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登武漢黃鶴樓

作者: 水色山光

導讀最近讀《資治通鑒》的春秋戰國部分,屢屢提及楚國。楚是大國,卻偏居華夏一隅,往往不被中原諸侯所看重,甚至於許多次的諸侯會盟竟沒有被作為正式會員邀請。然而,政治終究是依靠實力來說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歷史的發展果如其言。 正值強秦入主中原、一統天下之際,陳勝、吳廣在安徽大澤鄉揭杆而起,項羽、劉邦乘勢發難,不可一世的秦帝國在這些楚地 ...

最近讀《資治通鑒》的春秋戰國部分,屢屢提及楚國。楚是大國,卻偏居華夏一隅,往往不被中原諸侯所看重,甚至於許多次的諸侯會盟竟沒有被作為正式會員邀請。然而,政治終究是依靠實力來說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歷史的發展果如其言。

正值強秦入主中原、一統天下之際,陳勝、吳廣在安徽大澤鄉揭杆而起,項羽、劉邦乘勢發難,不可一世的秦帝國在這些楚地豪傑的輪番打擊之下,迅速土崩瓦解,數年間竟然灰飛煙滅。

楚國的疆域廣大,就國土面積而言,包括秦國在內的任何諸侯國都無法望其項背。武漢三鎮和周邊地區歷來就是楚國的中心地帶,也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要了解荊楚文化,武漢是不容錯過的第一站。

於是在夏天去了一趟武漢,登覽黃鶴樓是此次武漢之旅令人難忘的一段行程。

人們說,武漢自然風光的精華在於“兩山兩水”,此話不假。兩山指的是雄峙長江南北兩岸的龜山和蛇山,兩水指的是長江與漢水,漢水與長江交彙於漢口地區。黃鶴樓位於長江南岸的蛇山之顛,是觀賞江漢美景的最佳去處。

抵達黃鶴樓時,已是下午四點多鐘,夕陽西斜,天氣卻依然是酷熱難當,難怪人們將武漢稱為火爐。蛇山不高,但山勢陡峭,孤立長江岸邊,突兀而起。我們從山門前面的石階攀援而上,進入黃鶴樓景區。

看到黃鶴樓,想起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遠在軍閥混戰的三國時代,一位辛姓女士在風光秀麗的蛇山之上開了一家酒店,但生意一直很清淡。一天,一位道士到店裡喝了許多酒,卻無錢買單,女老板十分慷慨,分文不收。道士為了感謝她的千杯之恩,臨行前在酒店的牆壁上畫了一只仙鶴,這只仙鶴在在人們的請求之下,居然可以飛到地上翩翩起舞,為客人飲酒助興。

自從有了這只神奇的仙鶴,客人們紛至沓來,雖然地處偏僻,這間小酒店的生意卻卻陡然間興隆起來。

十年之後,道士再度登臨。他拿出竹笛,吹奏一曲,牆上的仙鶴聞樂款款而下。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飛翔而去。

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這裡建一座高樓,取名"黃鶴樓"。自此,黃鶴樓成為當地的勝景。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世上那會有如此法力的仙人道士呢?不過,這個傳說卻可以讓游人有更多的遐想。據後人考證,黃鶴樓確實是始建於三國時期。原先是東吳在蛇山上的一座瞭望台,純屬軍事設施,和平時期則成了文人雅士飲酒賦詩、指點江山的一處江邊勝景。

使得黃鶴樓名滿天下的是唐朝詩人崔顥登樓而作的一首詩,詩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極其幽深的意境,讀罷該詩,未曾登樓,獨在異鄉的愁悶之情已油然而生。

進入山門,是一個寬闊的庭院,圍繞院內的一片荷花池建了一圈回廊,開設了很多經營旅游紀念品的小商店。從荷花池往上,有一座毛澤東的詞碑亭,鐫刻了毛澤東吟詠黃鶴樓的詩詞。

毛澤東青年時期曾經登臨此地,並書寫了一首詞,寄托那時的情懷: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國共兩黨分道揚鑣,水火不容,刀俎之上的中國共產黨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心情郁悶的毛澤東也許就在此時開始定下了武裝鬥爭、逐鹿中原的決心,雖然那時的他只是領導集團裡極不起眼的一個小角色。

往前一段路,有個李白擱筆亭。據說李白登樓時,詩興大發,有意要題詩留字,但看了崔顥題所寫的詩之後,為之傾倒,一時竟無從下筆。李白被譽為一代詩仙,面對山下浩淼的長江流水,切切美景,竟然有感道不出,實在是委屈。其實何止李白,歷代以來,再也沒有後來者的題詩能夠超越崔顥的《題黃鶴樓》,不愧是神來之作,堪稱千古絕唱。

上到山頂,太陽快要下山了,夕陽的余輝映照得滿天紅遍。仰望黃鶴樓,巍峨高聳,氣勢不凡。樓頂橫額上的幾個大字“楚天極目”分外醒目。也許是時間太晚的緣故,前來游覽的游客已經很少。門前匾額上題字為“畫卷乾坤”,大意是樓外的大好河山宛若一幅巨大的山水畫面。

進入樓內,有歷代黃鶴樓的模型。自三國以來,黃鶴樓屢遭焚毀,屢次重建,每次建設都在原先的基礎上有所發揮。現在看到的黃鶴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所重建,采用現代科技,博采歷代建樓之精華,方成此留丹溢彩之傑作,黃鶴樓這一歷史人文景觀得以傳承。

古樓新建,在某些人的眼中,欠缺了一點古韻,但對更多的游人來說,則增添了更多的游覽之樂趣。回頭看看歷史,那座名樓不是歷經修繕或重建並得以傳承的呢?

黃鶴樓樓高五層,樓層的飛檐造型獨特,遠觀有如黃鶴展翅,翩翩高飛。順著彎曲的樓梯上到樓頂,浩瀚的江水,鱗次節比的高樓大廈,對面林木蒼翠的龜山,一枝獨秀、直指雲天的電視塔,飛架南北、成為天塹通途的長江大橋,讓人流連忘返的的美好景致,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

佇立頂樓觀景台,任由思緒飛翔。從三國紛爭的當年到國泰民安的人民共和國的當下,1800余年的時光悄然流過,這個地方,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風風雨雨,也見證了武漢三鎮的興衰榮辱。

東漢末年,這裡的名字叫夏口,曾經是荊州太守劉表的屬地。三國時期,為東吳占有。公元221年,孫權為了和劉備爭奪荊州,將國都從建業(南京)遷移到武昌(鄂州),修築夏口城防,在蛇山的黃鵠磯修建了瞭望樓,這就是今天所見到的黃鶴樓的前身。

隨著手工業的逐漸發展,到唐宋時期,武昌、漢口一帶的富庶繁華已經可以和江浙的蘇杭相媲美。明末清初,憑借便利的江漢水路交通,漢口的工商業空前繁榮。那時的漢口,和廣東的佛山、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齊名,並稱天下四大名鎮,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武昌、漢口成為全國性的水陸交通樞紐,自此有了“九省通衢”的美譽。

19世80年代末,封疆大吏張之洞被任命為湖廣總督,立足武漢為中心,大刀闊斧地推行洋務運動,開創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先河,時稱“湖北新政”。

憑借雄厚的“國有”財力和政府信用,通過資本運作,張之洞建立了湖北鐵路局、湖北槍炮廠、湖北紡織官局,並開辦大冶鐵礦、內河航運和電訊事業,興修蘆漢、粵漢、川漢等鐵路。第一次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期間,經常可以看到的“漢陽造”步槍,就是湖北槍炮廠的招牌產品。

富國必強兵,經濟發展之後,張之洞仿照德國的軍事制度和訓練方法,聘請德國教官,編練了湖北新軍,並建立了培養新式軍官的武備學堂。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了武昌起義的生力軍,為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立了首功,這或許是張之洞所萬萬不能料到的。

為了培養洋務人才,張之洞非常重視興辦學校,農業、工程、商業、鐵路、普通教育和師範等各類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同時,政府還多次派遣學生赴日、英、法、德等國留學。這些新型人才,為武漢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也成為日後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

張之洞的湖北新政很快就顯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幾年功夫,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北經濟體在暮氣沉沉的滿清帝國大地上一枝獨秀,武漢隨之成為全國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龍頭重鎮,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張之洞被後人列入晚清四大名臣的名單,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駕齊驅。他的戰功未必如另外的三位顯赫,但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建樹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方針,歷來被人們視為經典。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經濟改革,不也帶有“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體,市場經濟體制為用”的印記嗎?

湖北和武漢經濟體局部的繁榮昌盛,絲毫不能阻擋滿清帝國迅速走向沒落的步伐。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策動湖北新軍,以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孫武為參謀長,發動了武昌起義,順利攻占武昌。10月12日,武漢三鎮全部光復,落入革命軍手中。隨後,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以號召全國,推翻滿清。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遜位,清朝滅亡。

延續兩千余年的國君為民作主的封建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台,中國開始了人民要當家作主的嶄新歷程。由君主到民主,路漫漫而修遠,毫無疑問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黃鶴樓所在的蛇山是當年武昌起義的一個重要陣地,位於蛇山南麓的原湖北省咨議局則是革命軍的軍政府所在地,現在已經設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夕陽西下,徜徉於黃鶴樓的樓閣回廊之中,飽覽檻外河山之壯美,暢懷荊楚歷史之悠長,流連而忘返。千百年來,楚莊王、屈原、劉表、孫權、張之洞、孫武、黎元洪、白崇禧…,多少的英雄豪傑,已如黃鶴一去不復返,但他們在荊楚大地的歷史上所書寫的精彩篇章,我們不應忘記。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