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關於《我要陪你去西藏》和《酥油》

作者: Woody2012

導讀結束西藏旅行之後,我看到了兩部與西藏有關的書。 第一部是《我要陪你去西藏》,是韓國作家王一民寫的一對中國母子的感人故事。黑龍江塔河一位77歲的老人為了滿足102歲母親去西藏的心願,騎著三輪車帶著母親周游全國,從東北走到了海南島。雖然母親在世時他沒辦法把母親帶到西藏,但在母親去世後這位已年近80歲的老人在很多熱心人的幫助下,最終自己開車到達了� ...

結束西藏旅行之後,我看到了兩部與西藏有關的書。

第一部是《我要陪你去西藏》,是韓國作家王一民寫的一對中國母子的感人故事。黑龍江塔河一位77歲的老人為了滿足102歲母親去西藏的心願,騎著三輪車帶著母親周游全國,從東北走到了海南島。雖然母親在世時他沒辦法把母親帶到西藏,但在母親去世後這位已年近80歲的老人在很多熱心人的幫助下,最終自己開車到達了拉薩,把母親的遺骨撒在西藏的大地上。

這是一個曾感動了無數國人,被作為孝道美德廣為傳播的故事。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關於夢想以及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如何與自然、與社會相處的故事。

作者和那位作為兒子的老人,最終也不知道老母親為何在百歲高齡時產生了去西藏的強烈願望。這成了一個無解的謎團。在這部書裡,關於西藏的內容很少。西藏是一個夢想,牽引著這對母子騎行在中國的大地上,體會了人間百味。

在我決定去西藏旅游之後,公司裡的孫JJ一天突然跑進我屋裡說,昨天夜裡我夢見你去西藏找2012的那條船了。我哈哈大笑,答應如果找到了一定回來和她分享這個秘密。

我想孫JJ大概是在好奇我為什麼突然要去西藏。其實這也是我決定去西藏之後曾困擾自己的一個問題。

關於去西藏旅游,有很多說法。有的說那裡是“詩人”去的地方――失業、失戀、失意的人;有的說:當你人生遇到邁不過去的坎時,就去西藏。有的說:西藏是聖地,去那裡是為了尋找你心中的“聖地”。我覺得一位驢友的話更好:每個去西藏的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就像那位102歲的老母親一樣,這個故事最終化作了一個夢想:西藏。

西藏之行,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之一就是告訴我要勇敢的用行動追求自己的夢想。我不知道同行的三個DDMM西藏之行背後的故事是什麼,但我祝願他們未來夢想成真。

第二部書是《酥油》,是作者江覺遲以自己在西藏五年開辦孤兒學校的經歷寫成的小說。在書裡,作者變身為主人公梅朵姑娘,在麥麥草原克服了環境的困難,生活的艱難,跨越了漢藏文化的鴻溝,最終得到了藏民人民的接納,期間還和一個藏族小伙子演繹了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這是一個志願者的故事,是一個愛情故事。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關於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故事。我越來越深切的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是有很多不同的。西藏的高山和湖泊,在藏民的眼裡和在我們的眼裡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和身邊的人,對同樣的一句話,一件事情,也常常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另一方面,人的不同有時候又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當你真正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發現距離其實沒那麼遠。

溝通可以改變心的距離。大到諸如漢藏之間,北京人與上海人之間,重慶人與成都人之間,小到和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固執和冷漠能使最親近的人之間產生形成令人心寒的距離,溝通和互相理解卻能夠跨越任何鴻溝。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我非常煩感在西藏的個別漢族導游對藏族人民使用一些蔑視的說法,諸如康巴族人如何野蠻等。一些藏民可能對現代文明的接受程度較低,信仰上和我們有巨大的差異。面對迅速開放的社會環境,旅游區的藏民還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利用旅游資源,有時會走入低俗化開發的歧途。作為熱愛西藏的驢友,我們應該真正用心去了解西藏,盡自己個人的力量保護那裡的環境,有機會的話去幫助西藏更好的發展。保護西藏,也是保護我們自己心中的“聖地”。

在西藏時,我曾經一度非常擔心那裡正在惡化的自然環境和迅速漢化的文化環境。離開之後,我反倒突然對西藏有了信心。我相信這個曾經高度發達、有千年以上歷史的文明,一定有內在強大的生命力,終有一天它會在現代文明的啟發下展現新的力量。

附錄:

在去西藏之前的行程准備中,有幾篇攻略給了我很多啟發和思考,包括行思錄的《藏藍,我在夢裡夢見》,咫尺天涯的《西藏歸來—那山,那措,那場風花雪月的故事》,鏡之形的《飛越巔峰》,一起去旅游的《夢回西藏》,是不是所有能想起的名字都有人用(這名字忒長了)的《天堂日記》以及wo在路上的《原來你也在這裡》。

最後,我們的司機索多師傅,一個傳統而現代的藏族司機。雖然偶爾曾有過和我們鬧別扭和計較的時候,但總的來說是個負責、正派的好司機,有時候也很有幽默感。他曾說:我們拉的是人,不是貨物。我們能遇到他,真的很幸運。(完)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