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抒懷

作者: hangzhou33156

導讀難得去西安參加作家筆會,使我難以忘懷的事卻是拜謁黃帝陵。 那天坐車沿著寬窄不勻的公路駛入黃土高原,約行180公裡,前面忽然開朗,下車略走十來步,“軒轅廟”三個字赫然入目。 抬頭仰望,軒轅廟質樸、凝重、素潔,給人以俯視天地,注目蒼生之感。時間雖然已過去20多天,廟廊兩面六根石柱上依然披裹著黃幔,橫幅上寫有“辛己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我們� ...

難得去西安參加作家筆會,使我難以忘懷的事卻是拜謁黃帝陵。

那天坐車沿著寬窄不勻的公路駛入黃土高原,約行180公裡,前面忽然開朗,下車略走十來步,“軒轅廟”三個字赫然入目。

抬頭仰望,軒轅廟質樸、凝重、素潔,給人以俯視天地,注目蒼生之感。時間雖然已過去20多天,廟廊兩面六根石柱上依然披裹著黃幔,橫幅上寫有“辛己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我們仍能感受到祭典的隆重氣息。是啊,在中國所有的陵墓祭典中,也只有黃帝陵能享此殊榮接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公祭。

入廟門,迎面一棵高大的柏樹讓人心動目凝。它高9米多,7人合抱有余,相傳這是黃帝所植,稱軒轅柏,為中華第一柏。毫無疑問,它在黃陵8萬多棵柏樹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黃帝畢生為中華文明勞瘁心力,這棵柏樹,或許就是他率軍與蚩尤大戰凱旋後種下的。蔭庇子孫的思想他早就有了。

穿行碑廊,歷代石碑銘文陳列於此。我們在碑廊看到,這裡有孫中山先生的祭陵詞,也有毛主席撰寫的祭文和江澤民同志的題詞,而蔣介石和郭沫若書寫的“黃帝陵”三個字也同樣勒碑樹立於此。這些自北宋至今的碑文表明,無論什麼朝代什麼信仰,人們對黃帝功績的評價和對黃帝的景仰是共同的。無論是御制祝文還是名人題詠,都給黃帝至高無上的評價。是啊,追思我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怎麼能不把最輝煌的桂冠獻給黃帝呢?我國最早的農業、畜牧業生產,最初的舟車、房屋、服飾、文字等發明創造,均始於黃帝時期,《易系辭》說“黃帝、堯舜重衣裳而天下治……”,所謂“刳木為舟,重門擊柝,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弦木為弧,剡木為矢……”都是天下治的最生動最形像的表述。《軒轅黃帝傳》載:“耕者不侵畔,漁者不爭岸,抵市不預,價市不開,鄙商旅之人相讓以財,外戶不閉,是謂大同。”這是一幅多麼動人的人類大同畫卷啊。軒轅撲素的造福為民的思想,幾千年來影響著炎黃子孫,同時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個性。

黃帝和黃帝時代,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無以估量的豐功偉績。黃帝,早已成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意志力量的像征。也惟有黃帝有如此深厚的感召力,海外每年都有數萬龍的傳人來此尋根問祖。

聯想到一些不肖子孫妄圖背叛祖宗的忤逆言行,真想揪住他們的耳朵去見軒轅——他們還有臉去見黃帝嗎?於是我去祭祀大殿前的大香爐裡燃上一炷香,我希望黃帝如山一般的高大身影從“人文初祖”的大殿裡走出來,給那些忘根背祖的人大喝一聲、猛擊一拳。

看著一隊隊游子參謁時莊嚴肅穆的神態,我想他們和我一樣聽到了黃帝的聲音。

我在陵前見到一位不遺余力的義務講解員,每來一謁陵者,他不但解說帝陵情況,而且還要把自己的心得熱情地演說一遍……滔滔不絕。聽者無不動容。我很佩服這位講解員的研究精神,於是買了他編著的兩本書。在黃帝的家鄉為黃帝陵著書立說,在黃帝陵前為黃帝陵大聲呼號,或許他是古今第一人,軒轅有知,也會對這位極普通的炎黃子孫豎起大拇指吧!

告別黃帝陵的時候,從謁陵道上又湧過來好幾隊參謁者,這時我忽然產生了一種依依惜別的情緒——這是在游覽各地名勝時從未有過的——我感到我要和軒轅說幾句話,我回轉身向前,脫口把陵前那副名聯念出來:“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此時又傳來那位講解員熱情高亢的如詩一般的演說聲,我頓時感到我原來想說的話太雜亂,在這個時候,最好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句話就是魯迅先生的那句詩,於是七個字如雷鳴般從我心底響起:

“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七個字,我不能忘記,每一個炎黃子孫不能忘記。因為,台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世界上還有人“亡我之心”不死!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