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維尼翁.教皇宮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從羅雪公園下來就一頭扎進教皇宮,在裡面足足轉了2個多小時。教皇宮的門票8.5歐,買好票後進去領一個語音解說器,每到一處按照號碼所示按鍵即可聽該景點的講解。如果不聽講解完全搞不懂那些空空蕩蕩房間的用途。別忘了在售票處拿一張教皇宮+聖貝內澤橋的單頁介紹(英文的)。 巍峨聳立在歷史古城阿維尼翁中的教皇宮。法國作家梅裡美是這樣� ...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從羅雪公園下來就一頭扎進教皇宮,在裡面足足轉了2個多小時。教皇宮的門票8.5歐,買好票後進去領一個語音解說器,每到一處按照號碼所示按鍵即可聽該景點的講解。如果不聽講解完全搞不懂那些空空蕩蕩房間的用途。別忘了在售票處拿一張教皇宮+聖貝內澤橋的單頁介紹(英文的)。

巍峨聳立在歷史古城阿維尼翁中的教皇宮。法國作家梅裡美是這樣評價它的:“它一點也不像是上帝代理人住的地方,反而像是暴君的城堡”。

中世紀時,教皇克雷芒五世因派系鬥爭離開羅馬,選定了位於意大利、法國、西班牙三個最主要的基督教國家中間的地方-阿維尼翁作為新的落腳點,修建了教皇宮,此宮共住過9位教皇。在那兵慌馬亂的年代,教皇為了自身安全把他的駐地修建在了山丘上,並把城牆修的厚重敦實、堅固無比,形同邊關要塞,再加以重兵把守,它絕對是易守難攻。同時從教皇宮的城牆上可以俯看全城,時刻都能觀察城中的一舉一動。

教皇宮由兩個連在一起的口字形建築組成,其中南邊那個口字的南面和西面兩面牆是1347年後擴充的,為新宮,其余部分為舊宮,始建於1334年教皇本篤十二世時期。當本篤十二世去世後,他的繼任者教皇克雷芒六世對教皇宮進行了擴充,在原有建築基礎上又加了兩幢,圍成中心庭院(Courtyard of Honour)。



阿維尼翁歷任9位教皇

上排左起:

教皇克雷芒五世(Pope Clement V,1264-1314年,1305-1314年在位),在任期間羅馬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阿維尼翁,因此他是阿維尼翁教廷的第一任教宗,同時也是第10位法國籍教宗,他於1312年宣布解散聖殿騎士團。

教皇約翰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1244-1334年,1316-1334年在位),第11位法國籍教宗,阿維尼翁教廷的第二任教宗。在法國阿維尼翁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Louis IV,1282-1347年)互相衝特及對立,之後把路易四世革出教門。

教皇本篤十二世(Pope Benedict XII,1280-1342年,1334-1342年在位),第12位法國籍教宗,同時也是阿維尼翁教廷的第三任教宗。他修建了教皇宮的舊宮(Old Palace,Palais Vieux)。

教皇克雷芒六世(Pope Clement VI,1291-1352年,1342-1352年在位)。他在教皇宮舊宮南邊修建了新宮(New Palace,Palais Neuf)。就是他在1348年從普羅旺斯女伯爵、那不勒斯女王喬萬娜一世(Joan I ,1328-1382年)手中以8萬弗羅林(florins,古佛羅倫薩金幣)的價錢買下阿維尼翁城。

下排左起:

教皇諾森六世(Pope Innocent VI,1282或1295 -1362年,1352-1362年在位),在位期間建造了阿維尼翁城的城牆。

教皇烏爾巴諾五世(Pope Urban V,1310-1370年,1362-1370年在位),曾派遣一些使團來中國。

教皇格利高裡十一世(Pope Gregory XI,1329 -1378年,1370-1378年在位),1377年他將教廷由法國阿維尼翁遷回羅馬。1378年他去世後,後繼者為教皇烏爾巴諾六世(Pope Urban VI,1318-1389年,1378-1389年在位),但在法國的阿維尼翁,敵對教皇克雷芒七世比教皇烏爾巴諾六世更受歡迎,從而引發了四十余年的教會大分裂(Papal Schism,Western Schism,1378-1417年),1378年以後在阿維尼翁的教宗都被稱為“對立教宗”(Antipope)。

對立教皇克雷芒七世(Antipope Clement VII,1342-1394年,1378-1394年在位),由反對教宗烏爾班六世的多位法國紅衣主教選為教宗,在羅馬教廷之外另立阿維尼翁教廷,引至教會大分裂。克雷芒七世被羅馬天主教會視為“偽教宗或對立教宗”。

另外牆上一幅:

對立教皇本篤十三世(Antipope Benedict XIII,1328-1423年,1394-1423年在位)。

走進教皇宮首先到達的是新宮的中心庭園(Courtyard of Honour),去時正值阿維尼翁戲劇節,院子中央架起了一個露天劇場,每天晚上戲劇節大牌劇團的戲劇都在此上演。

進入的第一個室內大廳是基督廳(Jesus Hall,位於南邊口字形建築的東翼),它是因為在屋子的牆上發現有J.H.S,拉丁文Jesus,Hominum,Salvator而得名的。這是主教們在去主會議廳(Consistory Hall)前等待教皇的地方,當司儀給出儀式或典禮開始的手勢時,主教們將跟在教皇後面兩兩並排走入主會議廳。十五世紀後被改為餐廳,十七世紀又被改為衛兵室和接待室。



舊宮東翼(南邊口字形建築)一層,教皇的私人臥室。在足有半米厚的石板下,是教皇藏匿珍寶的密室,那些都是通過稅收在全國征集來的金幣銀幣和稀奇的物件。在法國大革命時,全被搶劫一空,現在只留下了幾百年前的厚重石頭。



主會議廳(Consistory Hall),占據了舊宮東翼(北邊口字形建築)的整個一層,它是教皇召集會議和接見各國君主、使節、牧師、賓客的地方,也曾用作法庭。它東邊的聖約翰小禮拜堂(St. John Chapel)是教皇的私人禮拜堂,不對外開放,裡面供奉著聖約翰(St. John)和施洗約翰(Baptist)。

牆的東面有4扇大窗戶供會議廳采光,從窗中向外能看到東邊花園的遺址。靠近南牆有個略高的小窗,陽光可以直接照進南邊的講壇,通常教皇和他的內閣們坐在講壇後面。1413年的大火吞噬了整個建築,燒毀了牆上的壁畫、掛毯等。

1347年,在這裡教皇克雷芒六世宴請普羅旺斯女伯爵、那不勒斯女王喬萬娜一世(Joan I of Naples,1328-1382年),以慶祝她與她的表兄、第二任丈夫Louis of Taranto(1320-1362年)結婚。1348年,喬萬娜一世以8萬弗羅林(florins,古佛羅倫薩金幣)的價錢將阿維尼翁賣給了教皇克雷芒六世。



舊宮的中央庭院,建於教皇本篤十二世時期的1336年,由四座建築圍成。舊宮的北牆(照片右邊)是本篤十二世的禮拜堂,用於教皇在位期間的一些重大儀式。它是由聖史蒂芬教堂(Church of Saint Stephen)改建而成的,後其中一部分又被改為儲藏室。

西南角的高塔(Compane Tower)裡存放一些武器和珍稀物品,由瑞士近衛隊日夜把守。



舊宮南牆(照片左邊)是貴賓房,西牆(照片正面)是教皇的臥室和僕人、私人秘書的臥房。北牆(照片右邊)是本篤十二世的禮拜堂。

中央庭院的西南角有座小鐘樓,當舉行儀式時,或教皇接見貴賓,或法庭開庭,甚至要開飯時,鐘樓上的銀鐘都會被敲響。

在文藝復興時期瑞士近衛隊和他們的家屬住在東邊和南邊上層走廊中,北邊和西邊走廊是監獄,中央庭院也是給犯人放風時用的。

說到教皇為什麼雇佣瑞士士兵來保衛自己的安全還有段歷史事件要交代。瑞士從12世紀開始就向國外提供雇佣兵服務。在15世紀初,這些勇敢、忠誠、有膽識、有謀略的士兵得到了當時社會的高度認可。1506年教皇尤利烏斯二世(Pope Julius II,1443-1513年,1503-1513年在位)組建了150人的瑞士近衛隊(Swiss Guard),負責保護梵蒂岡教廷和教皇本人。1527年在“羅馬之劫”(Sack of Rome)中近衛隊為履行職責掩護教皇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1478-1534年,1523-1534年在位)撤離而進行了極其慘烈的戰鬥,189名士兵中有147人戰死,近衛隊也得到了絕對忠誠的評價,之後的幾百年近衛隊多次重建但都只招用瑞士士兵,直到今天他們仍是梵蒂岡教皇的保護力量和儀式像征。據說現在瑞士近衛隊的那身紅黃藍道道的服裝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

舊宮南牆(照片左邊)的貴賓房有3層,第一層38米長的大房間被分割為幾間,是接待最為尊貴的賓客的,曾經接待過法國國王菲利浦六世(French Kings Philip VI,1293-1350年)、阿拉貢的彼得四世(Peter IV of Aragon,1339-1387年)、查理四世(Charles IV,1316-1376年)等。賓客房上面是管家、僕人房、廚房和餐廳。地下室是個大酒窖,能放30個大桶的葡萄酒。



大宴會廳(Grand Tinel,來自拉丁語 tinellum)在舊宮東翼的二樓,主會議廳樓上,有48米長。每年宗教節日的聖宴、欽定紅衣主教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最鋪張的一頓要數教皇加冕,那奢華程度簡直無法想像。通常教皇是自己一個坐在靠近南牆的一個高出來的台階上,眾位主教和各國使節在他北邊面他而坐,要低一個台階。

大宴會廳平時的采光主要靠朝東的六個大窗戶。當然,有重大活動時,蠟燭肯定是少不了的。窗外還能看到以前花園的遺址。

大宴會廳北面原隔有一間更衣室,室內有壁爐、桌子、餐具櫃、梳妝台等,現只剩下壁爐還在。大宴會廳中部有個門通往教皇的私人禮拜堂-Saint Martial Chapel,牆上和屋頂的濕壁畫很漂亮,不對外開放,透過門縫能看到一點。

大宴會廳北邊廚房18米高的煙囪,廚房與更衣室、餐具室連在一起。



這是Parement Chamber,位於南邊口字形建築舊宮的東翼,耶穌廳上面。它是教皇的私人接待室。以前,牆上用木板裝飾,並掛滿做工極為精致的掛毯。也是在1413年的大火中被付之一炬,現在還能看到的只剩下壁爐、祭壇和鐵質的大燭台了。

這裡也是教皇和紅衣主教主持的法院,當時還列有觀眾旁聽席。

從Parement Chamber走過一個小的通道就到了新宮,新宮是由教皇克雷芒六世(Clement VI)的御用建築師Jean de Louvres設計並建造的,同時,他也對原來舊宮的一些建築進行了整合,如改進了浴室的熱水系統、臥室的衣帽間和家具、以及聖米歇爾禮拜堂(Saint Michel Chapel)等。

從舊宮到新宮經過Stag Room,它位於5層衣櫥塔(Wardrobe Tower)的第4層,是教皇克雷芒六世的書房和圖書館,樓上是他的私人禮拜堂-聖米歇爾禮拜堂。Stag Room牆壁四周繪有意大利風格的濕壁畫,上面這幅是描繪魚塘捕魚的場景。

再往前走就到了新宮南翼的北聖器室(The North Sacristy),它連接著南邊的大禮拜堂,當舉行重大儀式時,教皇就在這裡更衣。室內陳列了許多14世紀各國使節或宗教團體因其政治或宗教原因送給教皇的禮物的石膏復制品。



接著往前走是新宮中最大的房間-大禮拜堂(The Great Chapel),它位於新宮南翼的二樓,建於克雷芒六世(Clement VI)時期,當時正值法國黑死病(Black Death,1348年)傳播,大禮拜堂花了4年時間才建成。



一進大禮拜堂就感到它高大、空曠,要是裡面留有原來華麗的裝飾,再站上幾百號身穿莊嚴的紅白制服的教士,那一定很威嚴、肅穆。大禮拜堂是教皇用於舉行加冕典禮、節日彌撒、名人要人葬禮等活動的地方,有52米長、15米寬、20米高。禮拜堂內供奉著兩位聖人:聖彼得(Saint Peter)和聖保羅(Saint Paul)。東西牆上繪有教皇的盾徽。

大禮拜堂下面(新宮南翼一樓)是教皇的拜見大廳(Great Audience Hall),它和大禮拜堂一樣長,只是寬和高略小些。



大禮拜堂的正門,門上的所有雕塑的頭在法國大革命時被損毀。

參觀完室內,沿著樓梯爬到室外新宮城牆頂上,在這裡能俯看整個阿維尼翁城。北邊是舊宮的城樓和多姆聖母院大教堂(Notre-Dame des Doms)。



往南看是阿維尼翁古城,遠處最高的建築是市政府大廈上的鐘樓。

新宮城牆上的平台中開有一咖啡館,坐在裡面能把古城盡收眼底,是絕佳的地理位置,估計在那兒一杯咖啡的價格也不菲。這也是當初教皇將教皇宮建在這小山丘上的目的,能俯視全城,“監控”全城。



新宮屋頂上的城牆,每個城垛上都嵌有一個中空的十字。

新宮城牆上的“瞭望口”,即像十字架,又像一把倒立著的劍。

市政府大廈上的鐘樓,它是古城中除了教皇宮以外最高的建築。



多姆聖母院大教堂和舊宮西北角的塔樓

新宮城牆外的尖塔和城牆內通道裡的花窗



威嚴聳立的新宮尖塔和遠處的鐘樓

下來時經過教皇宮的酒庫和紀念品商店,很多游客都經不起“誘惑”,順帶“稍回”了幾瓶普羅旺斯的紅酒或紀念品;我也沒例外,買了本教皇宮的畫冊,5.5歐,它對我後來全面了解阿維尼翁教皇宮幫助不小。當然,在網上google一下也能找到不少資料,下面這個網址就是其中一個,http://www.palais-des-papes.com/anglais/index.html 。

走出教皇宮的大門,回頭仰望敦實厚重、氣勢非凡的城堡,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威嚴。

更多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6_1.html


精選遊記: 普羅旺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