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跡游(二十一)代縣

作者: yzwz519

導讀繼續沿公路北行,到與G108交會路口,又碰上堵車,看見其它小車從邊上村間道路繞行,我們也跟進,終算三繞二拐繞到了國道上,幸好只堵了叉口一段。一路向西終於看到寫著“天波楊府”的牌坊。沿村路向北約2公裡來到鹿蹄澗村,這裡屬代縣,距縣城20公裡。楊家祠堂就在村中心。門票15元,半票8元。 楊家祠堂是為紀念宋代愛國將領楊業父子而修。 楊業,北宋名將,初為 ...

繼續沿公路北行,到與G108交會路口,又碰上堵車,看見其它小車從邊上村間道路繞行,我們也跟進,終算三繞二拐繞到了國道上,幸好只堵了叉口一段。一路向西終於看到寫著“天波楊府”的牌坊。沿村路向北約2公裡來到鹿蹄澗村,這裡屬代縣,距縣城20公裡。楊家祠堂就在村中心。門票15元,半票8元。

楊家祠堂是為紀念宋代愛國將領楊業父子而修。

楊業,北宋名將,初為北漢軍官,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因為屢立戰功,人稱“楊無敵”。後投宋,宋太宗因他熟悉邊事,任命他為代州刺史,長駐代州(今代縣)抵抗遼兵。楊業與其子能征善戰,威震中原,楊家將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頌。

元代時,楊家十七代孫奉旨建祠,明清時又曾予重修,已大部分成為明代遺物。

楊家祠堂分為前後兩院,有堂屋、東西廂舍、正殿等。前院,奉祀楊業後裔。後院,東西廂房三間,正殿五楹,殿頂為懸山式。正殿內,塑有楊業與其妻佘太君的坐像。楊業八個兒子的彩塑分列兩旁。祠內,有“佘祖圖”碑一通,碑文銘記著楊業後裔世系。大殿前,豎有鹿蹄石一塊,形狀奇特,雕刻秀美。

相傳,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只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舍,追到現在的鹿蹄村時,梅花鹿忽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異石一方,上面刻有梅花鹿帶箭,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人將這塊異石搬回祠中存放。由此,鹿蹄澗村得名。

文革中,祠堂被毀,由海外楊家後人捐資修復,可惜因捐資人亡故,所以未能按原規劃完成。

繼續一路西行,沿途都在修路,路坑坑窪窪,而且封閉半邊車道,大車小車又爭先恐後,所以不時又會小堵一會,但總算還在向前。到了磨坊堡有叉路向西北,按地圖走此路去雁門關較近,不必繞行代縣。因為司機只到過代縣,沒去過雁門關,只好一路摸索向前。過了好多村道,都懷疑是否要拐彎,終於想雁門關應該有更好一點的路,也應該有路標。在猶猶豫豫中來到與208國道叉口,才看到指向雁門關的路牌。一路向北又曲曲彎彎走了好長時間,終於到了去雁門關的路。從楊家祠堂算起,大概走了有50公裡路。門票35元,半票18元。售票處問我是自已車還是出租車,我說了實活,結果既沒收仃車費,司機也沒買門票。這裡還看不到城關。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關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

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他廉潔奉公,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此時,他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余萬騎。”其後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裡長城。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山),直驅晉陽(太原)。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資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  

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時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辱國求存的慈禧太後等,狼狽出走。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在雁門留下了逃跑的腳印。

辛亥革命以後,雄關雁門除遭到軍閥混戰的破壞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禮。1937年10月18日,就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後,我八路軍二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一舉摧毀敵人汽車四百余輛,贏得了震驚中外的大捷。  

縱覽雁門關興衰的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發生在這裡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多次,可見它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售票處到景區山腳下村舍還有約2公裡路,幸好是開車進去,否則走走也夠遠。從這裡開始爬山,問訊施工的工人,說車可以開到半山的亭子處。固然到了那裡有人喊仃。仃了車,步行再爬山,大約100來米,轉彎來到關下大道。這裡是舊道,石頭的山道上清晰地印著車轍,停著一輛大車,可以想見當年守關將士要將糧草等運上山是何等的艱辛。

關樓上的木構城樓上“雁門關樓”匾額上有1989年的款,說明經過重新架構。而現在修的是磚砌城樓。關樓下李牧祠正在重建。然而石獅及李牧碑還在,路上的車轍也歷歷在目,應該說雁門關是當之無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雁門關再沿G208向南,一直到與G108交叉口,此地就是在抗日戰爭中出名的陽明堡。1937年10月19日晚,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襲擊了日軍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這一曲抗戰凱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也受到國民政府的嘉獎。

沿G108向東,就到了代縣縣城。這一路過來與司機也聊得蠻開心,我邀他一起吃個飯,他說天馬上要下雨,他怕路上不好走,急著回五台山,就不送我到城裡去了。車就仃在了縣城南面的公路上。司機人不錯,守信用,也好商量,技術也不錯,這裡推薦一下:張愛文居士,15110539283。

其實在路邊就能看到代縣文廟。不用買票。代縣文廟,創建於唐代,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重修。1983年至1986國家又撥款進行維修。廟座北朝南,分前、中、後三院。門前有“萬仞”坊,兩側有“仰聖”、“育賢”二坊,東西對峙。前院正北為戟門,戟門兩側有東西二便門以通中院。泮池位於戟門前,池前有唐槐兩株。唐槐前是六柱五樓櫺星門。中院正北為主要建築大成殿,單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五間,殿及各坊以綠色琉璃瓦覆頂。是一座金碧輝煌、宏麗巍峨的古典建築。後院為崇聖祠。文廟內東有忠義祠、文昌閣;西有明倫堂、節孝祠。忠義祠左右,清代設有學正、訓導二署,形成一組龐大的儒學建築群,宏敞偉峻。

出文廟沿東側橫街走不遠就到了大南街,老遠就看見了邊靖樓。走過兩條橫街,穿過一個像新修的木牌坊,就來到邊靖樓下。

邊靖樓,亦名譙樓、鼓樓,在代縣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加修茸。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為磚木結構,梁架精巧,建造雄偉。登樓可北望雁門,南俯滹沱。邊靖樓由磚砌高大的券洞台基和三層四檐歇山頂樓身兩部分組成。樓基高聳,樓身壯麗,為山西樓閣式建築中的巨構。台基高13.3米,樓身高26.7米,總高40米。台下券洞南北穿通,洞高約九米,較一般城池門洞要高。樓身制作規整,結架精巧,梁架結構合理,聯接嚴密。樓南面懸掛著兩塊巨匾,一為雍正年間“聲聞四達”匾,一為道光年間“雁門第一樓”匾。樓北面掛有雍正年間巨匾一方,上書“威鎮三關”四個大字。

在邊靖樓北面的鼓樓後街上也有一牌坊,過去看了一下,像是舊坊,上書“黃閣調元”和“廣武雲屯”。在後街上吃了中飯。然後又回到邊靖樓下,邊靖樓可以上樓參觀,已經有點下雨,不大,但想快點去看下一個景點--阿育王塔。坐上縣上的出租車,讓他先送我去阿育王塔,再去火車站。

阿育王塔座落在代縣縣政府院內,車直接開到塔下。塔外有院牆,院門未開。所好塔大部分都可以看到。也不需買票。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租車9元。代縣火車站很小,車次也不多。正好有16:51到太原的6095次車,1 2元。等了約一個小時,車空有座。到大原出站先去買明天去長治的車票,7:22開,2673次,21元。還是住在鐵路招待所,50元/夜。

照片:1. 天波楊府牌摟、2. 楊家祠堂大門、3. 雁門關樓下古道、4. 雁門關城樓、5. 雁門關城樓邊石獅、6. 代縣文廟,櫺星門、7. 遠望邊靖樓、8. 邊靖樓正南、9. 邊靖樓北面、10. 代縣阿育王塔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