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洛陽五日行

作者: 安兒123

導讀西安,洛陽五日流水賬 2010-10-23 杭州蕭山機場——鹹陽機場(MU5489 08:00) 預約出租車150,機票來回1180*2=2360 10:40到鹹陽機場(航班延誤,實際航行時間大約為 1小時50分),機場大巴一號線路:機場—鐘樓(美倫酒店)25元*2=50(機場到美倫酒店站50-60分鐘,45KM) T1航站樓出口、T2航站樓一層出口1號線路 機場大巴問訊電話:(029)88791384 (029)88798780 D1(23日) 中午12:00左右入住� ...

西安,洛陽五日流水賬

2010-10-23 杭州蕭山機場——鹹陽機場(MU5489 08:00)

預約出租車150,機票來回1180*2=2360

10:40到鹹陽機場(航班延誤,實際航行時間大約為 1小時50分),機場大巴一號線路:機場—鐘樓(美倫酒店)25元*2=50(機場到美倫酒店站50-60分鐘,45KM)

T1航站樓出口、T2航站樓一層出口1號線路

機場大巴問訊電話:(029)88791384 (029)88798780

D1(23日) 中午12:00左右入住酒店(首天338,後三天318/天,標間大床房,四星)。備注:酒店地理位置很好,絕對的市中心,鬧中取靜,隔音也好。只是洗手間的硅膠地墊味道實在太重,花灑質量不太好,服務員態度挺好的。說四星是勉強了點。PS,附近如家之類有好幾家的。)

午餐

出酒店,左拐,竹笆市街,吃飯的地方不少。去了網上不少人推薦的澄城水盆羊肉,嘗了聞名已久的水盆羊肉,烙餅,羊肉水餃。水盆羊肉有點類似粉絲湯,加了三片羊肉,汗。。烙餅要從中切開,夾羊肉片吃(看著本地人這麼干嘀,俺就效顰一下吧)。

出竹笆市右轉,到南門附近,過地道,來到書院門。所謂的書院門,是一條較窄的街道,前有牌坊。兩邊是經營各類文房四寶的小商鋪,中間則是不固定的攤位。有各種碑刻拓片,字畫,陝西皮影等等。

走過書院門,一路問到碑林博物館(西安市三學街15號),門票45*2=90

對於喜愛書法和繪畫的朋友,真是天堂啊。。看著張旭的狂草,趙孟兆頁的四條屏,王羲之的集字碑,口水狂掉。如果想詳細了解,不妨請個講解員現場講解。七個展覽室有3500多件石碑,後幾進的展室,有工作人員在現場拓字,小幅條屏叫價100元,裱花的書冊700多。且慢,不要在這買,哈,做攻略還是有用嘀。等出去到書院門的鋪子裡買。

出了第七展室,占地甚廣的碑林博物館還有很多值得看的。唐代的景雲鐘,現在中央台春節晚會的鐘聲就是景雲鐘的鐘聲錄制的。邊上的石刻藝術館裡,昭陵六駿是必看的。除了兩件復制品(真品被掠走,現存美國),其余四幅都是被切碎後拼接起來的。去的那天石刻館在做個古墓專題,還有大量的佛教照像。

出了碑林博物館,去了對面的鋪子,挑了三幅喜歡的字,有米芾的,有張旭的肚痛帖,最喜歡的是王羲之的一幅蘭亭集序,還價到70,喜滋滋地走人。

快出書院門時,有兩邊的攤販招呼,一問,三幅一套的拓片才10元,汗。。。補差,再買。

天色已暗,出院門右轉,前方是鐘樓,燈火輝煌,步行欣賞西安的夜景,大氣沉穩,不愧是十三朝古都。跟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下是風聞已久的回民街。整條街基本都是回民,出售各類清真小吃。最著名的是黃桂柿子餅和牛羊肉制品。

吃飽喝足,過地道,五分鐘就到酒店。早早休息,後面還有滿滿的行程咧。

D2(24日) 7:40,打車去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上下午各免費發票2000張 發完為止,西安市小寨東路91號,小寨東路與翠華路的交叉路口西北側,夏季(3月16日至11月14日)8:30-18:00(16:30停止發票)。周一全天閉館

)。

8點不到,博物館門前已是幾十米的長龍,好多穿著校服。趕緊詢問工作人員,據說可以買特別展的門票,20/張。沒幾個人買票,所以很快就買完進館了。天開始下雨。

陝博是這次西安行的重頭戲,期待已久。進了博物館的大門,一座灰色的仿唐建築氣勢雄偉。灰色素面的牆體,深灰色琉璃瓦,素靜中見大氣。張錦秋的設計,真叫人嘆為觀止。她所設計的仿唐建築,還有西安博物院,大唐芙蓉園。。

陝博的文物之精,之多,除了故宮博物院,估計難出其右者。最叫人印像深刻的,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00多件,這次的特別展,就是以何家村窖藏文物為主的。嗯嗯,特別提示:門票錢還是不要省,特別展非常值得看。

看完陝博,已是下午三點。一直在走,直到停下,才覺得腳都提不起來了。

PS:陝博很漂亮,文物也多而精,如果要說不足,就是互動做得不夠好,資料的]介紹太過簡略,沒有引入現代科技手段。這一點,遠不如首博和上博了,甚至也比不上良渚文化博物館。

出了陝博,在小雨中步行至大雁塔,風雨漸大。在大雁塔廣場上的天下第一面,吃了號稱的天下第一面。整碗面條就是一根面,加兩碗面湯調料。談不上好吃,但頗有趣致。

買門票進大雁塔,50*2=100,登塔另收30/人。

風很大,匆匆繞塔走了一下就走人。在光明殿避雨,看了大雁塔第一任主持玄藏的生平,譯經以及大幅浮雕,想起小春的《不負如來不負卿》,總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回到廣場上打車,正好見廣場上噴泉隨音樂起舞。風雨中看噴泉,別有一番情趣。等很久打不到車,只好去問保安,推薦坐公交,回飯店。在西安的幾天,感受最深的就是:難打車。

D3(25日) 起了大早,去火車站等游5線,前往秦兵馬俑。據說7:00是首班車,打車到達的時候,說是頭班車剛走,三五分鐘就有一班。在風中瑟瑟發著抖等車。等的時間倒是不長,20分鐘左右就有車來了。但基本是7:40才發的車。火車站據說在修地鐵抑或是為了迎接明年的世界園藝博筧會,路面坑坑窪窪,交通亂七八糟。一路堵車,行程50KM,耗時一個半小時,到達秦兵馬俑。經過長長一條購物街,三次打卡,行到一號坑展廳前。這次,我們請了一個導游,90元,一個半小時左右。匆匆走馬觀花,導游開始推薦所謂的藍田玉了。結束導游行程,又拖著去二樓的售玉店蓋了章(聽說是按人頭蓋章取回扣),趕緊付錢打發了。這次,重走四個展廳,慢慢體味這世界第八大奇跡。

車票:游5(即611)7*2=14

兵馬俑門票:120*2=240

導游:90

回程:7*2=14(回程上錯了非國營車,繞的小路,沒上高速,反而總的程程時間縮短到一小時,暈)

回西安市區,放棄了同條線的華清池景區和秦始王陵。

晚上逛回民街,解決晚飯。PS:西羊市的賈三灌湯包店:賈三灌湯包子實在不好吃,十個包子12元,10個灌湯包都是破的,還有,覺得肉有味道,實在談不上好吃兩字。清蒸的羊肉倒是不錯,除了量小了點,貌似店裡的圖片實在有誤導之嫌。甑糕(zèng),西安人讀(JING,第四聲,音鏡)糕,就是蜜棗蒸糯米飯,遇到同桌吃飯的兩個同是陝西的學生,推薦我們另家的,很可愛的小姑娘,可惜已經沒胃口再吃其他的了。黃桂柿子餅(1元/個),吃了好幾家的,都還過得去吧。還有椒鹽大核桃,現炒的,很香,但要小心,一斤核桃會有大堆的鹽巴和壞掉的核桃摻著,一般在25/斤。另外,回民街末尾處,有個現榨甘蔗汁的,有涼的和溫熱的兩種,3元/杯,清甜可口,讓人懷念起在廣州的日子。

D4(26日) 拿著前一天晚好的高鐵車票,前往洛陽龍門。(G2016次,06:55開—08:32,184*2=368元)

用時1小時37分,早晨8:32,已身在河南洛陽。高鐵車站修在洛陽龍門。問了保安,才知道不要指望公交,公交到龍門石窟一小時才一班。打車到龍門石窟,才十來分鐘(14元)。出租車不許進景區,只能坐景區的電瓶車。一公裡路,4/人*2=8。

門票120*2=240

先游西山石窟。這裡石像最多,從魏到唐,風格從清瞿逐漸轉變到唐的豐腴圓潤,自然,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盧舍那大佛了。如果不請導游,建議最好事先看些資料,推薦央視的專題片,可以事先有個大致的了解。

游完一公裡多長的西山石窟,經伊河大橋到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一路行來,風光秀美壯闊,伊河水流湍急,雖然風有些大,但初冬陽光下的伊闕令人印像深刻。

游完龍門景區,打車去洛陽火車站,想從市區回西安。沒有高鐵,只有快車。硬臥,(109+106=215),這是此行最大的敗筆。不同於早上的高鐵,這次,火車晚點到達,行程六小時,快到西安的時候,又因交通管制停開40分鐘,暈,到西安已是半夜。火車站打不到車,又不敢停留,KFC已經要啥沒啥了。悲催啊,急行離開火車站,終於得以打車回到酒店。檢討:下次一定要提前買好高鐵回程票,洛陽市區就不用去了。偶就是想先去市區觀個光啥嘀才做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D3(25日) 睡到自然醒,9:00,起床去竹笆市的樊記,吃肉夾饃,麻醬涼皮,醪糟,打車去西安博物院。問清楚了沒有特別展,憑身份證領了免費票,進了西安博物院。同樣是張錦秋的設計,同樣的大氣舒展,不同的是,正門用了長長的水景斜坡。斜坡是花崗岩質地,鑿出的凹凸使水流形成波紋,在陽光下折射出不同的光線。沒請導游,租了語音導覽器(20元),隨處走走。在一樓的影視廳,看了一場小雁塔的幻影成像劇,講述的是小雁塔的前世今生。雖然之前已經有過了解,但通過聲光表演來看,還是挺有意思的(10元*2=20)

西安博物院的陳列是三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地上一層的中央大廳地面,是彩色地磚鋪成的古今西安地圖對照,別具匠心。各類展品同樣是琳琅紛呈,叫人感慨陝西歷史的厚重。對照浙博,真是有點小郁悶嘀。。

走出博物院展廳,筆直往前,是小雁塔,15層的小雁塔堪稱秀美,三裂三合的神奇經歷,被雷劈損的塔頂,都值得細細看來。

出博物院往前,在小肥羊吃遲了的午餐,烤羊腿烤羊肉一如這幾天吃到的羊肉制品,不腥,孜然好多,重口味。倒是請店家去隔壁小店買來的醪糟雞蛋,甚是喜歡。

午飯畢,離去機場的時間還早,去了在西安的最後一個景點,明城牆。從南門登城牆(40/人*2=80),陽光下,有微風,漫步在有著千年歷史的城牆上,不時有騎著自行車的游人撒下一陣歡笑。

該走了。西安,再見。

D4(26日)一早,打車到龍門石窟。傍晚高鐵回西安,購物。

洛陽龍門到西安的高鐵

D5(27日)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下午是14點開始發票 16點停止入館 上下午各2000張 發完為止,西安市小寨東路91號,小寨東路與翠華路的交叉路口西北側,夏季(3月16日至11月14日)8:30-18:00(16:30停止發票)。周一全天閉館

PS:

1.西安的大超市靠近市中心的有南大街粉巷的華潤萬家、解放路的人人樂、西門內的好又多和西門外的人人樂、北大街的家樂福、東大街騾馬市的沃爾瑪

2.適合帶回家作禮物的:真空包裝的黃桂柿子餅,大棗,陝西皮影,大核桃,字畫拓片。

3.西安打車困難,最好是自駕或租車。

資料:
北院門(回民街)

北院門位於鼓樓北側,唐代屬皇城範圍,尚書省即位於此地。宋元明清時的京兆府、奉元路總管府、西安府等均設在此街及其周邊。清代因街北巡撫部院署與今西大街以南總督部院署分稱“北院”、“南院”,遂名此街北院門。1900年慈禧太後攜光緒帝逃至西安,曾居北院,稱“行宮”,當時各省所貢銀兩物品均在此聚集,銀號店鋪應運而生,盛極一時。西側的大學習巷內最早是唐長安城的一個小坊,當時西域的回紇族幫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從甘肅回長安時,帶回了200多個回紇將領和隨從,他們住在這個小坊附近學習唐朝的法令和漢人的文化,所以這個地方取名為“大學習巷”,並逐漸擴展成為西安的回坊。

如今的北院門回坊文化風情街為北院門、西羊市、化覺巷形成的環形旅游散步道,全長1100米,即為俗稱的“回民街”。街區內為仿古明清建築風格,南有鼓樓,北有牌坊,清真大寺、古宅大院鑲嵌於鱗次櫛比的店鋪食肆之間。“回坊”地區除了北院門、大學習巷、西羊市外,還包括大皮院、東羊市、北廣濟街、橋梓口等一大片區域,老西安把這一帶叫做“坊上”。不過後幾個地方要從回民街向深處走得遠些。

明城牆
西安明城牆環繞城市的中心區,呈合圍的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1.9公裡。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

南門:這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582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現在也是各城門中復原最完整的一座。現在因為南門本身即是珍貴文物,所以進出南門的車輛行人均只從輔門東西兩側另辟的券洞內穿行。

朱雀門:朱雀門是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裡舉行慶典活動。公元589年,隋王朝統一中國,隋文帝曾在朱雀門城樓檢閱凱旋大軍。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這座城門被封閉。1985年修復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包裹在明城牆內的朱雀門遺址,就如隋唐文人描寫的那樣宏偉華麗。城門柱礎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門坎上刻有線條優美神采飛揚的蔓草花紋,磨磚對縫的門洞隔牆厚實端正,殘垣斷壁處處流露出當年的華貴風采。現在通行所用的朱雀門位於遺址西側,於1986年開通。

勿幕門:勿幕門俗稱小南門,開通於1939年,以此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最早一批會員之一,陝西民主革命時期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護法運動中壯烈犧牲。

含光門: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酉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了它的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1984年整修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制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現新建的券洞城門位於遺址東側,而遺址則作框架結構保護,外包城磚,使外觀與城牆一致,內部日後可供游客參觀。

西門:西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

玉祥門:1926年,軍閥劉鎮華包圍西安城達8個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凍餓戰死4萬多人,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聯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1928年開通的這座城門,為紀念馮將軍的功績,取名玉祥門。

北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的北門,正式名稱為安遠門。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進攻滿城,這一帶戰爭激烈,交戰中北門城樓被焚毀。1983年整修城牆時,恢復了原來的箭樓。

中山門:1927年初,在馮玉祥將軍倡議下開辟中山門,以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1927年5月1日,馮玉祥將軍率軍東征,就從中山門出城。中山門並列兩個門洞,馮分別為它們取名“東征門”和“凱旋門”。出師之日,馮將軍在城頭向各界歡送群眾講話,說等北伐勝利,再打開凱旋門歡迎他。但後來時局變化,馮將軍再未率師回西安。

東門:東門在建造明城牆時構築,正式名稱叫長樂門。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由東門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將士們一聽此言,群情激憤,點火燒毀了這座城樓,清代方重建。“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已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和平門:與西安火車站、大雁塔處於同一南北軸線上的和平門開通於1953年。為了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門。
文昌門:文昌門位於碑林博物館南側,這裡的城牆上建有魁星樓,是西安城牆上唯一與軍事防御無關的設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傳說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人們尊稱“文曲星”、“文昌星”,所以古代孔廟和學府裡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時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城牆旁邊(今碑林博物館),魁星樓也順勢建在城牆之上。現在魁星樓下新辟的城門也就被命名為文昌門。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穩固如山,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風貌完全的城牆與護城河及環城公園組成了西安市一大旅游景觀。

門票 40元。時間:春夏季08:00-21:30。電話:029-8728979187283602

登城牆游覽指南

登城門點:西安城牆有19個登城門點開放,游客可就近登城。門點位置:東線3個——東門、中山門、城牆東北角;西線4個——玉祥門、西門(2個)、北馬道西南角;南線7個——小南門、南門(城內正門、月城吊橋)、文昌門(2個)、和平門、建國門;北線5個——小北門、北門(2個)、尚德門(位於火車站西南側,城內環城路1個、城外有雲梯可登)。

大雁塔/大慈恩寺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身呈方形錐體,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風格。塔高64米,共七層,塔身用磚砌成,內有樓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相傳出自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底層南門兩邊立有碑石,左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右邊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這兩塊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於此的,至今保存完好。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還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供奉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多是清代建築。

大慈恩寺的歷史

大慈恩寺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報答生母文德皇後的慈恩,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於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國大乘佛教的聖地。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今天的大慈恩寺是當時寺院的西園,為明末清初所重建。

交通

乘坐公交在“大雁塔”站下車即到。

門票 大慈恩寺50元,大雁塔登塔30元。開放時間:8:00-17:00

大雁塔廣場

大雁塔廣場位於著名的大雁塔腳下。整個廣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北廣場:規模宏大,主題景觀為水景噴泉,整個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南端設置觀景平台,周圍有旅游商貿設施。音樂噴泉位於廣場中軸線上。

東、西步行街:分別位於大慈恩寺東西兩側,通過“百姓祝壽”、“皮影大戲”、“懸壺濟世”、“街頭胡樂”、“角力爭雄”等一系列雕塑小品,把唐朝百姓的市井生活描繪的活靈活現。

雁塔西苑:位於北廣場西側,突出園林特色,修整森林樹木,鋪設石板布道,置放民俗風情濃郁的雕塑小品,,以陝西民俗文化為主題,用雕塑藝術形像集中展示陝西關中、渭北高原、陝南、陝北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風情,如:皮影、剪紙、泥塑、陝西八大怪、農村嫁娶、吹糖人、踩高蹺、老城趣事及白鹿原系列等,頗有韻味。

雁塔東苑:位於北廣場東側,是突出陝西地域特色的具有公益性質的文化場所“戲曲大觀園”。通過戲曲彩繪雕塑、地方戲曲鑄銅浮雕、陝西大戲劇家人物群雕、陝西著名戲曲演員人物群雕等四大類雕塑群,體現出陝西地域文化的特點,展現“大秦腔”的獨有魅力。

雁塔南苑:為園林式的休閑公園,目前仍在建設中。

南廣場:建於大慈恩寺前,是對佛文化的闡釋,標志性建築為玄奘立式雕像。

交通

乘坐公交在“大雁塔”站下車即到。

音樂噴泉表演時間:周一至周五每天12:00、21:00(周二噴泉水舞設備例行檢修,白天停開)。周六周日每天12:00、14:00、16:00、18:00、21:00。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位於西安城牆以南二公裡處,以著名的唐代建築小雁塔為中心,占地約254畝。博物院於2007年5月18日建成開館,建築面積1.6萬余平方米。博物院由我國知名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女士設計,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為中心,整體按文物鑒賞、旅游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設計。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為創作理念,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被評為西安未來十大標志性建築之一。

交通

乘坐公交18、203、204、218、407、410、713、720、五龍專線、游7在夏家莊站下車即到;小雁塔站下車亦可。

門票

免費開放,每天發放3000張參觀券,發票時間為9:00-12:00,13:00-16:00。每周二閉館。

散客憑有效證件在西安博物院西大門發票處領票,每證一張,參觀券一人一券,當日有效。

提示:西安博物院與小雁塔在同一個園區內,免費範圍包括園區和西安博物院館內常設展覽。登小雁塔、特別展覽及文化經營項目另行收費。

龍門石窟(5A級,世界文化遺產,門票:120元)

乘車路線:鄭西高鐵洛陽龍門站有龍門石窟售票專窗及直達龍門石窟的擺渡車。

自然概況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裡,這裡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余座。[%]C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