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及歐洲八國記-D03-德國慕尼黑

作者: 超及

導讀德國、慕尼黑、啤酒節、200周年,適逢其會。 一路上,就見到了驅車前往慕尼黑的各色人等,大部分在高速的休息區隨意吃些熱狗啤酒,就繼續匆匆趕路。想起了書中武林大會的驛馬小站。 午餐自助,居然有肘子,雖然沒有拔干淨毛,但就算是鞋刷我也要吃他兩個。之後的十來天,才發現這頓飯簡直堪比滿漢全席,此是後話,暫過不提。 頻繁將慕尼黑簡稱為拜仁,汗。。 ...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200周年,適逢其會。

一路上,就見到了驅車前往慕尼黑的各色人等,大部分在高速的休息區隨意吃些熱狗啤酒,就繼續匆匆趕路。想起了書中武林大會的驛馬小站。



午餐自助,居然有肘子,雖然沒有拔干淨毛,但就算是鞋刷我也要吃他兩個。之後的十來天,才發現這頓飯簡直堪比滿漢全席,此是後話,暫過不提。

頻繁將慕尼黑簡稱為拜仁,汗。。。

啤酒節,人山人海,大街小巷,商家林立。看到一條小狗,腿上打著繃帶,也踉蹌直奔廣場而去。



瑪利亞廣場,聖母像,市政廳塔樓上的組鐘12個鐘點由12個騎士組成,是否是德國著名的布谷鳥掛鐘的原型就不得而知了。



從歐洲行開始,最好看,但也是最平常的風景,莫過於教堂與廣場了。大概西方人認為安放精神的地方才應該是最宏大最莊嚴的,想想我們,到有一些疑問了,我們的精神歸於何處?寫字樓還是政府辦公廳!英雄紀念碑也許算,但總不能天天去郊游吧,遙想畢業那一年,三五好友相約去文廟,也算為書生時代做一總結,結果留在記憶中的影像,不是孔夫子,而是小瓷都,一聲嘆息。。。

承擔太多的商業氣息,充其量也就只能是旅游景點;只有承載著人文氣息,才能稱之為名勝。

從教堂開始,解散自由活動。穿梭在街道中,還真是熱鬧,空地上也擺起了啤酒大排檔,本人不嗜啤酒,所以坊間的五光十色入眼但沒入心。在老市政廳的廣場上高搭涼棚三丈六,如同中國的青島啤酒節一樣,前面也有一群哥們在唱歌助興。



有些女孩還穿著民族服裝,沒好意思對著人家拍,從網上找了個圖片,是一樣的。



我們的大連啤酒節、青島啤酒節還是繼續辦下去吧,也許未來的50年以後或者100年以後,也會成為一場盛會,一個紀念日的,歷史就是歲月的積累,時間到了,自然就能夠萃取精華的。

歐洲的雕塑,與建築融合的挺和諧。





這一點,值得咱家的石獅子,向外國同事借鑒學習。

放棄了大廣場,專門在小街小巷亂撞亂逛,倒也樂哉樂哉。老婆最大的樂趣,似乎已經從風景建築,轉向了了櫥窗。



小巷的拐角處,發現居然有這麼多的一流公司的機構,想來他們也比住在高樓大廈的同事們愜意許多吧。



德國之行,科隆-法蘭克福-慕尼黑,算是全部結束了,幾天下來,最大的感覺確如導游所說,是日耳曼人的方腦袋,一切井然有序,據說德國家庭的廚房都有天平和量杯,無法理解我們諸如“鹽少許”的概念。還是把導游的一段話做為德國之行的總結吧:

德國在二戰遭受巨大損壞,戰後全國人民在政府一聲令下,全部熱情投入於城市建設,所以看到的大多都是比較新的建築和布局。日耳曼人種素質普遍較高,守秩序,不懂變通,所以也就造成了德國缺乏藝術大師,但盛產哲學家,康德、尼采、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同時德國也產生了大量音樂大師,如巴赫、貝多芬、舒曼、施特勞斯。。。這是一個經濟與制度都高度發達的國家。

為什麼音樂家獨立於藝術家,而相近於哲學家,這個我不太清楚。就如同考工程碩士的時候,是語文老師教邏輯,而不是數學老師教邏輯一樣的道理吧。此行德國,無需理解,只需感受就很好。

德國,總的來說,我喜歡


精選遊記: 慕尼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