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暑假之——北海道:所謂泥轟不過如此(游記版本)

作者: 林仙兒

導讀今天中午,當我們端起飯碗吃下第一碗飯的時候,我和老媽不約而同地愣住了——因為在日本待的那幾天裡,已經吃慣了頓頓北海道大米的我們,再回來吃飯,突然覺得似乎有些不習慣。 即使作為一個愛國人士,我對其他國家也不能因此吝嗇自己的贊揚之情,即使是對於我們前幾天去的這個國家——日本。 數天前,我們從上海飛往北海道札幌的千歲機場。一下飛機,我們馬� ...

今天中午,當我們端起飯碗吃下第一碗飯的時候,我和老媽不約而同地愣住了——因為在日本待的那幾天裡,已經吃慣了頓頓北海道大米的我們,再回來吃飯,突然覺得似乎有些不習慣。

即使作為一個愛國人士,我對其他國家也不能因此吝嗇自己的贊揚之情,即使是對於我們前幾天去的這個國家——日本。

數天前,我們從上海飛往北海道札幌的千歲機場。一下飛機,我們馬上就體會到了什麼叫做“異國風情”——映入眼簾的基本上都是日文,廣播裡輪流播放的不是日語就是英語,只有偶爾會有一些地方用中英韓俄日五國語言同時寫上,但是日本人的中文程度足以讓我們無語。幸好導游和領隊在我們身邊全程當起了翻譯,總算解決了不少問題。

盡管文化上的差異重重,以及所帶來的各種不便讓我們一行人都十分頭疼,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旅游時的愉快心情。就拿我媽舉個例子,為了灌一杯開水,她使出渾身解數,用殘缺不全的日語、不甚流利的英語以及別人根本聽不懂的漢語再加上手勢、表情、動作等各種肢體語言,終於讓服務員弄明白了意思。水弄到後,不光她捧腹大笑,一行人也都笑疼了肚子。而買東西時看著一瓶小小的橙汁寫著“120円(讀“鹽”)”,大家就會有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疼感。(PS:實際上100日元=8元RMB,也就是120円只值九塊六……)

更讓我們敬佩的是日本的飲食和禮儀文化。僅僅一個小小的冰淇淋,就有蘇打水、草莓、哈密瓜、牛奶、薰衣草五種味道,還可以自己選擇口味、器皿(有紙杯、原味蛋筒、巧克力蛋筒三種),自由度相當高。而著名的“懷石料理”(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規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簡單清淡,但卻有些飢餓難耐,於是想到將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以抵擋些許飢餓感,因此有了“懷石”的名稱,懷石料理便是由此演變而來),可謂精致到“濃縮的精華”,一張小小的黑茶幾上,刺身、蔬菜、熟肉、湯煲、米飯、佐料碟、小泥爐、湯碗、茶碗、筷子一應俱全,且非常精致,絕對不會缺少任何一樣東西,而且看似很少的料理,卻能讓所有慕名而來的人無不擊節稱贊,抑或是吃飽到翻不動身,甚至像動漫裡那樣感動到淚流滿面,或者頂禮膜拜,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說到禮儀文化,這的確和國民素質息息相關。不論是體量巨大稱霸一方的大型商場,還是田間路邊隨處可見的小賣店,店員在找錢時都會雙手接錢、雙手遞錢,以表示對顧客照顧生意的感謝和尊敬。而傳說中恐怖的日本黑手黨,也就是干些收保護費之類的小事,據說在3·11地震中,黑手黨不但捐錢,還有成員親自救人,對別人還會鞠少有的90度躬。難怪導游說“想分辨中日韓三國人最簡單的就是日本人,因為他們經常點頭彎腰。”而且,在公共場所,店員都會把“請”、“謝謝”、“歡迎”、“對不起”掛在嘴邊,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由此日本國民的禮貌程度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我們從別人口中、書上電視中、動漫ACG中所看到的“所謂的日本”就是如此——沒有任何美化、粉飾和改變,絕對真實的如假包換的日本寫實。


精選遊記: 北海道

評論