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畔山間尋古鎮浮生半日訪龍門

作者: smileblue

導讀水畔山間尋古鎮 浮生半日訪龍門偶然的機緣,得以尋訪龍門古鎮,歸來數日,其古樸清麗的模樣一直在腦海縈繞——這個依山傍水的古鎮,是孫權後裔的聚居地,有江南水鄉的依稀影子,又有山寨民居的幾許印記,更有明清建築和深厚的歷史氣息,最難得的是至今養在深閨,古鎮依然是生活化的小鎮,民風淳樸幾乎不染商業的氣息!私以為古鎮兼有周莊和爨底下村的風格,但� ...

水畔山間尋古鎮 浮生半日訪龍門偶然的機緣,得以尋訪龍門古鎮,歸來數日,其古樸清麗的模樣一直在腦海縈繞——這個依山傍水的古鎮,是孫權後裔的聚居地,有江南水鄉的依稀影子,又有山寨民居的幾許印記,更有明清建築和深厚的歷史氣息,最難得的是至今養在深閨,古鎮依然是生活化的小鎮,民風淳樸幾乎不染商業的氣息!私以為古鎮兼有周莊和爨底下村的風格,但更為古樸別致。

龍門古鎮位於今浙江富陽(富陽距杭州不到40公裡)城南18公裡,富春江南岸,座落在仙霞嶺的余脈龍門山下,俯瞰古鎮形狀如一千年老龜,有一條小溪穿鎮而過。鎮內主體是古建築群,多為明清時期的老街、廳堂、民居,至今保存完好,許多仍是居民的住宅,明韻清風在整個小鎮內張揚,帶著無比閑適的生活氣息!

龍門的由來

偷得浮生半日閑,在一個冬日的上午,和著懶洋洋的陽光就這樣一腳踏進了龍門古鎮。前幾日大寒,殘雪殆盡,古鎮更顯得黑白分明,純淨清新。據說98年開始開發旅游,但知者不多,游人甚少,故而古鎮還是昔日的模樣。古鎮門口是新修的牌坊,上書“龍門”,正面牆上書著“孫權故裡”,大致是為了旅游開發而作的門面——唉,何必如此。

名字的由來——相傳東漢嚴子陵游龍門時曾贊嘆說:“此地山青水秀,勝似呂梁龍門!”龍門鎮由此而得名。嚴子陵何許人?相傳漢光武帝劉秀當年與他為同窗好友,交誼甚篤,白日探討學問,晚間同榻而眠。劉秀奪得大位後,嚴子陵隱居不出,反穿皮裘在富春山澤中垂釣。自漢以來,嚴甘願貧苦,淡泊名利的品質一直為後世所景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句便出自範仲淹所撰《嚴先生祠堂記》。嚴子陵到底應該出世還是入世?其間評說紛紜,不論如何,龍門的名字就這樣留給了古鎮,悠悠千載。

走進迷宮

既然修了門面,少不了要掏25元門票錢。所幸一進入鎮內的古建築群,就像完全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鵝卵石的老街狹窄悠長、古樸的民居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而縱橫交錯的街巷過道則將小鎮變成了一個古老的迷宮!同行的司機來過多次,依然找不到路,對我說:“這兒絕對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我不由得慶幸有導游陪同:)

古鎮內最熱鬧的街就叫老街,鵝卵石鋪就,今日看來頗有健身的功效:)老街彎彎曲曲,悠悠長長,街面卻狹窄如小巷。街旁有的是人家,探過頭去能看見天井和灶房,更看見層疊的門和無數的岔道!有的是店鋪,像掛酒旗般掛著店號,所賣品多是小鎮生活的日常用品,絕對沒有充斥的旅游紀念品也沒有人吆喝兜售非要你買東西,極為難得!

古鎮內的建築房屋相連、戶戶相通、小道密如蛛網四通八達,我只感覺一直在一個大大的房子裡穿堂過室,一會兒經過人家灶房一會兒穿過人家天井甚至繞過廁所豬圈,有時狹窄之處只容一人通過,而拐一個彎忽然出現一個大大的廳堂,頓覺豁然開朗!可憐的是,才走幾分鐘,我已經徹底分不出東南西北了:)

因為留連拍照,常慢了一步,明明聽著人聲緊跟過去卻不見人影,更找不到路,只好原地等導游回來接我:)如此幾番,每逢拐彎導游都停下來特意招呼我,免得我又丟了,在迷魂陣裡兜圈子:)據說當年戰亂時日本人沒進來,一來看房子太老怕塌陷,二來找不到路怕中了埋伏;所以古鎮得以在戰亂中保存,看來還有這迷宮一份功勞。

孫子*孫權*孫中山

龍門古鎮是吳國孫權後裔的聚居地,所以村裡90%的人都姓孫,我們的導游當然就是小孫姑娘——呵呵,想起孔廟的無數導游都號稱自己是孔家某代後人,不覺一笑!

孫氏,原姓田,後賜姓孫,第三代孫家便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富春孫氏便是其後代。東漢末年,孫武的二十代孫孫鐘隱居富春孫洲,種瓜為業,傳說仙人告訴他走百步而種瓜將有帝王出其家,而他走了30多步就種了,所以後來的孫權只能三分天下:)

實際上,是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多年的創業,才崛起江東,建立吳國。遙想當年,三足鼎立,吳國雄踞江南,風光無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自宋初孫權第二十六世孫宋奉議大夫遷居龍門至1939年間,孫權的後代在此已繁衍到六十五世。其間富春孫氏中有人到廣東做官,從此龍門孫氏在廣東延續,其後裔中就有孫中山,中山先生在家譜中名“德明”,而這本家譜至今還存在上海史料館裡。孫子——孫權——孫中山!想來很不可思議,若果真屬實,不得不感嘆歲月悠悠,歷史的長河中還能隱隱閃現一大宗族的變遷,這倒印證了一句老話——家門,500年前是一家!——看來2000年前是一家:)

在古鎮尋古

因為不辯東西,只能按我尋訪的先後介紹了:

思源堂——記念種瓜的先祖而建,主要陳列關於孫氏的宗族資料和介紹,在世系圖上還特意標明了中山先生。而我有印像的卻是堂門口擺放著大大的簸箕,曬滿了一種糯米類的點心狀制品,覺得應該很好吃:)

工部——頗為凝重的建築,內為承恩堂,據說孫家有人做過工部官員,因而陳列了一些船具。有趣的是一根柱子,上梁正卻下梁歪,與柱底的石礅呈明顯的扭曲,據考證是修建的時候用材太急,木料還是濕的,因而干燥後發生扭曲。

“義門”牌樓——是鎮裡很有特色的建築,左右兩旁各有一塊大石頭,一塊是“下馬石”,一塊是“上馬石”。過去文官到此要下轎,武官到此要下馬。“義門”兩字的左右,還有兩行小字,上款是“富陽縣知縣奚補”,下款是“為義民孫潮立”,表彰其在歲歉民飢時,慷慨地代繳全村皇糧,並以積谷一千余石救災的義舉。“義門”上的鬥拱結構、石雕獅子、屋脊吻飾,都體現了明代晚期的建築風格。據說陳逸飛的電影《理發師》曾在這兒取景。

我們到的時候,古老的義門前坐著三位老人,曬著冬日的陽光,一邊做家務一邊閑聊,歲月在他們的身邊頓時沉寂下去……我喜歡安安靜靜走在古鎮的感覺,不打擾他們的生活,也不被他們好奇的打量:)

門前地上有兩個鵝卵石鋪成的錢幣圖案,據說“左金右銀”,踩上去會沾滿財運,笑了笑,還是沒去踩。

世德堂——陳列三國鼎立圖、三國人物畫像等。有趣的是兩旁擺放滿了十八般武器,司機小伙先試了試樸刀,然後胡亂舞動著鏈錘,顯得頗為得意。

六十年代的痕跡——出來轉彎,來到一個廳堂,陳列齊全的各種農具,大家配合去試了試推磨的感覺,回頭發現寫的是夫妻磨,呵呵!兩邊牆壁都發黃,上面保留著六十年代的標語,“一年早知道”之類的公告,保存的比爨底下村還好。回望廳內坐在板凳上抽煙、聊天的人都透著不緊不慢的悠閑,而一旁的灶房有香味傳來——古鎮的人家在做午飯了……

古民居——好像叫東山堂?我認為這是古鎮內極美的一個地方!原是大戶的住宅,幾乎都是木質的閣樓廳堂,裝飾得為極為精美,處處是栩栩如生的木雕,主要雕刻的三國戲劇故事,非常可惜的是部分人物的頭像被毀了——文革的後果!木梁上有一個獅子滾繡球的木雕,據說老美開價十萬美金也不曾購得,細看繡球還是鏤空的,果真精致!一縷陽光從天井上方投下來,明暗之間的閣樓多了幾分幽深也許幽怨……

孫氏宗堂——呵呵,頭上的“門當”,門前的“戶對”,充分顯露著主人地位的榮耀——難怪舊時姻緣要講究“門當戶對”:)

入門來便是一個大的庭院,有一個小小的戲樓,正面的余慶堂供奉孫權像,兩邊的木刻像當然是周郎陸遜之輩。擺放的木桌木椅據說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頗為古樸;有趣的是當中的大圓桌,可分為兩個半圓,也可合二為一,稱為“日月桌”,俗稱“夫妻桌”——分分合合之間倒頗有深意。

側面有一個小的私塾,還有無數牌匾,古鎮重學之風濃厚,據說出過一個狀元,而家家戶戶多掛匾,常為“百世流芳”等字樣。

庭院中央地上有一個鵝卵石鋪就的圖案,像一條魚,有魚躍龍門的含義;換一個方位看,如鹿回頭,大概是期望外出的後人不忘故裡之意。

進到裡面的廳堂,是供奉祖先牌位之處,兩旁的石頭也就名為“青史”、“流芳”。出側門,塑有孫武和孫臏的雕像,然後就是龍門鎮的介紹了,在俯視圖上看我們來行路線,正好繞了一個大半圓:)

閑適的古鎮

古鎮的安靜和從居民心裡流露出的閑適讓人羨慕不已!有一段路從小溪邊過(導游說如果找不到路,順溪而走就能走出古鎮),溪邊是洗菜的人家,洗衣的人家;而小橋上、溪邊長凳上則坐滿了曬太陽老人,喝著茶、聊著家常,那種緩緩綻放的閑適打動著匆匆而過的我。

鎮子裡手工加工羽毛球拍的一道工序,所以女人們手裡多少都有點活,就好像織毛衣、納鞋底的順手活兒一樣,不讓手裡閑著,一天下來,也能掙幾塊錢。

午飯時,家家在天井擺開大桌吃飯,老老少少一大家子,很是熱鬧。有的人少,就坐在門前,曬著太陽端著碗,一邊說說閑話;小孩坐在小凳子吃飯上,小狗就乖乖的蹲在旁邊,希望能守到一點油水。小貓則趴在門口,慵懶的曬著太陽,我們的經過會引得它偶爾“喵”上一聲,然後懶得動彈,繼續享受暖洋洋的陽光……

龍門客棧

龍門古鎮的客棧當然有權叫做——龍門客棧!哈哈,想起風情萬種的張曼玉了:)

客棧在半山腰,生意頗為興隆,背後就是龍門山。坐在客棧前的空地上吃午飯,吹著已帶點暖意的清風,眺望青青的龍門山,曬著冬日暖洋洋的太陽——這次第,怎一個美字了得!不覺又想起古鎮裡慵懶的小貓……

奈何僅有浮生半日閑,只能匆匆作別!而古鎮古樸清麗的模樣依然難忘,那就記下吧——與喜愛它的朋友們分享!

相關照片:http://www.ctrip.com/community/picupload/list.asp?score=&key=smileblue&type=-1&selectpc=-1&district=-1&resource=&node=56385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