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行

作者: whh1976

導讀“我國西北黃土地區的一種地貌,四周是流水衝成的溝,中間突起呈台狀,邊緣陡峭,頂上比較平坦”,現代漢語詞典對原這樣解釋,你能想像出原是個什麼樣嗎?用原上人家的話來講,原就是山頂,只不過這個山頂太大太平,以至於你站在山頂放眼四望,還以為自己是在大平原上。我參觀的董志原位於甘肅省東部,屬慶陽地區,這個山頂有一百多平方公裡,當地有一句話這� ...

“我國西北黃土地區的一種地貌,四周是流水衝成的溝,中間突起呈台狀,邊緣陡峭,頂上比較平坦”,現代漢語詞典對原這樣解釋,你能想像出原是個什麼樣嗎?用原上人家的話來講,原就是山頂,只不過這個山頂太大太平,以至於你站在山頂放眼四望,還以為自己是在大平原上。我參觀的董志原位於甘肅省東部,屬慶陽地區,這個山頂有一百多平方公裡,當地有一句話這樣贊美它的豐足和富庶:“八百裡秦川,不如半個董志原邊”。

上原

清晨,從蘭州出發沿312國道東行,當你見到1997公裡的路碑,你已到了紅軍長征的會師地,甘肅會寧,遠遠的可以看到高聳的會師紀念塔,莊重的會師樓,或許你還會聽到隆隆的炮火,嘹亮軍號,紅旗又插上了城頭。再往東,正好在需要午飯的時候靜寧到了,這裡的燒雞十分有名,過往車輛大多都在此處休憩,停下來品嘗一下靜寧燒雞的香嫩味美。出靜寧,不久就進入了寧夏界,過隆德,我們的汽車駛上了六盤山。山上是滿滿的松林,車裡也充進了滿滿的清新空氣。以往過六盤山,要爬到山頂,從長征紀念亭旁經過,現在一條長長的隧洞打通了六盤山,路少了許多,可也失去了扶欄遠眺,體味“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機會。橫穿寧夏後,我們又回到了甘肅地界,進入了平涼地區,平涼市在涇河邊,比較狹長,市西三十裡有座崆峒山,林木繁盛,宮觀多立於絕壁之上,景色甚佳,是道家崆峒派聖地,相傳黃帝在此問道,廣成子在此升仙。涇川是上原前經過的最後一座縣城,城邊的王母宮傳為西王母出沒和設宴之處,始建於漢代,現存石窟、提刻多處,涇川溫泉也很有名,有驅勞去病的功效。沿著涇河一路東去,在甘陝交界處的長慶橋跨涇河北上,汽車順著盤山路轉了幾個彎子,眼前頓時一片開闊,已到了原上。

走原

西峰市就座落在董志原上,是慶陽地區的政府所在地。慶陽曾是陝甘寧邊區的主要組成部分,保留有許多革命舊址,從西峰到延安只有六七小時車程,到西安也只有二百余公裡。一到西峰就聽人說西峰有三怪:“西峰沒有峰、東湖沒有湖、小什字比大什字大”。西峰市所在的董志原是全甘肅最大黃土原,平平坦坦方圓百公裡,連一座高點的小土包都不見,西峰之名從何而來我說不上,連西峰人自己都搞不清,怕是因為地勢太平,人們希望西邊出現一座山吧!東湖是個地名,在西峰市東緣,原本是一片空地,可就是沒有湖,後來西峰人自己動手硬是挖了一個湖,挖出的泥土堆成了小山,依山傍湖又建起了東湖公園,現在的東湖有山有水,有樹有亭,假日,這裡成了西峰人休閑游樂的好去處。三怪中有兩怪都成了歷史,可小什字卻還是比大什字大。小什字是西峰幾條主干道的交彙處,中心花壇包圍著一組雕塑,底部的四頭大像代表從慶陽合水縣出土的黃河古像化石,也表明慶陽古老的歷史底蘊,上面是一位風姿飄逸的少女,向人們展示了古老的慶陽正以新的步履邁向未來,中心花壇北邊是西峰市百貸大樓,東邊是近年新建的金像大廈,是西峰最高的建築和新的商業中心,從小什字向東西南北輻射出四條大道是西峰市最繁華的地區。這個季節,我還品嘗了本地有名的杏子、李子和新鮮的煮玉米。到西峰的第二天,我去參觀慶陽的北石窟寺。

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和慶陽北石窟並稱為甘肅四大石窟寺。北石窟位於西峰市西南23公裡,路比較好走,石窟開鑿在原邊的山壁上,面對茹河和浦河,長一百余米,高三層,現存窟龕295處,造像2125身,始創於公元509年的北魏時期,它的創建者是當時的涇州刺史奚康生。奚康生是當時著名的武將,他到涇州任職三年,分別開鑿了南北兩座石窟。在身兼保衛和講解雙職的導游人員引導下,我參觀了整個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洞窟。第165窟位於石窟的中央,高14米,寬21米,深15.7米,均是北魏的作品,是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個,洞口兩側立有兩座天王像,怒目圓睜,煞是嚇人。一進洞,首先注意到的是七尊約8米的佛像,稱為七世佛,是釋迦佛及其六位前世佛,造像頭大身小,頗具威嚴。窟口左側是一位乘像的菩薩,前後各有一名像奴,菩薩面容慈善,長長的衣裙垂到踝上,十分幽雅。洞內還有一組大型浮雕,講述了薩垂那太子舍身喂虎的故事,在莫高窟,這個故事是以壁畫的形式展現的。222窟是唐代的作品,正中大佛高約5米,據稱是以武則天的容貌雕刻的,在這個洞窟,盛唐的作品胖而不臃,身姿優美,而晚唐的雕刻則身體長腿短,比例失調,也不知是人無心待佛還是佛無意度人。在北石窟寺,我還見到了清代宣統年間的洞窟,這在其它地方是極罕的。由於年代較近,洞裡的造像色彩仍十分鮮艷,這裡供的是送子娘娘,我來時,也不知是哪位善男信女所為,娘娘身上正披著一條新新的紅被面,牆上的壁畫講述了封神演義的故事,洞頂繪有十二生肖圖,據說此圖可以評測婚配,但評測的門道頗深,幾年前,此地來了一位崆峒道士,我們的導游向他請教整整一天也沒學會。

為了看窯洞,我到了西峰南邊的小崆峒。平平的原上出現了兩條深溝,溝裡林木蔥郁,流水孱孱.沿著溝間窄窄的山脊走到盡頭,看到了,兩側山壁上有許多窯洞。這種直接利用山邊地形掏出的窯洞稱為半開放式,在整個黃土高原比較普遍,還有一種地坑式窯洞則是這一地區獨有的。由於地勢平坦,人們就在平坦的地面上先挖一個四方的大坑,然後再在坑壁上開洞,而用來將挖出的泥土從坑底運到地面的長洞則成為進出窯洞的通道,。以前由於條件所限,這種地坑式窯洞成為許多人構築家園的方式,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幢幢瓦房平地而起,地坑裡有的只是高高的荒草和偶爾幾個像我一樣從城市高樓中走出尋找古老的好奇者。

昨天還在信步佛國,此刻已在一座叫鎮原的縣城邊垂釣。黃昏已過,天幕遮蔽了西邊最後一絲余暉,月影便開始在池塘中浮動,遠山上的農家亮起了依稀的燈,此時魚上不上鉤並無重要,抬頭見七八顆星天外,雖無兩三點雨山前,卻可聽取田邊、溪中蛙聲一片。天亮時登上縣城北的潛夫山,見到了幾株三人才能合抱的古柏,樹齡已過千年,站在古老的高原上看著這古老的樹,才發覺更多的是新枝新葉。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