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游記

作者: allgoaway

導讀2002年的最後一個周末,12月28日這天是個好天氣,坐了近兩小時的車,終於見到了久聞其名的江南水鄉烏鎮。 隨著人流走進去看,青石磚鋪就成的小徑,依稀能找到常年依附而生的青苔。沒走一會,就聽到前方有敲鑼打鼓聲,原來是停靠在岸邊的拳船,只見一英雄少年耍了一套雙刀,雖然略欠勁道,但在地上的連續翻滾,雙刀發出颼颼的冷光,都令岸上的人都鼓掌不息。少年剛 ...

2002年的最後一個周末,12月28日這天是個好天氣,坐了近兩小時的車,終於見到了久聞其名的江南水鄉烏鎮。

隨著人流走進去看,青石磚鋪就成的小徑,依稀能找到常年依附而生的青苔。沒走一會,就聽到前方有敲鑼打鼓聲,原來是停靠在岸邊的拳船,只見一英雄少年耍了一套雙刀,雖然略欠勁道,但在地上的連續翻滾,雙刀發出颼颼的冷光,都令岸上的人都鼓掌不息。少年剛下,又上來兩個粗壯的中年男子,對舞了一會大刀、長矛,兵器碰擊時,慳鏘有力,旁邊船沿擱著十八半兵器,想必他們都會表演,不禁欽佩不已。

從烏鎮老街的東頭往西走,先要過橋,一條東市河橫貫東西一鎮,一座廊橋架通南北兩街。橋名“逢源雙橋”,是擇水而居的原故吧,想來應該是這片水域繁衍了數十代的人,水之源頭,所以稱“逢源”吧,逢源也許有恰逢財源的意思吧。

初冬的烏鎮,東頭是這樣的冷清,仿佛還未從千年睡夢中蘇醒過來。踏進一座靜靜的豪宅大院,曰“百床館”,上百架有著雕花描金門格門楣的大床靜臥著,熟睡著。這些床,雖然已沒有了紅俏帳、鴛鴦枕、織錦被,卻足以看出古鎮過去的富足奢侈。特別是那些有著三進門格的紅木大床,更是讓人嘖嘖稱奇:外是換鞋處,中是裝扮處,裡則是休憩處。床的三面鏤空花板下,還有好些小抽屜,或許是放零食、首飾等小物品的吧。這三進的雕花大床,像極了一座袖珍的三進豪門大院,是精致的屋中之屋。

跟著人群我們走進了一條深深的巷子,遠遠就能聞到陣陣酒香,進去後才明白裡面是座酒坊,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烏鎮特產三白酒,就出於此,說是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釀就而成的。成百上千的酒甕層層疊疊堆在一起也頗為壯觀,珍藏在裡面的,便是香甜醉人的三白酒了。熱情的當地人招呼著我們,說可以免費品嘗,一個三錢小杯,一口酒一直爽到心口,連不喝酒的小女生們也說好喝好喝。旁邊一個個小罐子裡,也是當地的特產-又甜又糯的酒釀。

藍印花布,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亦是烏鎮一帶的特產。走進藍印花布館,見屋前寬闊的曬場上,搭著高大的木架。木架上,滿是剛剛印染好的垂掛著的藍印花布,有風而來,那藍印花布便隨風而起,如千舸競發。眾多游人在此間留影,特別是那些穿紅帶綠的女孩子們,更是留戀這裡的花團錦簇。這藍印花布日後做成了藍花小襖,藍花竹裙,藍花頭巾,藍花傘……件件都帶著江南獨特的色彩韻味。

小巷蜿蜒向前,卻不能一目將其看個通透,這也許就是韻味所在吧。繼續往前走了一段,來到了一個熱鬧的地方,進口處懸掛著“茅盾故居”,在這小鎮出此文學大家,真是意外。一路從介紹茅盾生平的廳堂轉到了他的書房、灶間、飯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物是人非,猜測著當這位大文豪對著這些留下他兒時點滴的地方,想的應該是什麼呢?烏鎮的名人,除了茅盾,這裡還有一個翰林第,說的就是夏同善,也許有人不知道夏同善,可是提起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就人人皆知了。替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昭雪的,正是夏同善。

烏鎮老街是越走越熱鬧,當走到西頭,已是人聲喧嘩了,晌午陽光最暖和的時候了。西段北側,是建於宋朝的修真觀。修真觀的對面,是建於清朝的修真觀戲台,這是江南水鄉集鎮上保存下來僅有的戲台。戲台有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威嚴莊重。那天,正在上演桐鄉當地花鼓戲《陸雅臣》,據說是一種介於黃梅戲和越劇之間的劇種,我是聽不大懂,當地的人們倒是很多駐足觀看,頗能聽出其中味道。

這邊絲竹未定,那邊卻響起了敲起了鑼鼓,又是什麼地方在演戲呢? 我尋聲向西,鑼鼓是從一間房中傳出,原來正在上演著“皮影戲”。啊,這就是我一直聽說起但從未看到過的皮影戲。一道白布掛在前面,左右兩棵樹干,算是布景,一會一陣鑼鼓響,主角出場了,一個是孫悟空,一個是牛魔王的,造型維妙維肖,非常逼真。沒有對白,圍觀也只是看個熱鬧罷了。一會兒孫悟空和魔王都變換了身型,一個是仙鶴,一個是條蛇,又是一陣的對打。一會見到獲勝的仙鶴悠閑地在樹旁梳理著羽毛,姿態輕盈,很傳神。表演的時間很短,也就五分多鐘吧,卻讓我領略了一番別樣風情。

往前走了一段,幾家店鋪顯示出一派濃濃的商業氣氛,一路逛來,鞋帽店、竹器店、陶器店、裝裱店……不經意的一抬頭,看到一個鬥大的“當”字嵌在一面牆上,應該是到了當鋪了。信步走向前,比劃一下,頭頂剛剛能碰到“當”字的底邊,不禁感嘆好大的氣派呀。從當鋪沉重的獅頭釘門走進庭院,來到了這家當時富甲一方的“彙源典當”,我們都到裡面模擬了一回當鋪學徒,站在高高的櫃台窗口往下看,足有1人高。在這裡還介紹“當字體”以及職務的稱謂(一缺、二缺等)。

烏鎮養蠶抽絲歷史是有非常悠久的,或是是為了保留這一風俗,今天親眼看到一位老奶奶將蠶繭(不能蛻成蛹的雙胎繭)浸到溫水裡弄破,然後再在水中把蠶絲抽出,最後撩起打薄,可以用來做成衣,被褥等等;還有蠶花船,在這條船上有一根很高很高的竹竿,據說會有當地人穿著白色衣服在竹竿上表演各種動作,像征著蠶寶寶,祝願當年的蠶絲豐收。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隨著河水流走了,一天的游覽也將結束了,一路沿河的南岸向回走,南岸沒有北岸的喧嘩,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依傍在河邊的回廊。不時有著滿載著游客的烏篷船駛過,真羨慕船上那些悠然的游客們。幾個扎著藍花布頭巾的船大娘把船劃到我們身旁,“要坐船嗎……”。在岸的那邊有幾個老人坐在一起,享受著午後的暖陽,是不是在系數著古鎮的舊事?

在回來的途上,大家仍在回味著烏鎮的小橋、綠水,青石磚、古戲台,去過其他古鎮的人都覺得烏鎮的味道才是最純正的,留在心頭的一句話:今年的家庭日,值!


精選遊記: 烏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