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游

作者: sunmg

導讀在天外村上車,從西路上泰山。由天外村至中天門,行程10.5公裡。山路逶迤曲折,汽車穿行在懸崖峭壁之間,飛流瀑布之上。路轉景移,盡窺泰山之奇奧。40分鐘後到達中天門,再換乘索道上南天門。一道鋼索架起了二個天門之間的空中橋梁,橋柱便是那一個個支撐在山石上的鐵塔。盡管它在空中晃蕩著,卻實實在在地把天塹為了通途。車行飛快,全長1083米的“空中秋千”只� ...

在天外村上車,從西路上泰山。由天外村至中天門,行程10.5公裡。山路逶迤曲折,汽車穿行在懸崖峭壁之間,飛流瀑布之上。路轉景移,盡窺泰山之奇奧。40分鐘後到達中天門,再換乘索道上南天門。一道鋼索架起了二個天門之間的空中橋梁,橋柱便是那一個個支撐在山石上的鐵塔。盡管它在空中晃蕩著,卻實實在在地把天塹為了通途。車行飛快,全長1083米的“空中秋千”只行了11分鐘。纜車平穩地運行在索道上,車中的人卻有一種“失重”的感覺,耳中也“嗡嗡”作響。出南天門站,拾級而上,但見一路的怪石奇峰,一路的蒼松翠柏,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中,不知不覺就到了天街。天街位於岱頂,西起南天門,東止碧霞祠全長0.6公裡。是一條神韻天成的天上街市,路面寬闊、平坦,路口有高大的漢白玉牌坊,街上盡是依岩而建的仿古店鋪,流光溢彩,古風猶存。行過天街,過碧霞元君祠、大觀峰而上日觀峰,在一個部隊的小倉庫裡落實了宿夜的地方,房間很小,只有一扇小窗,屋裡除了幾張雙層床外一無所有。無奈之下只有將就。坐在山坡上啃過干面包,還有許多時間可以四處遛噠。遍行泰山無好路,不是山路崎嶇,就是荒草沒膝。在晚霞中跌跌衝衝爬上日觀峰南的舍身崖,只見三面陡峭,下臨深淵。舊時常有人為祛父母病災,祈求神靈,跳崖獻身。明萬歷初年巡撫何起鳴在崖側築牆阻攔,更名愛身崖。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約3.3米,石旁大書“瞻魯台”,俗稱幡杆石。傳說孔子曾登此瞻魯都曲阜。登上瞻魯台,東望一片雲煙,霧起煙落,惟有蒼松褐石隱約其中。游後石塢,拱北石邊看雲海,亂雲飛渡仍從容。轉而尋路西上玉皇頂瞻落日,霞光萬丈,余暉脈脈,天空的雲朵,赤紫交輝,瞬息萬變,有的像萬馬奔馳,有的像神牛角鬥,有的像鳳凰展翅,有的像孔雀開屏……但見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雲霞霧靄相映,嵐光寶氣閃爍。玉皇頂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頂東有觀日亭,頂西有望江亭,玉皇廟位於玉皇頂上。廟建於西漢,山門額書“敕修玉皇頂”,正殿內祀明代銅鑄玉皇大帝像,神龕上匾額“柴望遺風”。古代帝王多在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也許是山高日落遲,直至8:30,山上才夜色迷茫,風生寒至。遠望山下,泰安城中燈火點點,而泰岳之夜卻是蚊聲縈縈,擾人清夢。而戶外,寒風凜冽,雖然穿上租來的軍用棉大衣仍然哆嗦不止。

泰山觀日出,人湧如潮。5時動身去,觀日長廊早已是黑鴉鴉一片人影。蒙朧的燈光下,或是棉大衣,或穿厚毛衣,也有裹著床單的,也有擁著棉被而瑟瑟發抖的,專心致志地企盼著日出,渴求之情猶見人世百態。天,終於慢慢亮了,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淡黃,先是東方魚肚白,又見天際魚鱗紅,總以為接下來該是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可以一睹海天奇觀。卻不料突然間層雲攢動,變得像魚鱗一般地晶瑩剔透,明光光的一片,只可惜不見了那該在期待中冉冉升起的旭日朝陽。至7:20,雲開霧散,驕陽早已躍上中天,受盡凍餒、整夜辛勞的觀日人終於失望而歸。後來我們才知道,實在是來得不是時候:在岱頂觀海上日出機遇很少,只有夏至和冬至前後,夜間晴朗無風,氣層折射達52以上才能看到。而觀陸上日出機遇較多,但大多也在天高氣爽的暮秋和雲氣較少的初冬,只要山下前一天刮西北風,或是雨後轉西北風,次日岱頂天晴氣朗,才能飽賞奇麗景色,可見世間萬事都有一個緣。英國科學家把成功歸結於1%的天才和99%的努力,實在是他固有的謙虛和啟迪後人的善意,現代人傾向於相信“三分由命運,七分靠拼搏”,而我終究更相信一個緣字,“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只有隨遇而安才能天愜人意。

在小店喝一碗小米粥,暖暖凍得有點僵直的身子,又開始了下山的游程。先去仙人橋——興許是山石崩坍時自然形成的奇觀,看一看由六節斷石迭在兩塊巨石間而形成的“天生橋”。站在崖邊向下望,山高谷深,壁立千仞。我輩書生素來文弱,鼓起勇氣,拉著樹杆,想看看那險峻,兩條腿卻不由自主地戰栗不已。下山先經泰山碣石,歷代皇帝都有封禪之舉,於今留下許多金字燦爛的巨碑供人憑吊,其中《紀泰山銘》為唐玄宗封泰山時所書。使人徒增“今月曾照古時人,古人不見今時月”之嘆。下山路上,至碧霞元君祠稍作停留。碧霞元君祠位於岱頂天街東端的高崖之上,是岱頂上最大的建築群,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後改今名。整組建築巍峨嚴整,錯落有致,氣勢恢宏,熠熠生輝。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內院正殿,銅瓦覆頂,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銅像。道教認為元君乃東岳大帝之女,是受玉帝之命照察人間善惡之神。東西配殿為鐵瓦覆蓋,分別祀眼光奶奶和送子娘娘。大殿前有明代銅碑兩座,還有香亭、銅鑄千斤鼎、萬歲樓和乾隆御碑亭,南神門上也建有歌舞樓。祠內香煙裊裊,游人如織,求子祛病者不辭露宿天街,天寒風高更顯得一念至誠。

下天街,至南天門。南天門位於泰山十八盤的盡頭,海拔1460米,古稱“天門關”。南天門建在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南天門為閣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牆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有楹聯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出南天門,下十八盤,雲橋、五大夫松漸拋腦後。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余級,兩壁山崖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走在十八盤上,行人幾乎直上直下,不勝有高、陡、危、奇之感。即便是一段下山路,也累得我們氣喘吁吁,兩腿發軟。全程2.6公裡的石級路,我們竟走了二個多小時!在走走停停的半路上,我們也不時瞻前顧後,不由不驚嘆當地人的健步如飛,而且不少人還挑擔負重呢。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高一腳低一腳的下山路才使我真正領教。好在這一路的景色甚佳,當地人介紹,上泰山有東西二路,東路多人文景觀,西路多自然風光,二路會合之處就是這段山高路險的十八盤,堪稱風景宜人。

到中天門後仍乘車下山,沿岱麓的環山公路西行,快到黑龍潭水庫,即見紅欄長橋橫跨西溪石峽兩岩,這就是愛國將領馮玉祥於1935年所建“大眾橋”,橋東頭就是馮玉樣墓。墓為泰山花崗岩石砌成,東依科學山,下臨西溪水,傍山臨水,莊嚴雄偉,蒼松縈繞,翠柏環抱。墓壁正上方橫鐫郭沫若手筆:“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金色大字。墓壁中央外嵌馮先生側面銅浮雕頭像。下有黑色磨光花崗石方碣,上刻馮先生於1940年5月30日隸書自題詩《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愛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奮鬥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盡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平民將軍的形像躍然字面。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安徽巢縣人。行伍出身。曾在北洋陸軍任職,於戎馬生涯中能關心民眾疾苦,人稱布衣將軍。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1933年開始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在張家口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抗日戰爭勝利後,與李濟深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9月,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途中輪船失火遇難。1953年,根據馮玉祥生前的願望,將他的遺骨安葬在泰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為其題寫了挽聯,郭沫若題寫了墓壁。馮墓墓階四層,共66級。像征著他一生66年走過的四個階段,演繹出由一個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民主戰士的光輝歷程。游人到此瞻仰,無不肅然起敬。墓前的大眾橋景觀奇麗,橋下急流奔湍石間,堆銀瀉雪,噴濺細雨薄霧。從大從橋上往下望,時有色彩斑爛的彩虹奇觀。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