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的遐想

作者: jimmyjunming

導讀廣場的遐想序 一日,在整理照片時偶然發現了一張大幅的泉城廣場寫真。照片雖然照得沒有什麼技巧,但是照得很干淨,尤其是那個泉標,尤顯雄偉。拿著照片,我靠在了椅背上,閉上了眼睛,開始回憶廣場的遠觀近景、點滴草木。想了一會兒,思緒竟繞廣場轉了一圈兒,我這才發現自己對泉城廣場竟是那樣的熟悉。也許是因為那兒有“濟南市中心”的名氣,也許是因為廣場 ...

廣場的遐想序

一日,在整理照片時偶然發現了一張大幅的泉城廣場寫真。照片雖然照得沒有什麼技巧,但是照得很干淨,尤其是那個泉標,尤顯雄偉。拿著照片,我靠在了椅背上,閉上了眼睛,開始回憶廣場的遠觀近景、點滴草木。想了一會兒,思緒竟繞廣場轉了一圈兒,我這才發現自己對泉城廣場竟是那樣的熟悉。也許是因為那兒有“濟南市中心”的名氣,也許是因為廣場地下有一座大的購物廣場,也許是因為那兒算是一個交通樞紐,也許……,拋棄太多的也許,總之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經常去那兒。

因為報考軍校要去省會城市軍檢,所以九八年的濟南給我的印像很深,那時的市中心就是大觀園和人民商場附近那塊彈丸之地,雖然那裡街道繁華,商店林立,叫賣喧囂,但畢竟那裡擁擠、嘈雜的氛圍讓逛街的人在潛意識裡已感覺到壓抑與煩悶。在濟南這樣一個大的省會城市有一個廣闊的市中心已成必然的選擇,開發一個廣場就成了萬全之策,泉城廣場也就應運而生了。

第一章

先說泉城廣場給人的整體感覺。要知道,因為在濟南市中心沒有現成的地可利用,所以修建廣場的思路只能是在市中心辟出一塊地,也就是在後期的城市改造中刻意為之。所以泉城廣場就難免落俗。譬如說,其作為交通樞紐的喧鬧,作為商業中心的浮躁,還有四周高樓林立,將其包圍了起來,人身陷其中,總有一種井底之蛙的感覺。也許設計者們已經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就有了廣場的一面(西面)建築較矮的設計,趵突泉正好座落其間。但就算上這刻意的彌補,泉城廣場給人的總體感覺還是沒有氣勢。整個廣場是長方形的,長的一邊拉的很開,而窄的一邊就過於窄了,步行只要一分鐘即可從廣場南邊走到北邊。哪怕是站到廣場盡頭的觀泉台去俯瞰整個廣場,目光也只能局限到正前方的泉標上,是怎麼也無法向兩邊放去的。

當我的心情在泉城廣場內裡壓抑已久時,我的心很自然的飛到了我到過的其它城市的標志廣場。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生出這種聯想和比較,但也許這就是人本身愛比較的天性吧,我相信天性帶來的在內心的比較終歸是有用的。

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氣勢完全是托祖國政治、文化中心的福。正如一部紀錄片所言:天安門就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六套節目2002-11-23,17:30播出)。廣場整體沒有特殊的布局技巧,只是四面的雄偉建築(天安門、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包圍著中心的國旗、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但這些建築本身無論從表面上還是骨子裡都透著國之像征的感覺,再加上寬廣一致的布局,強烈的中軸意識,嚴謹的對稱規劃,這一切都將廣場籠罩在莊嚴的政治氛圍內。這種氛圍是偉大的氛圍,是仰慕的氛圍,它絲毫不會使人感到壓抑,相反還會使人們感覺胸懷寬廣。

如果說天安門廣場的氣勢有賴於祖國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鋪墊和諸多特殊建築的烘托。那麼青島五四廣場的成功可將一半氣勢歸功於大海。首先看五四廣場的設計者的王者之氣:一條中軸線將氣派的市政府大樓、中心廣場、中心雕塑“五月的火”由高到低穿了起來,直延伸進大海。廣場又緊傍大海從中心雕塑左右延伸出去(延伸了好久)。且不說廣場的大小,單是靠海的那一面足以將廣場的視野開闊到無限遠,而事實上廣場本身的面積也很大,這樣一來五四廣場就更顯其寬廣了。由於青島一年到頭的濕潤天氣,所以很多時候處於廣場的中心位置遠眺,可見的都是廣場的綠地和內設,遠方的卻是霧蒙蒙的一片,什麼樓啊,廣告牌啊,全都消失在隱約中,徒令人恨自己目力的不足。身處其中,真有點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感覺。

可以說青島的五四廣場是沿海城市修建濱海廣場的經典之作,還聽說山東另一個有名的沿海城市煙台後來也在學習修建一個很有創意的濱海廣場,名曰:百舸爭流,我想在不久以後我就會欣賞到它的雄姿了。說到沿海城市的廣場,我不得不提一下大連。大連市內有名的廣場有三個:人民廣場、和平廣場和勞動廣場,但其中沒有一個是靠海的,整個城市算一算也只有星海公園的一個小廣場算是靠海的。我這裡只提一下人民廣場,它是一個很大的正方形廣場,中心是蘇軍戰士的銅像(在東北的大城市這種雕像司空見慣)。其它地方除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休閑小路之外就是綠色的草坪,時而有鴿子在草坪上悠閑的散步。廣場周圍的建築都很古老,也不高大,一看就有種解放前大機關辦公樓的表面滄桑和內在氣魄。現在這幾處建築一邊是市政府,一邊給了市政協,還有一邊是什麼銀行,剩下那一邊我就記不清了。人民廣場給人的感覺到底怎麼樣呢?我仔細回想著九七年大連之行在人民廣場時的感覺,我記得當時很是叫我感覺到胸懷寬廣,因為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如此不鬧的市中心,第一次見如此大片的草坪,第一次見如此祥和的人和鴿子的交流。也許這就是泉城廣場和人民廣場的差距吧:安靜、綠色和祥和。但也還要承認古樸、干淨、莊嚴的大連市政府大樓給人民廣場增色不少,那是個只有四層的白色建築,但寬度卻延伸著,延伸著,直到占去了諾大廣場的一邊。對於看慣了氣派的高樓的我們,見到一幢因造型寬闊而氣派的樓,那感覺是更難忘的。

西安市中心的鐘鼓樓廣場完全保留了歷史的陳跡。進入到廣場中,所能望見的四周建築不分東南西北,整體布局也不是很嚴謹。嚴謹雖欠,但這兒有的是古都氣韻,有的是復古繁華。鐘樓、鼓樓兩座最高大、最堅牢的構建巍然挺立,歷盡滄桑。當夕陽西下時,從那裡傳來的延綿聲響像農家傍晚的炊煙一樣裊裊不絕,實實的壓住了現代都市的熱鬧與喧囂。北面是一排古老的房子,樓上的金字招牌“同盛祥”、“德發長”以雄踞一方的氣派展示著中華老字號的源遠流長。廣場上,大路構成了主要部分,是很少見得到草坪的,可以說在廣場上,高於地面的是復古,而地面鋪就的是現代。站在鐘樓上向下望去,你才會發現鐘鼓樓廣場其實是一個難得的古文化、古建築聚集地,出了這個聚集地,你會發現你將立刻步入到徹頭徹尾的現代社會,周圍只剩下那一兩片古城牆在將這些古風苦苦的鎖住。在這裡,只有那些遠遠早於現實的構建,才有能力召喚後代。

欣賞的眼光在北方停的久了,也該去南方轉轉了。我自然想到了上海這一中國第一大都市。眾所周知的上海的廣場無非是人民廣場了,因為那裡有上海的幾大標志性建築:市政府、展覽館、大劇院和博物館。據說這幾座建築都是大師的傑作,代表的都是藝術的顛峰。很可惜的是這些建築堆砌在擁擠的人民廣場裡,光彩大有被湮沒之感。上海人民廣場的擁擠是出了名的,那環繞廣場半圈的公交車站能讓你完完全全領略到上海人所謂的“上海文明”,在那裡走一步路都要來回張望有沒有車;說一句話都要留心一下對像是否是自傲的上海人。就這樣,那還有心情去欣賞什麼廣場、開闊什麼胸襟。好在我最後鑽進了有名的上海博物館,算是在參觀文明,也算是在逃避喧鬧,反正終於有機會靜靜地漂流在歷史地長河裡了。面對老市區人民廣場的沒落,精明的上海人將目光投到了正在開發著的浦東新區,因此也就有了世紀廣場的誕生,世紀廣場給人總的感覺與泉城廣場給人的感覺一樣,都是長長的窄窄的規劃,但世紀廣場選的那片地在開發早期似乎比較空閑,所以廣場的面積也就大了許多,而且在它盡頭還有個世紀公園,那大小簡直抵上一個高爾夫球場。我對於世紀廣場(公園)的最大欣賞點就是那裡的人特別少,大老遠前往浦東旅游的人們只熱衷於東方明珠和金茂大廈,卻忘了世紀廣場(公園)這邊風景獨好。所以漂亮的世紀廣場(公園)就像深閨怨婦一樣默默地等待著開發者們的垂幸,等待著遠方的游客們揭開它華麗的面紗。

我學習生活過四年的地方,曾留下過深深記憶的地方,九朝古都洛陽也有一個有名(相對於洛陽)的廣場——牡丹廣場。但這個廣場裡面竟有幾座用作酒店的商品房!雖說這片商品房建造的古香古色,頗有清屋雅舍之味,但在我看來,將其安插到廣場中並使其成為廣場的一部分實在是大煞風景。聽說牡丹廣場在洛陽馳名的原因與它的冠名——牡丹毫無關系,確切的說在牡丹廣場很難見到牡丹,它的名氣一大部分來自於廣場一邊的牡丹城大酒店,那裡是洛陽城最高、最氣派、最豪華的建築,它著實讓洛陽人自豪了好幾載。對牡丹廣場的批判多說了幾句,差點忘了介紹一下它的樣子:和泉城廣場長寬幾乎一模一樣,都屬於那種長極長、寬極窄的類型,叫人只能朝一邊看才能感覺到廣場的氣派,廣場留給我印像最深的是風箏滿天飛。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廣場,滿天飄蕩著的風箏都是其開闊、廣袤的像征,泉城廣場也是如此。但相比之下牡丹廣場卻比泉城廣場少了許多東西:雕塑(泉標)、噴泉、觀禮台、還有游人;也多出了許多東西:商品房、廣告、還有小攤小販。這就是我久居洛陽四年整卻對牡丹廣場麻木無知的原因,也可以算作遠道而來的游客在此不願駐足的堂皇理由吧。

第二章

再讓思緒回到泉城廣場,泉城廣場裡面有許多十分氣派而又有創意的建築。泉標造型獨特,藍色的泉流主線條包容著巨大的銀珠蜿蜒曲折,吸納百泉,直插雲霄。到了晚上,四盞巨大的鎂光燈從地面直射向泉標,泉標反射的亮藍的光衝擊著泉城廣場的每一個角落,更衝擊到了人們的視覺。據說泉標造型取自於小篆繁體的“泉”字,可見其代表的古代泉城的文化底蘊正在向現代文明不停地輻射,給年輕的泉城廣場注入傳統文化的積澱。如果說泉標代表的是復古文化,那麼在泉城廣場還有兩座代表現代文明的建築與泉標遙相呼應,它們就是人工噴泉和觀泉台。在泉城廣場建造一個巨大的音樂噴泉也許讓設計者費了一番苦心,我們不妨假設一下他們的心願:“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已伴隨著全球的環境惡化正在趨向名不副實,盡管人們在盡力救回泉城的“泉”字,但當無數無情的科學數字擺在面前時,任何人都會痛恨惋惜。我們期待著將來有一天的自然生態重新平衡起來,我們期待著泉城的泉水重新活起來。在久久的期待中,他們用現代科技又重塑了泉城的“泉”字,雖然這不能詮釋泉城文化的全部內涵,但畢竟體現了所有泉城兒女對泉城衷心的祝願。先將假設收起來,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噴泉。能在泉城廣場看到巨大的噴泉不是一件難事兒。噴泉定時開放,一天開放好幾次。相比較在晚上去欣賞收獲會比較大,因為那時還有多彩、燦爛的燈光伴隨。噴泉一節有半個小時,泉的節奏、造型千變萬化,一切隨著音樂而變。音樂舒緩時,只是幾股小流噴出,泉聲是竊竊如私語;音樂緊張時,則是全池泉水迸出,泉聲是嘈嘈如急雨。有時像“銀瓶乍破水漿迸”,有時卻像“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的燈光開的正是時候,照耀著噴泉火一般地艷。據說在觀泉台上欣賞噴泉更會感受到其壯觀的氣勢,但我一直以來沒有機會登上觀泉台,也就無法對那份驚嘆進行描述。我對觀泉台的外觀卻很熟悉。那是一個拱形的建築,凝重的灰紅色構成了它主要的色調。遠望它,像古羅馬的牌坊;近看它,又有巨型建築的雄偉;白天看它;它猶如一具屏風矗立在此;夜晚看它,更像一個東西合璧的大劇院正門。它有包容整個廣場的氣魄與雄心,更有海納萬人的氣勢與胸懷。因為泉城廣場修建的較晚,所以廣場的內設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性和技巧性。一柱路燈都做的那麼精致,既有古香古色的,也有現代派簡約造型的。其他的像草坪、花園、小路、平台的搭配也是不拘一格,變化萬千。走過一程,你很難算出什麼規律,更不用說評價一下設計者的思路了。

幾年來談到城市我都會想到青島,想到青島我就要念叨五四廣場,因為它給我的印像太深了。那裡不光有整體的氣魄,更有細處的精致,不光有一時的驚嘆,更多的是全程不盡的贊嘆。那裡有古典和現代的輝映,有東方和西方的合璧,還有藝術和科技的結合。在以“五月的火”巨型雕塑為中心向東、向西各延伸幾公裡的海岸線上,有無盡的點綴令你駐足,無盡的主題供你賞弄。你要是累了,無需挪步,只要轉一下頭,面龐便會迎上綿綿的海風,眼中便會湧進無盡的大海,疲勞和煩惱將會被吹得干干淨淨。它哪裡只是一個廣場,完全是一個以海為主題的公園,是一個將年輕、向上的青島輻射出去的窗口。先說“五月的火”,那是一個與泉標氣勢規模完全一樣的巨型雕塑,它在一塊圓形的草坪上拔地而起,以半圓為單位交替盤旋而上,先粗後細,通體鮮紅,很像一個正在熊熊燃燒著的火把。泉標和它一個純藍,一個純紅,一個代表的是濃重的文化底蘊,而另一個則像征年輕的朝氣與活力。是啊!年輕、朝氣、活力、奔放、熱情,這不也正是五四廣場的底蘊嗎?!不也是前進中的青島的寫照嗎?!再說音樂廣場,雖說它也叫個廣場,那只算是五四廣場的一個子廣場,那裡有一片幾百平方米的平台,鋪著光彩照人的大理石,在大理石中,用黃銅鐫刻了幾行巨大的音符和五線譜,一個音符有一個人腳那麼大,代表的是一首世界名曲。人踩上去,音樂廣場小環境的音箱裡便會奏出相應的曲目:這裡沒有流行、沒有搖滾、沒有快節奏,只有那些大海所能接受的、最凝重、最動人的曲子。有了海浪聲,有了如此的音樂,我們的耳朵還需要什麼呢?!最後要說的,也是我最常說的。有好多朋友問我青島怎麼樣,我只說:“挺不錯的,那兒有一個五四廣場,是靠海建的,特別棒。五四廣場裡面有很多類似景點標牌、介紹、路牌、索引幫助之類的牌子,它們做的很精致,所有牌子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中英文介紹,一部分是點點的盲文介紹,句句如此,個個如此。而且廣場內所有的公共設施包括道路、廁所、銘牌,全都有為殘障人的細心考慮。”和他我就說這麼多。我想一個廣場、一個建築或是一件東西,只有好的不能再好時才會為殘障人考慮的面面俱到,青島的五四廣場做到了。

最後一次去天安門廣場是在九八年,聽說幾年間那裡有了很大變化。是啊!祖國的心髒,一天一個變化都是可以想到的,因此我就沒有資格細細的說它了。上海的人民廣場因為嘈雜,我沒去欣賞其中的點點滴滴,自然也寫不出什麼。去世紀廣場(公園)那天正趕上時間緊,所以對其我也只能說出個大小布局,記憶中有幾根大理石柱子排地很整齊,還有一個很像傘狀的大架子做的很氣派,頗有點年輪的感覺。西安的鐘鼓樓廣場是用來提供個地方叫人們去欣賞鐘樓、鼓樓、還有其它古建築的,廣場的本身就是這些名建築。洛陽的牡丹廣場給我的失望換不來我對其細節的一點點注意,因此也就逃出了評論的麻煩。最可惜的是我喜愛的大連人民廣場,只因為去那裡時我還小,不懂得觀察和欣賞,所以錯過的要比留住的多,但我還能清晰地記得,在一片修剪的很整齊的碧綠的草坪上,幾只鴿子在悠閑地踱著方步,而周圍全是靜悄悄的人們。在不遠處,還有幾只鴿子在振翅飛向那蘇軍戰士紀念碑,因為那裡停著好多它們的同伴……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