山花掩徑,實在是一處遁世隱居的絕佳之地。

回到寺登街,正值夕陽濃時,農田被鍍上層成熟的金黃色,麥穗毛絨絨地讓人喜愛,草垛散發著溫暖干爽的氣息。南寨門門洞的黃色土坯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讓我想起印度賈沙梅爾的金黃色城牆。

玉津橋上看斜陽,突然發現江水中嬉戲著的就是昨天遇到的那群小鴨子和它們的大白鵝領隊。當真是故人相見。

短短不一會兒,月亮就升上樹梢,孩子們還頑皮地圍著四方街的大槐樹追鬧著,風中傳來的是母親喚孩子們回家的聲音。

D3,沙溪(歐陽大院,東寨門,玉津橋)因為昨晚在書上發現沙溪尚存有原來馬幫頭目----馬鍋頭的住宅,早晨一打聽,原來古道世家---歐陽大院就坐落在客棧不遠處。

馬鍋頭是滇藏茶馬古道上對馬幫頭目的稱呼,他們是依靠古道經貿發跡起來的商人,有些富甲一方,顯赫一時。我要去的歐陽家就是其中之一。據說歐陽一姓本非大理白族地區姓氏,但因年代久遠,家譜無從考證。馬鍋頭歐陽鏡,字鑒光,幼時家境貧寒,原也只是馬幫中的一名馬夫,由於善於經商,又比較節儉,逐漸成為沙溪最富有的馬鍋頭,並在古鎮上建起一座豪宅。

歐陽家的一大門是石頭結構,圓形拱頂,大門上有獅子浮雕,門頂兩側各刻有花鳥及字畫。據書上介紹大門原有對聯,曰“歐脈鐘靈地,陽光麗普天”,對聯首尾四字相連即為“歐陽天地”;大門兩邊浮雕左為耕,右為讀,喻示歐陽是一耕讀世家;大門東側白牆上有歐陽鑒光親筆題記,“歐陽文忠公,吾新辟一齋中,置琴一張,劍一股,書一卷,香一爐,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居士”,其實此文描述的是“六一居士”之稱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從這些可以看出,歐陽鑒光文學修養甚高,崇尚耕讀,自認是歐陽修後人。

不過遺憾的是,我現在看到的對聯已經面目全非,只記得橫批是“喜滿廬陵”,而新刷的東側牆則一片慘白,唯有石雕面目依稀可辯。

走進大門,是一條十余米長的砂石板小路,通向二門和馬圈門。二門是歐陽家大院的主門,以土木結構為主。門楣上有漁耕樵讀的木雕,是典型的木雕與書畫結合的白族大門樣式。馬圈門構造簡單,僅為兩扇分開的小木門,門頂部白牆壁上有一幅猴子圖,一是用它祈求六畜興旺,二是暗喻孫悟空,他玉帝親封的弼馬溫,專管天下馬匹,為馬幫的保護神。

進了二門就是正院,典型白族三坊一照壁的結構。東為照壁,上書一個大大的“福“子,西面為正房,南北耳房。各處牆壁上題有不同的字畫。

院中有三個老婦人在閑聊,其中一個扎黑頭巾,穿紅襖的就是歐陽家的後人。老太太口齒清晰,落落大方,談吐之間顯得很是知書達禮,只是向我索要參觀費,然後就非常熱情地讓我看一樓門框上木雕的各種“福”字字體,並指點我去正房二樓參觀。

二樓正中一間有一個在建房時期就雕刻完成的與牆壁相連的大型佛龕,佛龕為木制結構,雕有各種動物花鳥圖案,稱奇的是雕刻中鳳在上,龍在下。佛龕中間鑲有三塊玻璃,傳說是從英殖民地緬甸運進來的。看龕壁上放著的兩張照片,一張是歐陽鑒光年輕時的,另一張是個老婦人,估計為書中提到的歐陽鑒光的遺孀,因書印於2003年,當時老婦人已90高齡,估計現已過世。偏房中的一處放著具馬鞍,已經磨的光可鑒亮,想必是當年主人家的原物。

正房南北兩邊是廚房,典型的白族式布局,即廚房帶天井,天井中有水井,灶是雙鍋灶,灶邊有個小佛龕,供的是灶王爺。

正房後面原是後花園,現已改作圈房,用來養雞。兩邊的耳房都上了鎖,不得而入。聽說當年耳房的小院子裡晚上搭戲台,住二樓的馬幫一開窗便能看戲,自是熱鬧非凡,難怪被當地人戲稱那是“茶馬古道上的五星級大酒店”。

謝過老人,出來,回頭看這曾經喧嘩的小樓,如今反倒頗有幾分鬧中取靜的味道,外面熱鬧的寺登街襯著它的孤寂,好像快被世人遺忘的樣子。

這麼一晃,已是中午光景,下午要搭車轉道劍川去麗江。不過心裡還記掛著去古巷和江邊轉轉,還有鎮上那個愛抽水煙的小飯館掌櫃,聽他說那以前的故事。。。

注:引文出自於---楊惠銘著《沙溪寺登街:茶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附圖1:沙溪寺登街平面圖)



(附圖2:石寶山景區的旅游示意圖)



(附圖3:沙溪魁星閣)



(附圖4:從獅子關石窟區眺望石鐘山和觀鐘亭)


精選遊記: 大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