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舊事

作者: 由來一夢

導讀1. 《晉書》裡有這麼一段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這便是著名的“蓴鱸之思”的典故了。在洛陽做官的張翰,每年拿著大米四百石的俸祿,過著好好的小康生活,突然在秋風乍起的時候,想起了家鄉特有的美食——蓴菜和鱸魚,於是思鄉心切,辭去了一切官職,馬不� ...

1.

《晉書》裡有這麼一段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這便是著名的“蓴鱸之思”的典故了。在洛陽做官的張翰,每年拿著大米四百石的俸祿,過著好好的小康生活,突然在秋風乍起的時候,想起了家鄉特有的美食——蓴菜和鱸魚,於是思鄉心切,辭去了一切官職,馬不停蹄回到千裡之外的江東,在南湖之上過起了垂釣歸隱的日子。

這故事,即便就算不點出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初次聽的話,我們多半大抵也能猜出是魏晉時期的事罷。不知道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朝代,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物都這麼的曠達率真,隨心所欲?諸如謝公圍棋、子遒訪戴、蘭亭曲水流觴,將風流率性發揚到了極致,以至於後世不少的文人雅士再做出類似的舉動時,都不免染上了幾分東施效顰的嫌疑。

張翰的南湖,便在今天的周莊。曾經有一首《漁歌子》裡唱過:“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蓴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多麼醉人的一副場景!當年的他為了這蓴菜和鱸魚,義無返顧地千裡迢迢而回,也未必真的就是為了那一時的口舌之鮮,這種親切的味道恐怕更多是靈動在心靈深處的罷。

於是,張翰便在家鄉周莊過上了閑散隱居的日子,天子呼之不上船。2.

周莊的確是個適於歸隱的地方。江南小鎮,寧逸中泛著水澤,秀色裡又深藏古樸。岸邊是裊裊炊煙的人家,一支櫓船咿呀,輕輕搖進這小橋流水,任由是誰,一旦踏入這一副水墨畫卷之中,便恐怕都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在當年的那一段亂世紛爭的年代裡,洞若觀火的張翰能夠放棄大司馬東曹椽的官職,毅然決然的回歸故裡過起明哲保身的清淨日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城頭變換大王旗,名士紛紛凋零的晉朝,張翰卻在寧靜的周莊就這樣悠哉游哉地釣著鱸魚,喝著蓴菜湯,一直到他五十七歲那年平靜的死去。在張翰死後的一千年裡,周莊歲月靜好的日子就這樣一直周而復始的延續著,直到明朝初年的那一場差點改變全鎮命運的軒然大波的到來。

洪武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三七三年,是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統治的第六個年頭。那一年夏日的一天,周莊寧靜的空氣裡似乎不知不覺中摻雜著一絲焦躁。鎮上首富沈家的廳堂上來來回回踱滿了人,他們交頭接耳,坐立不安,仿佛六神無主一般。沈家的當家人沈萬三一個月前乘船離了周莊,北上金陵,據說是他的“老朋友”當今的皇上朱元璋邀他共商整修南京城牆的事。沈萬三是人所共知的財神爺,又和朱元璋是多年的故交,所以被宣進京借點錢也不是多麼奇怪的事,沈萬三臨走的時候也只囑咐家人自己去個十天半月就回來了,可誰知這一走一月有余也未見了蹤影。

伴君如伴虎,一想到那喜怒無常的朱皇帝,沈家上下都不禁在心中打起了鼓。果然,入夜以後,壞消息隨著黑暗降臨,朝廷傳來了一道聖旨:沈萬三亂民懷造反之心,誅!而更令周莊全鎮人目瞪口呆的是,瘋狂的朱元璋在這道聖旨中不僅要誅滅沈氏全家,還要殺光居住在周莊鎮上所有的人!

3.

這消息無疑就似給周莊小小的村鎮帶來一場狂風暴雨,就在家園將傾之際,在亂作一團的人群之中,挺身而出一位中年男子,他叫徐民望。為了挽救鄉親父老,這個看上去有些清秀而孱弱的男人,一個人出了小鎮,只身上京去告御狀。個中辛勞不知其苦,但總算一番努力之後,終於讓朝廷收回了成命,也搞清楚了這段公案的來龍去脈。

原來朱元璋建國之初國庫空虛,特意請來江南首富沈萬三,打算向他借點錢修城牆。沈萬三家資千萬,自然也不想放過展現自己財力的機會,一口氣承攬下從洪武門到水西門這一段城牆的所有費用。這一段城牆足足占了當年金陵城所有城牆的三分之一還要多,沈萬三的大手筆在滿朝上下引起了轟動,文武百官不由對這位沈財神青眼相看,這也讓心性乖僻的朱元璋微微有了不快。

承攬修建城牆還不算,沈萬三不放過任何一次炫富的機會,他在南京城裡廣修廊廡,大建酒樓,南京的市政設施也到處烙下了沈家的痕跡。在一次和朱元璋閱兵的時候,有點得意忘形的他竟然提出要代替皇上犒賞三軍,百萬的軍士每人賞賜一兩金子!此言一出,引得朱元璋埋在心底的怒氣徹底爆發了:你一個平民百姓,竟敢要犒賞國家的軍隊,這不是收買人心是什麼?不是要圖謀造反是什麼?於是就有了最初的“滅沈家,誅周莊”的那一道聖旨。

後來,在眾人的挽救下,甚至連馬皇後都出來為沈家求情,朱元璋最終沒有殺掉沈萬三,而是把他流放到了雲南。恐怕連朱元璋自己都不會相信一個身逾古稀的沈萬三會真的有造反的心思,自己只不過是以這樣一個借口滅一滅沈家的威風,出一口自己的惡氣罷了。

而在去往雲南的漫漫長路之上,沈萬三恐怕也會不止一次地反思自己怎麼會落得這樣一個下場。自己不過只是一個商人,不懂政治,懂的只是生意。一次次的炫富,其實不過是一次次的巴結,也只是一次次的投資而已。就像當年資助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還曾為他刻碑立傳,而現如今,自己不過只是想重復當初的手法,依靠住朱明王朝這座靠山,把自己沈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罷了。只可惜,沈萬三這人生中最大的一筆投資打了水漂,一個認為用錢可以解決一切的沈萬三碰到了內心絕不允許挑戰自己一丁點兒威信的朱元璋,一個經濟上的暴發戶碰到了政治上的暴發戶,我甚至懷疑那一場城樓上的大閱兵其實就是朱元璋刻意安排的,就是一個讓沈萬三“請君入甕”的圈套而已。

在沈萬三流放雲南並客死異鄉之後的三十年裡,沈家一次又一次受到來自朝廷的劫難,他的兒子、女婿、孫子、曾孫,死的死,逃的逃,流放的流放,曾經富可敵國的周莊沈家就這樣從興盛走向了衰敗,好似周莊雨天裡落在河道上激起的那些泡沫,迅速地破滅了。

4.

沈家的傳奇讓人唏噓,來去匆匆卻又留下了長久不衰的話題。當年雕梁畫棟的豪宅由繁華而破落,後來又被沈家的後人修葺翻新,今天的沈家庭院裡依然是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但早已不是當年的風情。但由於有了沈萬三的這一段境遇,小橋流水的周莊在寧靜淡泊中又多了一份歲月變遷人世無常的滄桑。

沈萬三的故事是六百多年前的故事,當年的見證人們自然都早已在歲月中作古,真正經歷了那些往事而留存至今的,只有腳下坑窪的石板路與河道上斑駁的石橋了。推開任何一間臨水閣樓的窗欞,一定會看到一座別具風情的古橋,在窗前坐下,點一壺太湖東山的碧螺春,輕輕翻開青花瓷的蓋碗,品一口茶,望一眼橋,看橋身上搖曳的蔓草,看橋頭走來的曼妙姑娘。真似詩人寫的那樣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二十多年前,就來了這樣一位看風景的中年人,他走遍了周莊大大小小的石橋,站在橋上久久地凝望。後來,他把周莊的橋帶走了,帶進了他的畫中,帶到了美國紐約的畫展上,引起了空前的轟動,他就是陳逸飛。

美國的石油大亨哈默用天價拍下了那幅《故鄉的回憶》,更出人意料的是,他把這幅來自中國的風景當作訪問中國的禮物送給了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自這之後,大批的國人才仿佛如夢方醒,才曉得原來中國還有個周莊,故鄉還有座雙橋。

5.

像陳逸飛一樣,自張翰以後,許多文人墨客都追隨著他的腳步把目光投向了周莊。劉禹錫、陸龜蒙、柳亞子、陳去病、吳冠中……古代的,現代的,不勝枚舉。據說當年在海外漂泊了多年的三毛一踏上周莊土地的時候,就不由得淚下潸然,哭的不成了樣子。只因為他們在這裡都找到了夢中故鄉似曾相識的影子。

我曾經一直猜測,因為畫了周莊而名聲大噪的陳逸飛在年老之後一定會歸隱這裡,過幾年清淨逍遙的日子,就像當年的張翰那樣。但是卻在二零零五年聽到了他由於工作勞累而突發疾病逝於上海的消息,真是讓人扼腕嘆息,那一年他五十九歲,正該是頤養天年的壽數。

今天的周莊,喧鬧代替了寧靜,一茬又一茬的過客的腳步把青石板路踏得啪啪作響。“隱逸”這個詞離這裡已然愈來愈遠。張翰的蓴鱸之思、沈萬三的身世之謎以及陳逸飛那古樸的雙橋都成為了招攬生意的噱頭。據說當地還能吃著一道叫做“蓴菜鱸魚羹”的菜,把當年張翰最思念的蓴菜和鱸魚放在了一起,只是不知道這些匆匆過客們是否還能夠品嘗出一千八百多年前那一陣瑟瑟秋風中的淡淡味道……

更多游記歡迎去踩我的blog~ :http://***/youlaiyimeng


精選遊記: 周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